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2023-08-04 09:24:53吉劭居01:20 4.6万
声音简介

本专辑为亲子跟读版。更多国学节目与资讯请搜索微信订阅号“吉劭居”。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道德经·第七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时期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 故能成其私。 天陵衡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一些词语注释 天长地久;长、久: 均指时间长久。 以其不自生也: 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 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 外其身: 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邪(ye): 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延伸阅读 1]王粥《道德经注》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也。 故能长生。是以轮雹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尺桐做成其私 无私者,无为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日能成其私也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一、原文 占位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占位夫唯不肖,故能大。占位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占位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占位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占位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占位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占位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占位天将建之,以慈垣之。 二、译文 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道德经包括什么三十七章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如下: 一、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二、翻译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三、注释 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4、欲:指贪欲。 5、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 四、引语 本章是《道德经》中“道经”的最后一章,老子把第一章提出的“道”的概念,落实到他理想的社会和政治——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 在二十五章提到“道法自然”,自然是无为的,所以“道”也无为。“静”,“朴”,“不欲”都是无为的内涵。统治者如果可以依照“道”的法则为政,不危害百姓。不胡作非为,老百姓就不会滋生更多的贪欲,他们的生活就会自然,平静。

夜的第七章中第七章是什么意思?

夜的第七章→爷的第七张,就是指杰伦的第七张专辑😏

关于对女人而言的三从四德,七处,三不去,大家怎么看

是什么我都不知道

中华德育故事第七章

中华德育故事是1—10部,不是按照章节的,1—10部里面有很多故事。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有感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本章以因果原理为基础,首先告诉人们现实生活中随时都面临着巨以大的威胁,而这扰春拍些威胁正是因为人们不惧怕威胁,我行我素,随心所欲所招致的结果。     世上一切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在前因后果的互为承继中。人的行为也是如此,无论是好还是坏,因怎么种果就怎么收。每个缓羡人做任何事,都不能只图一时的快意,不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应该十分清楚自己所做事情的性质,看到后来将会产生的结果森森。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为而成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纤戚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了解大道的人不出门后户一步,毁高陵就能够推知天下事理;不向窗外望一望,就能够了解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的人,懂得的也就越少。所以有道的人不出行也能够推知事理,不用窥望就能够明晓,不去妄加施为就能够念乎有所成就。

青春 十七岁 文章

青春·理想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演讲叫做《青春·理想》。 我们,撇下无知迎来了属于我们的青春。青春,让我们肆无忌惮,畅然释怀,体味风那样的自由,感受云那般的自在,因为青春赋予我们的是生命的巅峰,我们无须成熟,我们不再无知,我们唯有执着。 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灯,失去了这灯的作用,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理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托尔斯泰将人生的理想分成一辈子的理想,一个阶段的理想,一年的理想,一个月的理想,甚至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的理想。当你听到这里,同学们,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理想? 人生的花季是生命的春天,它美丽,却短暂。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在这一时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每个人主宰着自己的明天。 有一位哲人说过:“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不能躺在梦幻式的理想中生活。是的,人不仅要有理想,还要大胆幻想,但更要努力去做,在理想中躺着等待新的开始,如果不仅遥遥无期,甚至连已经拥有的也会失去。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正在梦幻的理想中彷徨呢? 前人说得好,“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那些无志之人的“志”,就是美梦,就是所谓的“理想”,他们把自己的蓝图构画得再美好,再完善,也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罢了。同学们,你是立长志之人,还是常立志之人呢? 最后我想用梁启超的话来结束今天的演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洒一路汗水,饮一路风尘,嚼一跟艰辛,让青春在红旗下继续燃烧;愿每一位青年都怀抱着自己的理想,在人生的航程上不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童年》第七章内容

《童年》第七章也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写“我”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环境,下篇是写“我”家里家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 上篇主要写外婆和外祖父各自不同的两个上帝。外婆的上帝慈悲为怀,赐福人类,主宰一切,洞察万物,外祖父的上帝专横跋扈,法力无边,严厉残酷,人人害怕。这种对比通过生动的文学描写展现出来,丝毫没有概念化的说教,写得十分精彩,耐人寻味。 下篇主要写街上的所见所闻后的痛苦感受,顺便也重提留在家里的苦恼。“我”就是在这种家庭和社会环境下生活和成长的。 童年的思想: 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 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