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回国

2023-05-02 07:07:25吴晓波频道12:47 2.6万
声音简介

100万人都在听的商业日课,带你提升商业认知,发掘商业机遇。

>>加入《每天听见吴晓波·第七季》<<


马云回国之事,险些成了一桩罗生门。


北京时间昨天(3月27日)上午8时,彭博社发文,引述匿名知情人士的消息称:北京试图说服身在海外的马云回国,以帮助展现官方对于民营经济的支持,但马云选择继续留在国外,并称自己已经从阿里巴巴退下来,未来将专注于农业技术研究。


这则消息,在昨天上午的朋友圈小范围传播,伴随些许慨叹。


但到下午13时,《科创板日报》发布独家消息:马云已返回国内,现身杭州。有目击者在杭州文一路隧道内拍下的视频为证,记者也从相关人士处确认了视频中人的各自身份。


众说纷纭,猜测四起。


直到子弹又飞了一个小时,“云谷教育”公众号发文,马云来到杭州云谷学校(阿里合伙人投资创办的民办学校),谈到ChatGPT对教育带来的挑战。


至此尘埃落定,彭博社重新编辑了此前的文章,还把标题里“马云的自我放逐(Self-Exile)”改成了“马云的撤退(Retreat)”。


新的消息,又在下午的朋友圈大范围传播,伴随些许欢呼。


不单是朋友圈,在推特上,许多网友嘲笑彭博被打脸;在YouTube上,有香港网友评论,这简直是“马的多重宇宙”图片;国际主流媒体,几乎都报道了此事:马云回到中国。


一个人回国与否,为何如此重要?


因为所有人都将此视为一个信号,或者说,又一个信号。外媒看到的是“撤退”,国内看到的是“重回”。


等待这些信号的时间里,吴老师曾数次发声,哪怕很多话在当时看来“不合时宜”。


在预见2023·吴晓波年终秀上,吴老师动情说道:


我觉得在2023年我们需要重新反思很多事情,在过去两年里我们有很多产业上的误读,有很多产业上的纠结,我们被一些舆论带到了一种负面的、一种对峙的情绪当中。


当我们回看双核时代的时候,我们要重新思考这些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阿里、腾讯、字节、京东、美团……在新型基础设施的建构方面,每一家公司都在非常努力地进行创新和投入,砸进去很多钱。


朋友们,未来是看不见的。但如果没有那么多的钱砸进去,没有那么多的人砸进去,中国不可能建构一个韧性时代的基础设施。


所以我们希望在2023年,一个新的社会治理周期到来的时候,我们的政府部门、舆论界、学界,能够重新定义和理解互联网平台公司在中国当前以及未来10年、20年的产业经济中具有的创新价值。


它们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跟几个菜贩子争夺菜市场,它们承担着中国产业经济在双核时代面向未来进行种种试错和创新的责任。这些责任,我认为100%都将压在那些民营互联网平台公司的身上。我们希望2023年,能够有一个重新的定义和一个重新的理解。


在一篇专栏中,他写道:既有时代的马云,也有马云的时代。……所谓的“马云的时代”,既指代的是以他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当代史,以及这一代创业者的某些共性及特征,更概括为他以及他所创办的商业事业的全部荣光和曲折。


在另一篇已经不见的文章里,他写道:在相比于对“好政策”的向往,人们更愿意建立的是对法治的信心。它并不在于宽严,而在于公平、透明和规范化。


2020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此后一年,各部委颁布了多项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的政策和法规。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黄益平教授,将2021年称为平台经济“强监管”的政策元年。


历经近两年,基本完成专项整改之后,2022年末,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前后两次表述,差别不啻天壤。


去年12月18日,刚从北京开会归来的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就去调研了阿里巴巴,转达中央会议精神。这一举动被金融时报、联合早报、日本经济新闻等外媒捕捉,认为是风向转变的征兆。


今年1月16日,滴滴出行官方微博宣布,恢复新用户注册。《华尔街日报》等外媒认为,这是“又一个信号”。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再度申明: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发挥其带动就业创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等作用。


然后就是,马云回国。


屋顶的风速计越转越快,起风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出了平台经济的三大优势: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到了创业与消费。我们逐一来看。


① 引领发展


欧盟每年都会发布《工业研发投入记分牌(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统计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2500家企业。


在2022年底发布的最新报告中,中国内地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全球的17.9%,已经超过了整个欧盟(17.6%)。


全球前50名里有四家中国内地企业:第4名华为、第17名阿里巴巴、第18名腾讯、第34名中国建筑。


一家制造业企业,一家国有企业,两家平台型企业。


服务业不只有生活性服务业,还有生产性服务业,当我们对平台经济的理解还局限在吃喝玩乐的时候,其实平台企业进行了巨大的投入,在云服务、现代物流、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带动创新,引领发展。


再向前看,美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全球的40.2%。Top 50里有22家美企,前三名Alphabet(谷歌母公司)、META(Facebook母公司)、微软都是平台企业,仍然需要我们奋起直追。


