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形式美

2022-03-09 21:57:16一抹群青红_05:14 147
声音简介
“观物取象”、“阴阳五行”

艺术有哪些审美特征

1、形象性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容性禒统一。 2、主体性 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审美性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扩展资料: 艺术可以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它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应用(形式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以感觉(看、听、嗅、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结果。表现形式:语言、声音、文字、绘画、眼睛、呼吸、身体等。 艺术体现和物化了人们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无论是艺术的审美创造,还是艺术的审美接受,主体都需要通过某种感官去感受、传达和触发相应的审美体验。 艺术的审美分类应主要根据主体的审美感受和感知方式进行。根据这一原则,艺术可以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

在现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追求纯粹,提倡原创,引形式至上,自我中心,整体单调。 审美一般具有直觉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等特点。审美直觉就是对美的形态的直接感知,是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 现代艺术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腊、西亚)的西方艺术到19世纪后期,出现了转变的苗头,这个苗头进入20世纪后,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这就是西方的现代艺术。西方现代艺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风格组合而成,是基于科学和理性基础上建立的,是西方数百年来的思想文化核心。

口头艺术民间故事一般有什么形式?

固定类型和重复段落。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有的地方又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东方艺术的审美特征?

造型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造型性.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绘画是用线条、色彩在二度空间里塑造形象,摄影是用影调、色调在二度空间里创造形象,雕塑则是用泥土,木石在三度空间里创造出具有实在物质性的艺术形象,书法则是通过笔墨、布白、结构、用笔来创造神采、呈现精神气韵.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塑造客观事物的形象来作为整体的表现方式,所以说,塑造性是这类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正因为如此,中外的画家、雕塑家、摄影家都十分注意观察生活,善于抓住事物具有典型意义的外部特征.……

艺术与审美的关系

艺术跟审美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艺术是艺术家带着他的美的游竖观念创造艺术作品,这是审美的表达 欣赏者来欣赏作家的作品,感受作家表达的美,自己也带着对美的认识。 所以设计对设计者在美的认识修养和表达技巧(专业训练)方面要求很高。 设计其实有两个方面,毋宁说两个层次:一是神戚大符合通行的审美原则,或者说是迎合大众审美趣味。 另一个层次是要有自己个性的地方,是你独特的要表达仔物的。艺术就是表达个性,有时候个性和刚才说的第一个层次相矛盾,是坚持还是妥协就是区分艺术水准的标准。

