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鬼谷子绝学:抵巇之术

2023-01-21 12:58:04起点听书03:38 1576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0.50 喜点/集
声音简介

鬼谷子·抵巇第四的介绍

《鬼谷子·抵巇第四》是一本古老的兵书,作者是鬼谷子。

鬼谷子抵巇怎么读

读作:guǐgǔzǐdǐxī。 抵巇是汉语词汇,犹钻营。巇,本意为缝隙,可引申为潜在的矛盾或容易忽视的问题。抵巇,消除潜在的矛盾隔阂。

鬼谷子的抵巇篇,其中"巇"怎么读的?怎么发音的?

抵巇:dǐ xī 同音与:底西

《鬼谷子》:抵巇之术-查缺补漏与防患未然

1.原文:物有自然,事有合离。 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 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译文: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本身的自然属性,万事也都有自己的分合规律。 但对这些属性和规律,有的近在眼前却难以看透,有的远在天边却了如指掌。 近在眼前难以看透,是因为没有掌握其自身独具的特征;远在天边却了如指掌,是因为对其历史和现状都做了深入研究,能够反观往昔以比证未来。 例子: 为什么种田的人对于二十四节气那么熟悉,而对于我这种没种过田的人却印象不深,记不全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时间呢? 是因为口口相传以及不断在实践中巩固的原因; 小时候就经常听奶奶说什么节气会刮什么风,适合晒腊肉了; 怎么判断的?是上一代人交给下一代人一些简单容易记忆的口诀,还有结合自身的经验一起传了下来; 俗话说看天吃饭,他们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歌诀就会如鱼得水,运用的炉火纯青,在不断回顾中将历史悠久的知识记得越来越熟。 2.原文: 巇者,罅也。 罅者,涧也。 涧者,成大隙也。 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 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 译文: 微隙不管,就会发展成小缝;小缝不治,就会发展成中缝;中缝不堵,就会发展成大裂缝。 微缝刚刚出现时,会有征兆可寻,可以治理、堵塞它,可以慢慢击退它,可以使之平息,可以让其逐渐泯灭,甚至可以去旧用新、趁机用适当的途径取而代之。 这就是抵巇之术的基本原理。 由此,在事物产生危机的征兆刚刚出现时,只有圣智之士才能敏锐地觉察到它,凭着自己的力量,追寻它变化的踪迹并暗中思量琢磨,通盘筹划,以找到产生微隙的原因。 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常常如此,开始时都起于秋毫之末般微小的原因,如若任其发展下去,也会动摇如泰山般大而坚固的物体。 例子: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 蔡桓公说:“我没有病。” 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不理睬。 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 蔡桓公又没有理睬。 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问他。 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感悟: 从这个故事里就能看见一个小问题变成无法解决难题的过程,导致最后回天乏术; 扁鹊在刚开始时,就提醒过蔡桓公他身上有一些小问题,那时候疾病只是最表浅最容易治疗的时候,到了后面越来越严重,于是不重视的问题变成了重于泰山般严重的问题,病入膏肓。 首先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在没生病的时候学会养生,其次是尽快开始处理目前阶段的问题,不等着病情恶化再来惋惜; 忽然想起另一个故事: 一个人与另一人同台竞争,而另一人很受上司重视,于是这个人就想到了挑拨离间的办法,使上司开始对那个人心有怀疑,导致后来完全不在信任他。 如果在刚开始就阻止误解的扩大,心理的裂缝就不会越来越宽,随着疑心越来越重,没做错事情的人在那人看来也是有问题的了。 总结 抵巇之术是一种谋略,利用谈话时对方的漏洞攻其不备,可以与《反应篇》的语言规则一起运用,在反复探查话语的实情后,选择主动出击或等待最佳时机获得胜利。

抵巇怎么读?

dǐ xī ㄉㄧˇ ㄒㄧ 抵巇(1).《鬼谷子·抵巇》:“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鬼谷子七十二术是什么 关于鬼谷子的传说