② 创造就业


截至2021年底,我国灵活就业人数已达到两亿人,其中大量的灵活就业场景,都是通过平台经济产生。


淘宝天猫商家数超过千万,其中90后00后商家数超过400万。根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对小微商家的调研测算,国内18—30岁的年轻人,每80个人里就有一个淘宝卖家。


各平台外卖骑手数量约有1300万。美团《2018外卖骑手就业报告》显示,77%的骑手来自农村;《2020饿了么蓝骑士报告》显示,已累计为国家级贫困县提供近30万骑手就业岗位。


滴滴年活跃司机数量1300万。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滴滴平台就业体系与就业数量测算报告》,2018年,51.5%的网约车司机为进城务工人员,6.7%为重点扶贫人员。


截至2021年底,我国直播行业主播账号累计近1.4亿个,带动了千万量级的就业。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19年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约7800万,2020年约8400万,仍在逐年增长。


去年宏观经济承压,全国青年失业率在15.3%—19.9%之间高位徘徊。平台经济,其实起到了“就业蓄水池”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③ 国际竞争


2022年,全球市值前十大公司中,只有一家中国企业,是来自台湾的台积电。


2020年还不是这样,当时有两家中国企业,阿里巴巴和腾讯。


国际竞争不只是制造业的竞争。一个简单的指标:中国是货物出口第一大国,但服务出口却排在美国、英国、德国之后,甚至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强。


中国已经走过copy-to-China(复制到中国)的阶段,进入了copy-from-China(从中国复制)的阶段。当马斯克买下推特,选择模仿的对象是微博甚至微信。


根据Brand Finance 500强,2022年全球增长最快的品牌是——刚刚经历美国国会质询的TikTok。


2021年,Gartner咨询公司评价云计算的9大核心技术能力,对比亚马逊、阿里云、微软、谷歌、甲骨文、IBM六家企业,阿里云在其中四项拿到了最高分。


当ChatGPT引燃AI革命,目前唯一颤颤巍巍迎战的,是百度的文心一言。


软件的竞争不等于软竞争,这些同样是未来的角斗场。而平台企业,正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选手。


④ 创业与消费


牟慧是一个湖北恩施的90后姑娘,四年前,家中经营的小生意濒临破产,她选择边带孩子边直播创业,带火了家乡的50多种农产品,自身也实现了经济独立。


高吕梅是一个陕西榆林的00后女孩,大学毕业后和姐姐返乡创业,主动涨价收购全村的苹果,3个小时就直播卖完,惊呆了村民们。


这些年,我们看过太多类似的故事。疫情之前是电商助农,疫情以来是直播助农,一步步深入中国农村的肌理,给很多想要改变个人命运的农民、农民子弟,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


在消费层面,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种拉平效应。20年前,甚至10年前,流行趋势是从一线城市传递到新一线,再逐渐向二三四五线城市扩散。当一线城市的居民来到五线,或是五线城市的居民来到一线,都会有恍如隔世之感。


如今,互联网同时触达每一个人,而得益于发达的物流网络,不同城市的居民可以同时接收信息,也可以同时接收商品。于是,服饰、饮食、审美潮流,越来越趋于同步,传统的“鄙视链”不复存在。


如果“消费主义”在你眼里太过庸俗,实现普惠还有教育、医疗等等。


平台经济究竟改变了什么?


改变了供需之间的渠道结构。


当有人批评平台经济抢商场生意、抢超市生意、抢菜场生意时,或许没有想过,这些传统渠道,恰恰限制了供需。


水果在原产地积压甩卖,在一千公里外贵如奇珍;服装在批发市场几十元拿货,而后在门店里卖出几百元;出租车坐地起价;代购漫天要价……这些都是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故事。在没有平台经济之前,渠道成本非常昂贵。


但当平台经济改变渠道,这也成为了它们的“原罪”。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平台经济的本质是双边市场,它们不是买家,也不是卖家,而是向卖家提供买家,向买家提供卖家,再通过巨量的规模效应吸引更多的买家和卖家。对应的商品可以是实物、服务,也可以是内容、体验。


规模越大,越普惠。但规模越大,也越难抗拒垄断的诱惑。


这带来了一系列监管难题:如何在发展规模经济的同时避免垄断,如何在提升数据分析的同时避免“杀熟”,如何在提供灵活就业的同时增加保障,如何在加速创新的同时避免“大树底下寸草不生”……


发展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监管的手段也只能在监管中完善。那种喊打喊杀的舆论情绪固然痛快,但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要避免“一放就乱”,也要避免“一管就死”,常态化监管究竟会是怎样的,我们拭目以待。


2023年,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2023年,我们也没指望它很容易。此刻的信心如同旷野中的烛火,明明灭灭,又不曾断绝,几句重话就能让火光闪烁不定,一个人回国的消息就能让它更明亮一些。


请保护它。


云端和游云是什么意思?带云字的成语有哪些?