各民族的艺术形式

我是某校某班的某一个学生

民间美术最重要的艺术特征

写实性寓意性象征性艺术性

[羌族舞蹈艺术审美研究]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以及绵阳市北川、平武为主要聚居地,现有人口30余万。羌族是我国至今唯一保持几千年前古老族称的民族,他们是古代羌人一部的直接后裔,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族属,传承并发展着自己的文化。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深远厚重的羌族文化,同时也造就了其独有的民族艺术,羌族舞蹈艺术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羌族人民“能说话就能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羌族民间舞蹈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韵律,是羌族人民性格和情感的展现,凝聚着羌族人民千百年来的审美实践智慧,它保留着丰富的古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对舞蹈起源与发展的研究,对中国圈舞文化的研究,以及对民族文化,尤其是藏缅语族的民族文化的研究,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羌族舞蹈的主要形式及分类   羌族崇尚“万物有灵”,至今生活中仍保留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活动、以及巫术活动的遗存;羌族人民能歌善舞,凡是节日、迎送贵宾、消灾祈福、祭祀鬼神、婚丧礼仪等都要有歌舞活动,可以说舞蹈联系着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羌族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羌族常年生活在川西北高原高半山区及河谷地带,羌族人民为适应这样的山地环境所形成的行动往来的体态和所进行的生产劳作方式,逐渐形成了羌族民间舞蹈独有的风格特点。舞蹈时,往往手臂动作较少;腿部动作较多,小腿尤为灵活敏捷;肩、胯部动作丰富,出脚顶胯的同时,肩部带动上半身作轴向的环动,形成“S”形体态。羌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主要有:“萨朗”、“哟粗布”、“布兹拉”、“巴绒”、“克西格拉”和“哈日”六种。   “萨朗”和“哟粗布”是流传于羌族地区不同区域的自娱性舞蹈。“萨朗”,羌语北部方言“歌舞”之意,流传于岷江上游上段和黑水河谷。舞蹈时,一字排列呈圈,连臂踏歌围火而舞,具有欢快跳跃的特点,它的风格是由腿部轻快而跳跃、小腿尤其灵活敏捷,直身的胯部转动和不同方位顶胯、甩胯形成特有的“S”形姿态。其中“小腿画圈”的动作,“前后悠腿”、“对衣角”等动作都是很有特色的。“哟粗布”,羌语南部方言“办酒席时跳舞”之意,又称“席步蹉”、“索达席”,流传于杂谷脑河河谷和岷江上游中断,通常连臂围火呈弧形而舞,舞蹈时,含胸屈膝,小臂随步伐自然摆动,突出胯部转动、上身倾斜转动和两肩交替往后绕圆的韵律,其风格特点是舞步重而有力,给人以沉而稳的感觉。如“蹲梭步”、“顺摆步”、“拧倾侧推”等动作,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布兹拉”即“羊皮鼓舞”,属羌族巫师“释比”跳的祭祀性舞蹈,又称“莫恩纳莎”或“尔波毕毕喜”。现如今羊皮鼓舞已由释比的巫术活动逐渐发展为群众自娱性舞蹈,有单人的、双人的、多人群体的表现形式。其舞蹈沉稳、敏捷、粗犷、虔诚,动作时胯部稳而沉地轴向转动同时上身拧倾,这种韵律伴随屈膝颤动,借此带动手中羊皮鼓做各种舞动,如“蹲步跳推击鼓”、“商羊腿跳击鼓”、“蹉步跳击鼓”、“蛾蛾鼓”等都极具特色,非常精彩。   “巴绒”即羌族北部方言的羌语“古老”之意,属羌族在“瓦尔俄足”(羌族妇女节)民间节日场合跳的礼仪性舞蹈,主要流传于茂县曲谷乡的西湖寨、河曲寨等地。动作时双手小指头勾住两旁人的腰带,上身始终保持平稳,只是随腿部的颤动,伴以双脚急促踏地,胯部快速的作轴向往复转动,显得古朴、端庄又不失新奇别致。   “克西格拉”和“哈日”即“盔甲舞”或“跳盔甲”,都属于成年男子参加的军事性舞蹈,前者是为纪念战死者、民族英雄和有威望的老人举行的丧葬仪式舞蹈,后者作为战前召集性的舞蹈,具有召唤性、示威性的特点,以达到壮大声势、鼓舞士气的目的。   二、羌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歌舞合一的和谐美   “羌族民间艺术中,歌舞是一个结合的整体,有歌才有舞,有舞就有歌。” [1]羌族的传统民间舞蹈,除“布兹拉”有单面羊皮鼓和响盘做道具,并为舞蹈伴奏外,其他舞种都没有乐器伴奏,舞蹈或以呼喊、踏地声为节奏,或和以古羌语吟唱的古老民间歌曲踏歌曼舞,形式古拙,风格质朴。古歌或欢快热烈、或沉稳凝重、或粗犷奔放,节奏自由,山歌风味浓郁,交替反复,感情质朴;歌词的内容多表示欢迎、祈福、丰收、祭祀和怀念等内容。“萨朗”的歌曲曲调欢快流畅,节奏跳跃明朗,节奏速度均有强弱快慢的对比,与舞蹈动作交相辉映,如《莫斯罗多》、《真真真哟嘞》等;“哟粗布”的歌曲沉稳古朴,速度缓慢,节奏平稳均匀,与一起一落、一上一下、平平稳稳的舞蹈动作相互呼应、紧密结合,如《查查查威勒》、《莫连舍舍》等;“巴绒”的曲风古朴,悠扬抒情,简单质朴的唱词,伴以舞蹈动作急促的踏步转胯,对比非常鲜明,产生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和谐效果,如《嗬伊莎》、《嗬罗三啧》等。这些歌曲的形象往往就是舞蹈形象的内在动律,歌曲为舞蹈提供了完整的音律支撑,舞蹈使歌曲的表达更为形象化,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形象达到高度统一的和谐美。   围火连袂的古朴美   羌族人民围火而舞的习俗由来已久,羌族民间故事《燃比娃取火》中说,远古的时候,羌族青年燃比娃(天神格蒙西与羌族姑娘阿勿巴吉之子)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从他阿爸那里取回火种(两块白石),并按照阿爸的旨意,用白石相撞发出火星,点燃干草和树枝,燃起了羌家第一堆篝火。人们围着这象征温暖、幸福的火堆,欢乐地唱啊、跳啊……[2]从此每逢丰收节庆、婚丧嫁娶、消灾祈福、祭祀鬼神,羌族人民都要点起“万年火”,围着熊熊烈火,跳起不同形式的传统舞蹈。“萨朗”一般是男队在前,女队在后,相互拉手,形成圆圈,围着篝火逆时针方向行进,欢歌劲舞。在圆圈的行进中,在火光的照耀下歌舞不断反复,速度由慢渐快,情绪逐渐热烈。“哟粗布”多在室内进行,参加人数不限,男女两队拉手连袂呈弧形面向火塘站立,舞蹈时也多沿逆时针方向起舞,时而一唱一和,时而左右移动,时而拉手连臂,时而甩手搭肩,往往通宵达旦,尽兴方散。“天地可以交合,阴阳可以协调,心心可以相应”[3],这种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最原始古朴的面对着面,手牵着手,围着火堆共向一个圆心,伴随着整齐统一的节奏踏歌起舞的形式,是千百年来羌人在与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相适应、相融合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坚毅、团结、乐观的精神表达。其质朴的生存愿望直接影响了羌人的审美心理,从而塑造了羌族舞蹈围火连袂的古朴美。

