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还是留守?流动人口子女面临的选择题

2023-05-09 18:00:00旧街口大爷11:43 1430
声音简介

流动还是留守?流动人口子女面临的选择题


作者:夏艺珊


“我可能要独自回老家念书了。”躺在床上,正在读初三的小鲤翻来覆去睡不着,“这一切都来得太过突然!”


来到东莞读书的这些年,她一向很努力。她的成绩很好,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考上东莞中学,但如今父母却告诉她“缴纳的社保年数不足”,如果想读高中,她只能回老家参加中考。


今年3月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陆铭建议在立法层面保障流动人口的子女可在父母工作和居住所在地接受高中教育,这个建议又将随迁子女入学、升学难的问题摆到了人们眼前。孩子随父母“流动”还是返乡“留守”,成为很多流动人口、流动家庭必须面对的选择题。


一、返乡“留守”不得已


东莞作为珠三角制造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被誉为“世界工厂”,吸引着大批的打工者,小鲤的父母就是外来务工者中的一员。


自打跟随父母来大城市读书,小鲤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教育节奏。她读书很用功,“基本不给父母添麻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逐渐了解到,以自己随迁子女的身份去考高中,往往比本地户口的孩子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


事实上,东莞全市800多万常住人口中,非本地户籍占比超过7成。截至2020年底,125.52万在校生中,非户籍学生为83.17万人,占比高达66.26%。而对于这些非户籍生来说,他们面临着更少的公办高中招生名额、更高的分数线。


2018年,东莞正式取消积分制入户,取而代之的是“两个五年”(在莞参加社会保险满5年且办理居住证满5年)入户政策;2018至2020年底,两级财政共向随迁子女发放民办学位补贴14.54亿元;2020年,东莞全年也新改扩建了公办中小学32所,新增了公办学位3.7万个。


尽管在相关政策的出台与支持下,很多随迁家庭都在东莞落地生根,孩子也从流动走向了稳定,但对于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来说,他们仍会在此间感到力不从心。对政策不甚了解、社保缴纳不甚稳定,以及民办学校相对高昂的学费,都可能使他们难以够到已经不断放低的门槛。


小鲤一家正是如此,由于缴纳的社保年数不足,她失去了在东莞中考的机会。这也意味着,她不得不离开父母回到老家,独自去面对自己完全陌生的考卷。


“明明再搏一搏我是可能够到(东莞中学的)分数线的!”与可能实现的梦想擦肩,小鲤很不甘心。


与小鲤不同,小辰的父母很有“先见之明”。因为很早就了解到孩子在上海可能无法参加中考,2007年,小辰刚要念小学就从上海回到启东和奶奶一起生活。他从小性格内向,自尊心也强,父母突然不在身边,一切都不习惯。


在老家,奶奶要兼顾乡下劳作与照顾他,很是奔波。“每天我总是早早去上学,放学奶奶骑车来接的时候,我会一直在后座上哭。”他回忆,“爸爸妈妈会经常给我打电话,但我却不太知道说什么,只是反复读着妈妈写给我的两封信。”


有段时间他精神状态很差,常常一个人蜷在床上翻来覆去地哭。妈妈在上海带他看了心理医生,医生开了药,并建议他多和爸妈见面。后来一段时间,“我每周五晚上都会一个人坐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去上海,在上海待两天后回到启东。”


二、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


2022年7月,南都公益基金会“新公民计划”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子女发展报告 2022》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子女(包含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镇留守儿童)规模约1.3亿人,超过中国儿童总数的40%。同时,只有约“1/3”的流动人口子女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随迁”和“留守”很容易让人以为流动人口子女只有这两种生活状态。事实上,很多孩子是根据家庭生活安排阶段性随迁、阶段性留守,还有的则是过着开学随迁、寒暑假留守的“候鸟式”生活。


10岁的一天,娇娇的爷爷突然说不想带他了。在上海打拼的娇娇爸妈,只得将年幼的娇娇从老家接到上海。由于平时工作很忙,父母并没有多少时间照顾他。


在上海,对于大多数没有本地户口的随迁子女来说,能否报名中考取决于父母所持的《上海市居住证》积分是否达到120分,积分的计算方式由父母的年龄、学历、职称和社保缴纳等因素决定。该政策一直沿用至今,也让很多并非高学历、高职称、高收入的外来务工者望“分”兴叹。


娇娇记得很清楚,当时离初一开学还有五天,父母突然通知自己要回老家上学,“当时我还小,我完全没有选择权”。原来在这之前,娇娇妈妈得知儿子今后可能很难留在上海学习,就和家里人商量着回老家读书。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在老家换了很多地方住。他初一上学期住校,下学期住在老师家,初二上学期又换了个老师家。后来外婆陪他走读,中考前妈妈回来陪他走读了一阵子,但考上县中后又离开了。