云端:云上,云中。 游云:浮动的云。 行云流水 人云亦云 义薄云天 云蒸霞蔚 翻云覆雨 叱咤风云 平步青云 风起云涌 风卷残云 高耸入云 壮志凌云 风云变幻 过眼云烟 云淡风轻 风云际会

读了云的故事后想对云说什么?

你坚持做自己,不因自己被他人嘲笑而丢失自己的本性,自己也不去嘲笑别人。最后在自己不断的努力下,赢得了别人的信任。 你真棒,有些东西我们无法改变,不过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做法,那么周围会因你而改变!

云南看云的读后感

云南看云 夏天去云南,是从北京出发的。 起飞的时候,北京天气很好,没有几片云彩。隔着舷窗俯瞰地面,房舍,道路,河流就像汉字,横平竖直,清清楚楚的,整个华北平原,坦荡如砥,辽阔,大气。 飞机飞得更高了,雪一样的云朵渐渐也多了起来,但还没有遮住大地,走向各异的山峦伸向四面八方,止于视力的极点。 飞机飞得很平稳,就像坐火车一样平稳。没有多少云彩,自然体会不出腾云驾雾的虚幻之感,恹恹的情绪悄然袭上心头,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飞机已经到了云南的上空。透过舷窗望去,浓密的云彩铺满飞机的下方,没有一丝缝隙,层层叠叠,如山似丘,绵延到天的尽头。一会儿,一朵白云从飞机的翅膀旁飞快飘过;一会儿,一座云山突然在不远处耸起。偏西的阳光照过来,给雪白的云山镀上了薄薄的一层金色,让人恍然产生了如梦如幻的感觉。 飞着飞着,就飞进了一片乌云之中,铁黑铁黑的乌云连成一片,滚滚翻腾,电光闪闪,很是怕人。 临近昆明的时候,飞机飞得低了,云彩显得不那么黑了,也露出了缝隙,一片苍翠的大地呈现在眼前。飞机越飞越低,在一片浓绿中,夹杂着一小片一小片的红土,那是耕地。耕地里一道道的垄纵横交叉,或呈圆形分布,煞是美丽。 “呀,多像画呀!太好看了!”后座的人啧啧连声,兴奋异常。像画?不,在我看来,更像京剧的脸谱,也只有脸谱才如此斑驳多彩,美妙绝伦。 出了飞机,向天上望去,墨色的云彩铸成严严实实的一块儿,一点儿也不像在天上看到的那样生动。到了人间,哪怕是彩云的故乡——云南,看云也需仰视,云彩离我们也是那么遥远。

白云 白白的云

蓝天 蓝蓝的天

风云2里的天儿、龙儿还有云儿分别是谁的儿子?

天儿好像是步京云受伤失忆后救他的那个女子的儿子,和他没关系云儿是他和楚楚的儿子龙儿是梦救的孩子

云的故事中云是怎样的人?

云是一个温柔善良,聪明伶俐,勤劳能干,乐于助人,美丽动人的姑娘。

风对云说话,云对风说话,而我又对谁说呢?

风对云说:我爱你。 云感动的哭了,于是云变成了雨,消失在风的面前。 你可以对着天空说,因为天空永远不会消失。

火山网红云云怎么回事?

火山上的网红云云每晚都会直播,目前粉丝有26万人,火力有800万以上,是个实力派娱乐主播。

“云南”用云南话怎么讲

云南话与普通话很接近了噢。。虽然每个小地方的方言也有差别,所以“云南”用云南话来讲有好多方法哦~~基本拼音yun nan与普通话没差,可以都读第四声,也可以都读第二声,还可以yun第二声 nan第三声。。 我是云南人哦~~嘿嘿

大白云小白云是啥意思

大白云小白云是毛笔的一种,大中小是为了从毛笔的笔锋长短、大小不同来分的型号,白云笔的主要制作材料是羊毫,适于书写行草,特点是笔毫较长、软、蓄墨较多。 大白云适合写3.5~4cm的字,中白云适合写2.5cm左右的字,小白云适合写1cm左右的字。,小白云练礼器碑之类的字,三厘米见方,中白云练张迁碑,字写大点四到五厘米见方,大白云就可以练篆书字贴。 毛笔尺寸可以简单的把毛笔分为:小楷,中楷,大楷,毛的种类分为软毫,硬毫,兼毫,制作材料分类有胎毛笔、狼毛笔、兔肩紫毫笔、鹿毛笔、鸡毛笔、鸭毛笔、羊毛笔、猪毛笔、鼠毛笔、虎毛笔、黄牛耳毫笔等。 选择毛笔要注意“尖、圆、齐、健”,“尖”指笔毫聚拢时,锋颖端部较尖;“圆”指笔毫聚拢时周身丰满圆浑;“齐”是指笔毫铺开时顶部平齐如刷;“健”指笔毫弹性较好。 新的毛笔第一次使用需要先开笔,用温水浸泡,让其自然化开,轻轻洗去胶水,然后用纸巾将多余的水分吸掉,变干之后就可以使用了。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