身边的艺术有哪些?民间的艺术故事

身边的艺术有年画,窗花,冰雕,中国结,刺绣,皮影,剪纸等等。 1、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2、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3、中国结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身上所显示的精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它原本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 民间的艺术故事如下: 1、《白蛇传》 宋朝时,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 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 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 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拍瞎迅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2、《牛郎织女》 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靠哥嫂过活。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 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相见,并且告诉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们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间了,牛郎于是待在河边看七个仙女,他发现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顿生爱意。 想起老牛的话于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们洗好澡准备返回天庭,小仙女发现衣服不见了只能留下来,牛郎于是跟小仙女织女制造了邂逅,后来他们很谈得来明白了各自的难处,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 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 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玉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喜鹊也会在身边。以后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都会见面了。 3、《梁祝》 相传,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神尘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 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 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又传:祭拜时,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4、《后羿射日》 多年以后(尧帝在位时),天下大旱,原因很简单,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后羿为解决大旱问题,自己锻炼出一把威力无限的巨弓.后羿在弓上注入法力。 然后携弓登上高山,以自己法力凝聚成无形之箭,引弓射日.本想把十个太阳全射下来,但是想到如果全都射下来,大地将陷入无止境的黑暗,所以便留了一个太阳在天上。 5、《神农试百草》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不过因为”病”而早早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又实在值得同情.神农觉得自己有保护好自己的子民的职责,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寻找治疗病患的药草,找到后他都先自己服用来确定有用与否或者有毒与否.最袭此后终于找到了可以治疗很多常见病患的药草。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特征