鬼谷子七十二术 鬼谷子,本名王诩,因为在鬼谷隐居所以自称鬼谷子,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他是纵横家的开山鼻祖,是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他门下有非常多的弟子,其中被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兵家庞涓、孙膑,纵横家的张仪、苏秦等。鬼谷子深谙兵法谋略,长于纵横之术,且有鬼谷子七十二术流传于世。 鬼谷子像 鬼谷子七十二术,类似于孙子兵法,都是兵家的一些谋略战术,如阴谋阳谋、扭转乾坤、各个击破、如闭如卦、盗尽天机……共七十二个。这七十二术真可谓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鬼谷子先生不仅自己十分善于修身养性,还十分善于教学生。不得不说,鬼谷子算得上是中国第一任军校的校长,而这些学生的能力也没有给他们的老师丢脸,很多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鬼谷子的七十二术不仅可以用来行军打仗,就是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也是多有裨益的。不可不说鬼谷子先生当真为古代先贤,奇人圣手。 七十二术中,鬼谷子教导众弟子当形势对自己有所不利,我们不宜冲动冒进,应韬光养晦,攒足了自己的精神,才可以扭转乾坤。鬼谷子认为,要成为一个高明的人,要善于观察世间变化的万物,并从中发现有利于自己的时机,因时而治,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鬼谷子七十二术,读来发人深思,其中真义值得人细细捉摸。 鬼谷子传说 关于鬼谷子的生平以及事迹,都是后人依据史料推测揣摩出来的,到底是哪里,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了。我相信历史上是真有其人,不然如此精辟的纵横之术,捭阖之道又是谁将之总结出来的?无论鬼谷子是哪里人,他都是生于华夏,长在神州,他的谋略也会指导着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 鬼谷子雕塑 鬼谷子原名姓王名诩。据说是春秋时卫国人,因为他经常背着药篓在云梦山采药修道,并且隐居在归谷,因为“归”与“鬼”二字读音差不多,鬼有比较不具有神秘色彩,所以归谷慢慢的就成了鬼谷。而王诩自称自己为鬼谷子。他的另一个称号“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敬称,鬼谷子精通纵横之术,著有《鬼谷子》一书,捭阖之道,与纵横之术齐名。 史书鬼谷子本人记载内容比较少,现代人一般是跟据他的弟子活动的时期作出以下一些推理。公元前400年,鬼谷子出生,十几岁就离开母亲;公元前380年,鬼谷子20岁的时候,离开云梦山周游各国游说,建功立业;公元前361年,鬼谷子回到云梦山开始隐居并教书授课,孙、庞20岁拜鬼谷子,学习技艺;公元前355年,孙膑、庞涓学成;公元前353年,孙膑、庞涓于桂陵展开战争;公元前330年,张仪和苏秦拜鬼谷子学艺;公元前323年,张仪苏秦学成;公元前320年,鬼谷子逝世,享年八十岁; 根据以上推断,鬼谷子大概是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20年之间活动,从公元前400年鬼谷子出生,寿命在八十岁左右。 鬼谷子是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培养奇才伟人最多的人物。鬼谷子的徒弟在战国时期,屡屡登上历史的舞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鬼谷子原名 鬼谷子原名姓王名诩。据说是春秋时卫国人,因为他经常背着药篓在云梦山采药修道,并且隐居在归谷,因为“归”与“鬼”二字读音差不多,鬼有比较不具有神秘色彩,所以归谷慢慢的就成了鬼谷。 鬼谷子像 而王诩自称自己为鬼谷子。他的另一个称号“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敬称,鬼谷子精通纵横之术,著有《鬼谷子》一书,捭阖之道,与纵横之术齐名。 几千年来,鬼谷子无论是在兵家、道家还是在纵横家都拥有很高的威望,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奇人。他擅长修身养性,精通心理方面的知识,也知晓刚柔并济的道理,更将纵横捭阖之术运用的炉火纯青,几乎拥有通天的智慧。他所编著的《鬼谷子》这本书,内容不仅仅涉及了大量的军事谋略,并且辅助很多的气象学、心理学,以及阵法的布置等等等等,所以被称为兵法。然而,是《鬼谷子》一书的主体内容还是在于游说诸侯的纵横术。纵横之术,主要在于知已知彼,在于合纵连横,在于抓住别人的弱点,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用怀疑,鬼谷先生的《鬼谷子》一书,直到现今还是有很大的作用。 鬼谷子留下来的智慧,在如今的生活中仍然适用,甚至于在两国外交中也经常运用到他的一些智慧。所以说,后世人之所以推崇鬼谷子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神秘,更多的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智慧。

鬼谷绝学是什么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 。《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而《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 《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鬼谷子》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鬼谷子》 - 译文 《鬼谷子》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天地间,就是做大众的先导者。通过观察阴阳变化可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把握事物存亡之理。测算万物的发展变化过程,通晓人类思维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控制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始终是奉守大自然阴阳一道的变化规律,并以此驾驭万物的。因为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万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审察它的变化顺序,揣度它的权谋,测量它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优劣。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以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都要仰仗无为来认识考察它们。审察它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它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开它们的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它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实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寻求有利时机。开放时使之显现;封闭时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与对方情感一致;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与对方诚意不同。至于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清楚,要明白对方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有与自己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同时要注意按照对方的思想志向,区别对待。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处事慎密。周密最重要的是要精细,要合乎规律和道理。让对方放开,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各方面实力表现。圣人要为。此而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现有实力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焦虑。因此,所谓开放,或者是要自己出去;或是让别人进来。所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他人离开。开放与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阴阳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一年四季始行、终结促使万物发生变化。由此可知万物纵横变化,无论是离开、归复、反抗,都是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的。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的现象,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顺首先慎重地考察万物变化,事情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窗,心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口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法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使之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使之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能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做“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它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些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它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来游说的人按崇高的原则引导对方,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按卑下的原则引导对方。用卑下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游说人,可以游说家,可以游说国,可以游说天下。要做小事,要进入无限微妙境界——阴;要做大事,要进入无限广大境界——阳。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在阴、阳的变化中运行的。阳的方面,运动前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示;阴的方面,随行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终点,开端是阴,阴的方面,到了极点就反归为阳。凭“阳道”运动者,在活跃中道德就会与之相生,以“阴道”而运动者,在安静中,有力相助,自有形势。所以,用“阳”来求得“阴”,就要用道德来包容;用“阴”来求得“阳”,就要施用力量。“阳君”与“阴臣”相互追求,就是遵循“捭阖”之理。这是天下大道理——阴阳之道。也是向他人游说的基本方法。 捭阖阴阳之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是天地间解决万事万物的钥匙。

