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回 吴氏才女

2024-03-28 20:42:03古城南笙02:30 3万
声音简介

百官山村吴氏的由来

百官山村吴氏起源于炎帝姜姓,吴姓的第二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史,吴姓的第三个起源是出自姚姓,第四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第五个起源是清朝时满族改姓而来。百官山村,是兰石镇五一村委会辖下的一条自然村,现有农户390户,人口1900余人中文名称百官山村行政区类别自然村人 口1900余人农 户390户 百官山村。农业以香蕉水果种植和淡水养殖两大产业为主,现有种植基地330亩,鱼塘940多亩。百官山村位于小东江、袂花江、三丫江的交汇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村民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热潮,先后建起自来水塔,拓宽了村中道路,修建环村大道,实现村道硬底化,扩建小学校舍,铺设学生上学的水泥路。尤其是最近两年,该村加大投入,逐步推进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在村前建起文化大楼和占地面积数十亩的水上公园:湖中莲荷婀娜,湖边垂杨依依,一座九曲桥直通风光迷人的湖心岛。

吴氏是怎么来的

吴姓源于姬姓,肇端于吴国,形成战国初期,始祖是周朝的太伯和仲雍。

吴氏是什么意思

吴姓,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二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三个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四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

吴氏的由来

 1、以吴国号[1]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泰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苏州。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称吴姓。   2、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   3、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6、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吴氏的来历

有很多来历 1、最早的是部落时期的吴回,一个信奉火的部落首领,据说他的后代有姓吴的。 2、周朝时期,周王室有个诸侯国----吴国,一直到春秋时期,夫差亡国,吴国的宗室就以国号“吴”为姓氏。 3、少数民族所改。比如元朝灭亡时,有蒙古族改姓吴。

吴氏的由来

 1、以吴国号[1]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泰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苏州。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称吴姓。   2、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   3、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6、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吴氏的由来?

1、第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2、第二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3、第三个起源,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 吴奇隆扩展资料:迁徙分布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显赫的吴姓人物当属吴佩孚。吴佩孚属登州吴氏。据说吴佩孚曾考证他是延陵吴季扎的裔孙,吴姓开氏始祖吴太伯的第121代嫡孙。据《吴氏家谱》记载,登州吴氏来源于泰州吴氏,而泰州吴氏又源于浙江吴田吴氏。吴田吴氏是明代浙江山阴吴氏吴溶、吴渊、吴溥的后裔。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这支吴氏的家谱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烧掉,因而吴田吴氏可确认的始祖为吴回。在历史上,吴田吴氏迁居泰州(今江苏泰州有两支,一支是吴田吴氏第十四世裔孙吴潮先迁泰州而成泰州吴氏始祖,另一支是吴田吴氏五世裔孙吴承护下传12代裔孙吴万四,也自吴田迁至泰州东的安丰。随着泰州吴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吴潮裔孙吴僧儿吴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迁山东蓬莱(古属登州),其后裔形成登州吴氏。登州吴氏虽然家族不甚显贵,但人丁倒还兴旺。登州吴氏自吴僧儿下传十六世孙吴可诚时,这支吴氏已没落无闻。

『吴』氏的由来?

吴姓历来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氏之一。追根溯源,吴姓是从上古周族生根发派的。古公亶父是上古周族的领袖,即周太王,传为后稷自发第博十二代孙,也就是周文王之祖父。相传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其子姬昌又自幼聪明过人,因此古公亶父打算让季历当继承人,以便将来传位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意,就自动让贤,到东南海去。他们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在江苏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仲雍相继为君,以后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国君王阖闾任用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一度攻破楚国。他的儿子夫差打破越国,战服齐军,北上与晋争霸,吴成为当时的强国。后来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贻误战机,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弄得国灭身亡。夫差的子孙流散四方,以国为姓,称吴氏,这便是吴姓的由来。

吴氏小孩找人起名

吴乔生 这个名字不错吧?

吴氏的传说

吴姓是由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帝中的黄帝族系发展后分衍而成的支裔。它的起源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   一、是帝颛顼时吴权的后裔。吴权是炎帝之臣,属于远古的吴氏族,吴权的后裔以吴为姓,奉吴权为吴姓始祖。   二、是火神吴回之后。吴回是远古一位杰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他是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到高辛氏(帝喾)时代,吴回迁居吴人之地而称吴回,担任管火之官,故叫祝融。其子陆终生六个儿子,长子叫樊,住在山西安邑昆吾,称昆吾氏。古字“吾”与“吴”同。其后有以吴为姓,奉吴回为吴姓始祖。   三、是以国为姓,舜帝有虞氏后代。有虞氏其实就是遥远的野蛮时代西北、中原东迁到中国东南海滨吴人的后裔,有虞氏即“虞”,“虞”就是吴人。舜去世后,夏禹夺取了有虞氏地区当首领,国号虞,大约自舜的二妻女英生商均开始,舜的嫡传子孙以国名虞、吴为氏。到战国时期,吴虞开始区别,这就是姚姓吴氏。   四、是夏代少康时期吴贺的后代。《中国姓氏大全》中说:“传说中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有吴氏。”   五、是吴国始祖太伯,仲雍之后以国为氏的姬姓吴氏。传说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小儿子季历娶了挚任族的姑娘太任。太任生下一个神童叫姬昌。周太公古公亶父对姬昌这个孙子另眼相看,宠爱有加,有意要将周家天下传给他,而姬昌父亲季历却因排行最小,无资格承嗣王位。古公的长子太伯和二子仲雍为了顺从父亲要立少子季历以便传位给圣孙之意,结伴而逃。不久,古公亶父病逝。为了照顾氏族的传统临终遗嘱,要季历让位给太伯,太伯坚辞不受,季历不依,太伯只好带弟弟仲雍再次逃回荆蛮吴部落中。为了表示绝无反顾之心,太伯,仲雍带着族人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辗转迁徙,最后到达长江入海处的江苏无锡地带。太伯的高风亮节感动了荆蛮,“荆蛮义之,从而归其者千余家”。于是太伯在中国东南长江三角洲地区重建国家,一改生活习惯和当地土著一样断发文身,同时将中原的文明带到了江南,对江南的历史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地土著推他为首领,筑了城,建立国家,号“句吴”,并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梅里(今梅村乡)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太伯没有子女,今日吴姓是太伯二弟吴仲雍的血脉,吴太伯是今日吴姓的开氏始祖,吴仲雍才是吴姓的传代始祖。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