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板书): (!)美术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他主要由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机理等视觉语汇组成。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不同与文学语言,在文学中,每个词都有自己的独立意义,比如"美丽""漂亮",而美术语言就必须经过艺术家的有机组合才能成为艺术语言。比如一条圈,一条不规则的曲线或一条直线,这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如果通过一定的创造法则,那么就完全不一般了。(见课件)象马蒂斯的《女人像》,就是用有变化的线条为艺术语汇,通过画家的组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我们可以看到,线条具有惊人的抽象能力,色彩,明暗等一些艺术语汇全被省略掉了,线和点主宰着一切,富有弹性的线条和形象紧密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俊美、靓丽的妇女形象,与此同时,弹性有变化的线条产生了一种节奏感和生命活力感,传达了一种跃然纸上的欢乐之情。如果在其中抽出一条线条,他将变得毫无意义。 1)形体:包括点、线、面、体。, 在美术的艺术语言中,点则 具有大小不同的面积或体积, 在平面上的点,由于大小、位置的不同, 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给人以不 同的情绪感染。在工艺美术的图案设计中, 可以利用点构成各种优美的图形。中国山 水画中传统的点苔法就是以各种形状的点 来表现山石、地坡、枝干上和树根旁的苔 藓杂草。这些点既是表现具体物象,又具 有一种独特的美。在三维空间中,线是塑造形体的外轮廓线和标明形体 内部结构的结构线。所以,线在造型中具 有很重要的作用。线条能表现为一种心 理和情感的效果。(见课件:由学生选择并简单的讲理由)水平直线给人以 平静、沉稳、舒展、安宁的感受;垂直线 给人以挺拔、刚毅、庄严的感受;自由曲 线给人以自由、活泼、流动与愉悦的感受。 此外,线条还能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关系。 例如两条粗细不同的水平直线位于同一平 面时,粗的线使人感到它离人比较近,细 的线则使人感到离人比较远。以线条作为 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的中国传统绘画,在运 用线条这一艺术语言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 的经验。例如,以墨线勾描物象、多不着 色的白描,仅凭简练的线条就可创造出动 人的艺术形象,如宋代著名的《朝元仙仗 图》,或称《八十七神仙卷》。中国古代 人物画创造的"十八描" 就是为了表现中国古代人物衣 物褶纹而创造的用线方法。 面在美术的艺术语言中,比点、线更显示 出具体的形,所以,谈面实际上涉及到形。 各种几何形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 方形给人以方正、坚实的感觉;横长方形 给人以平静、沉重的感觉;竖长方形给人 以高耸、伟岸的感觉;等腰三角形给人以 向上与稳定的感觉。 以造型为主要特征的美术,形的重要性远 胜过于其他艺术,因为没有形,也就没有 美术。具有造型实体的建筑艺术,其重要 艺术语言就是形。通常所说的一座建筑的 立面,如希腊帕底农神庙和我国山西五台 山佛光寺大殿的正立面,体现了两种不同 风格的建筑美,同时,在立面的处理上都 运用了诸如对称、均衡、比例、节奏、韵 律、虚实等一系列形式美法则。 体即体积,因此,体与形状 体积是密不可分的。人对大小形体的感觉 是绝不相同的,大的体积,给人以雄伟、 沉重等感觉;小的体积,给人以灵巧、轻 松的感觉。例如,现今分布在江苏南京及 其邻近的许多南朝陵墓石刻,大多是表现 传说中的瑞兽,它们都具有形体硕大,气 势逼人的特点,人们远远望去,其鲜明有 力的体形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产生 一种敬畏的心理。再如,中国古代的楼阁 式佛塔和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两者 都有高耸的体形,但体形并不完全相同, 中国佛塔的层层屋檐形成了许多水平线, 轮廓饱满而富有张力;哥特式教堂的立面 充满了垂直线,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升腾之 势,借此体现了基督教徒向往"天国"的 精神。 (2)明暗:明暗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有光必然会造成物体接受光的不规则性,从而产生了明暗变化。自达芬奇总结出"明暗转移法"后,他就成为西方绘画表现立体感主要艺术语言之一。他强调画面上的明暗的过度是连续的,像烟雾一样,没有截然的分界线。 (3)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美术语言,例如,凡是偏向于红、橙、黄的 色相,由于能引起人对太阳、火光等的联 想,给人以暖和的感觉,被称为"暖色"; 偏向于青、蓝、绿的色相,使人联想到天 空、海洋等,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这些 色相就被称为"冷色"。明度和纯度均高的色彩给人以 华丽的感觉;明度、纯度均低的色彩使人 感到朴实。美术家们正是利用色彩的这些 特性结合其他艺术语言,创造出富有感染 力的艺术形象。 (4)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 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各个门类 的美术总是存在于一定空间之中,所以, 美术又称"空间艺术"。在美术中,因其 种类不同,空间性质不尽相同。一般说来, 空间意识产生于视觉、触觉和运动觉中。 这些由人的感觉感知的空间,其性质也是 不同的。一般地说,绘画、书法篆刻、摄 影艺术的空间性质依靠视觉;雕塑、工艺 美术和建筑艺术,除视觉外,还依靠触觉 与运动觉。具体地说,绘画是通过透视、 色彩、明暗等手段,在平面上产生现实空 间的假象。绘画、摄影艺术和雕塑艺术中 的浮雕上形成的空间的错觉,使画面上的 空间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 3个层次。具 有真实的体积感的空间是真实的实体。特 别是建筑艺术,"空间是建筑的主角"。 建筑与其他艺术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具有 可供人使用的空间而且空间的形状、大小、 方向、开敞或封闭、明亮或黑暗,对人具 有强烈的情绪感染的作用。例如,一个宽 阔高大而又明亮的大厅,令人感到开朗舒 畅;小而平易的空间给人以温馨,大而变 幻的空间使人感到迷惘;开阔的广场令人 振奋, 四周围有高墙的小广场给人以威 慑……这些都说明建筑的空间具有一种艺 术感染力量。 (5)材质和肌理:任何艺术都要依靠一定 的物质材料,如写小说需要笔、纸和墨水, 但是,这些材料对于创造小说中的艺术形 象没有多大的关系。然而,美术则不同, 各个门类的美术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与它使 用的物质材料密切相关。中国画、油画、 版画等画种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 使用的物质材料,用质地细腻、洁白的汉 白玉或大理石塑造的少女的雕刻,显然比 用陶土塑造的形象更动人;现代流行的玻 璃幕墙建筑显然比使用一般材料的建筑更 使人赏心悦目;中国传统的书法、篆刻艺 术离开了它使用的物质材料是很难想象的; 摄影艺术更是与它使用的胶卷、洗印药品 等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密切相关。所以, 物质材料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不仅是创 造艺术形象的手段,而且物质材料的性能、 质量的好坏也与审美价值密切相关。 所谓肌理,是指美术作品表面的质感, 具体地讲,就是美术作品表面的纹理,经 触觉和视觉所感受到的起伏、平展、光滑、 粗糙、精细的程度。在绘画艺术中一般称 为笔触,即绘画中之笔法。例如,在油画 中,画家常用稀薄的颜料、轻匀柔润的笔 法渲染出缥缈的云天和明净的水面,而用 浓重的颜料,重叠堆砌的笔触画出坚硬的 岩石和厚实的土地。在工艺美术作品中, 光滑的绸缎与粗毛线的编织物呈现出两种 不同的肌理美。所以,合理运用材料的肌 理效果,也可以增强美术作品本身的审美 价值。正因为如此,材质和肌理也是美术 的艺术语言之一。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