鬼谷子处世绝学全文?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做人必须繁衍后代,开枝散叶、香火传续,才算对得起列祖列宗。对于我们这些重视人伦、尊重传统的人来说,人生最大的目标除了自身有所追求,取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更重要的事情,其实是为子孙后代留有余荫,让他们能够更加快乐的生活,少经历人世的复杂和曲折。 一、 鬼谷子的处世哲学告诉我们:学习人生的哲理不仅仅是惠及自身,还要总结前人和自己的经验,家训后人。用句俗话就是做人不光要想眼前的,还要安排好身后的,才算妥当。 道德经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很多人欲壑难填,升官还想更高,发财还要更多,贪欲没有止境,缺乏节制的能力。这样就违反了天道,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为害己身,招祸全家! 文种兔死狗烹 二、 也有读者经常私信问我:“老师,您传播鬼谷子的学说理念,为什么还要提及甚至引用其他学派的说法?”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西方优越的地方就是,不管哪家学派,诸子百家,都是从人性出发,角度不同而已。圣人之道,讲的都是天地至理,注重实用主义,指导人们的生活。不像西方社会,一本《圣经》治天下,里面每一个字都是谎言。 所以中国的先圣之言,义理相通、一脉相承,求学问进的过程中,拿来互相印证才能指导人生,这才符合科学的方法。做人千万不要迂腐于一家之言,影响自己格局的形成。 所谓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意思是说江河百流,终归大海,教理不同,方法各异,却都能达至最高境界。如果你做人不能开宗立派,成一家之言,那就兼容并蓄,集百家之长。 集百家之长 三、 回到文章的主题:我们做人与其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只有功成名就,急流勇退,抛弃一切名利,才合乎自然法则,才能永久。 霍光权倾朝野 汉代骠骑将军霍光是千古名将霍去病的弟弟,他受霍去病的福荫,十几岁便入朝做官。辅佐汉武帝、汉宣帝两代皇帝,位居当朝辅臣之首,执掌朝政二十年。他辅政期间勤政纳言,轻徭薄赋,四夷归顺,百姓归心,鞠躬尽瘁,恪守臣道,纵观历史,向他这样的名臣少之又少。可是他因为没有功成身退,致使族党满朝,权倾朝野,最后招致家族灭亡。 汉宣帝亲政之后,首先夺取霍氏家族的兵权,又以谋反罪铲除了霍氏家族。所以人们说:“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汉宣帝铲除霍氏家族 四、 用鬼谷子的处世哲学来总结:老年时所得的疾病,都是壮年时日积月累,衰败时候遭受的罪孽,都是盛时作得。普通人要以霍光为鉴,不要犯了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的错误。 如果我们的事业或是家族正处于鼎盛时期,那么我们必须要自律自戒,不等上天来惩罚限制,也不等别人来惩罚限制,我们自己应该主动想办法限制自己,这样才能富贵长存,福荫后人。

鬼谷子绝学的内容简介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颂举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尉缭子;纵横野宽碧家:苏秦、张仪、毛遂,被誉为商圣的范蠡等。 被誉为智慧禁果的《鬼谷子》着重于辩证的实践的方法。具有极完整的领导统御、智谋策略学体系,在今天这个政治纷争风云变幻,商战竞争日益激烈的新经济战国时代,鬼谷子的思想、智慧和奇谋韬略,在从政、外交、经营、管理、公关等方面仍极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特别是优秀的管理者们,不可不知! 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春秋时卫国朝歌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周阳城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是先秦诸子之一。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 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 《鬼谷子》一书是其后学者巧租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述有关谋略的理论。 历代名家对 鬼谷子及其弟子的评价: 一人怒而天下惧,一人息而天下安 -------景春对话孟子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赈而封 --------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 其人有几家学问通天彻地,人不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查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莫测;三曰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辞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学:修真养性,服食引导,祛病延年,冲举可俟。 ------------冯梦龙 儒家不兼纵横,则不能取富贵。 ------- 章太炎

求翻译《鬼谷子·抵巇》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者,圣人也。解释“以”的词性和词意,并说明为什么。

原文“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与上文“不可不察也”有关,是针对上文而言。这里的“以”是连词,可译为:才,表承接。而并非是动词。因为“捭阖”原本就是连谓短语。 原文“察之以捭阖”是连谓短语,“察之”与“捭阖”是两种行为活动,而且两种行为活动,在时间和事理都存在着先后性。即“察之”源于“不可不察也”,“捭阖”是在“察之”的基础上所采取的行为活动。 所以原文的大意是:只有观察到巇隙才能捭阖,能使用这种方法的人,非圣人莫属。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