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境界】赏析: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2022-04-16 20:29:46大悠子04:43 4818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0.20 喜点/集
声音简介

虞美人简介,赏析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李煜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地更替, 回首往昔,有多少往事早已经匆匆而去。 小楼晚来又春风吹拂,望着明月依旧, 倾覆的故国却不堪回首,不忍再忆起。 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应该依然华丽, 但亡国的宫女,美丽的容颜不再美丽。 物是人非啊,我自问该有多少的哀愁, 正恰似那春来滚滚的长江,东流无语。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 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的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虞美人 听雨》诗词赏析

1.年少“歌楼听雨”,“不识愁滋味”;中年“客舟听雨”,悲欢离合觉有情;暮年“僧庐听雨”,悲欢离合总无情。 2.“悲欢离合总无情”,既对一生情感、生活进行了总括,也包含着历尽波折起落而对生命的执著。此句占了全篇一半的篇幅,暮年的脚步总是缓慢,落笔时的节奏也就格外悠长。这一句已是人生最后的切片:僧庐。鬓发斑白的游子,走遍天涯之后来到佛前,求个安歇处。这时的雨声,才是真正的入耳动心,点点滴滴的雨声,和多年来历劫红尘的往事与心情杂糅在一起,怎能不断肠蚀骨、教人彻夜难眠?写到这里,字里行间的棱角与光芒都化为淡漠平和。那只是一个终夜听雨的旅人,虽然难以了解他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岁月,跋涉了怎样的破碎山河,却多少透露出:即使在佛前,他的心远未获得生命收梢处应有的宁静。枯槁身躯内这一点温热的跃动,应和着僧庐外丝缕飘零的雨声。

<<虞美人 枕上>>诗歌赏析题

能吧原文发来吗

赠汪伦赏析

这是李白于泾县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

《赠汪伦》的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厚情谊。

《赠汪伦》的赏析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分析】 《赠汪伦》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诗中首先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一位普通村民对诗人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诗人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自己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赠汪伦》赏析

《赠汪伦》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陪孩子成长的关键词。 回忆美好时光,感受友情的深度。 教孩子们如何面对离别。 关于舟和船的区别,了解船的发展史。 给孩子们的书香早餐 李白游泾县(今安徽省)桃花潭时,在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下这首《赠汪伦》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情厚谊。 “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要与好朋友汪伦分别,他乘着船要走。大家知道,舟和船有什么分别么?舟是古时水上交通的重要工具。听婷婷姐姐讲讲从长的圆木、独木舟,到木筏、帆船,再到快艇、轮船的发展历史。 “忽闻岸上踏歌声”,突然听到岸上有人载歌载舞,远远一看,是汪伦来送他了。“踏歌”是唐朝特别流行的民间歌舞,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着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水深千尺”,桃花潭不是真的有千尺深,这是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尺”是中国特有的计量单位。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常常用到夸张,比如说你走的像蜗牛一样,并不是说你走的真的像蜗牛一样慢,而是说你走的比较慢。 “不及汪伦送我情”,此时,李白在船上,汪伦在岸上,只能远远的看着对方。李白想起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一起去游玩桃花潭。感慨桃花潭纵然有千尺深,也不及汪伦送我的情意。于是有感而发,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名句。 李白用桃花潭水的深,类比友情的深,这种修辞手法叫类比。友情的深是无形的、看不见的,用深千尺的潭水来表达,就变得有形、看得见了。就像小朋友会说“这个橘子酸得我牙都要掉了”,又或者“教室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这种酸和教室里的安静,都是看不见,语言无法表达,通过用有形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个就是类比的方式。 以后,孩子要和别人分别,让他们多想想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让这些快乐存于心间。不管何时何地尽量让自己快乐起来,像太阳一样照耀周围的人,大家就会非常喜欢和他们在一起。 和孩子们一起探索 1.如果孩子迷恋某个玩具,或者怀念某个宠物,某位朋友亲人,陪他们一起学会告别,让他们乐观起来,看到积极美好的一面; 2. 可以启发孩子画幅与好朋友在一起的图画,或者学会拍合影,让孩子体会友情的美好;

蝉 虞世南 赏析

1;气质高雅; 2;不食人间烟火,清高; 3;不愿借别人的名气、光环,靠自己实力处世;

赏析虞美人的最后两句?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李煜的虞美人赏析?

对诗的了解不多,建议去查看下专业书籍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