“当时我像一个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却没有人可以诉说。”回想起这些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娇娇内心有说不出的痛苦。


同样的,小辰也对这种留守儿童的状态感到十分痛苦。直到高二,小辰的妈妈才回到了他的身边。在这十年间,他和父母聚少离多。小辰和娇娇的童年生活都曾经随父母流动,也曾经独自返乡“留守”。但现在,他们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


提到未来,小辰坚定地想要回到父母身边:“我相信通过努力能让家人不用太辛苦。去到上海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也可能是我唯一的追求。


三、从看似受限的生活中突围


在上海,返乡似乎不是一件罕见的事。上海人张先生表示:“我碰到的钟点工等行业的人,他们的孩子其实很多都是在老家上学的。还有我孩子班级里面也曾经有这种情况,他们(随迁子女)在中考之前就转走了。”


对于很多本地家长来说,他们并不愿意这些孩子留下来参加中考和高考的竞争,原因很简单:本地人学校资源都不够分,何况外地人。


不过,也有很多孩子,选择另一条路——留下来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做出这个选择除了成绩因素以外,他们可能还受到家庭居住证积分等因素的影响。


2010年,即将小学毕业的cc随拿到居住证的父母来到了上海,她的读书路似乎一直都很顺利,然而,就在离中考还有两月余时,cc突然得知居住证积分没有达到条件,自己无法在上海就读高中。这对于成绩一向优异的她来说是一个打击。


不过cc还是选择了留在上海。一则读中专还是有专升本的可能,只是可能要多花几年,二则cc的父母也希望她能留在自己身边。因此, cc和班里其他随迁子女一样,在学校的安排下离开了现在的初中,转到中专学校只学习三门主科,为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做准备。


初中打下的良好底子,让cc在中专学习中如鱼得水,期间她还得到了“上海市奖学金”。中专毕业后,她成功申请到了本科,并在毕业后去了英国留学读硕士。


提到自己的求学之路,cc感慨道:“其实我比较幸运。当时班上一半都是随迁子女,很多人可能读了中专就不再学习了,这个选择就很可能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考虑到上海对留学生的优待,cc在硕士毕业后还是选择回到了上海。她和朋友一起在上海合租了一个小屋子,开始找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很多大型企业不只注重第一学历,甚至连高考成绩和高中毕业证也要求出示,这对她来说实在是意外的打击。


她明白,用人单位(往往是热门单位)的这种制度是为了提高招聘的效率,但是这种做法其实否认了很多后来的努力,cc就像是被“两头堵”,失去了一些机会。尽管自己会被一些大型企业歧视学历,但她从没有放弃提升自己的能力。如今,她找到了一份有些辛苦但又很满足的工作,“相信我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四、“小候鸟们”渴望安家


很多外来务工的父母希望通过自己在一线城市的打拼,为家庭拼得一个更好的未来。这个未来,可能也包括他们希望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但由于所在务工城市教育资源并不能满足每一位来自异乡的孩子,他们时刻面临现实的“捶打”。


小嘉是一位北京宝妈,从孩子读幼儿园到读初中,一直在为居住证而奔波,如今却发现没有北京户口,孩子还是只能回到老家读高中。


面对孩子的不理解,挫败感和内疚感一齐涌上小嘉的心头:“明明我已经很努力了,但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与未来还是那么难。”同样境遇的尹女士也感慨:“北京社保年年交、居住证年年办、私立学校又很贵,孩子还是没法中考要回老家。我不能放弃工作,又怕老人管不住孩子。最近常常自我怀疑,也许我混得好点儿,孩子也能少遭点罪。”


在小辰看来,他最希望的就是社会不要忘记所谓的“外来务工人员”、所谓的“农民工”和所谓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我很幸运走到今天这一步,但是还有很多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他们的生活并不好过。”小辰觉得他们中可能有人因为失去更好地受教育的机会,过早步入社会,误入歧途进了监狱;也有人长大去了大城市打工收入还是比较低,他们的孩子要么和他们挤在出租屋里生活,要么送回老家和老人一起生活。他说:“这样,下一代人会不断重复上一代人的故事。”


近些年,政府也在不断优化完善相关政策,改善孩子们为了读书“候鸟迁徙”的状况。2022年,广州市教育局公开征求《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意见;2023年,成都市教育局放宽了随迁子女入学基本条件、缩减了积分分值、调整了申请审核时间等。


在政策的“破冰”下,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过上了稳定而充满希望的生活。但依然有很多外来务工者,在面对逐渐放宽的教育限制时依然感到困窘与艰辛。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也曾在印发的《中共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旅程,但越来越多人,走在了这条路上。在大城市与家乡间“钟摆式摆动”的孩子们,憧憬着一个更安定与被爱的明天。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和分享。



面临选择,不会选择

给不了未来就放手,如果你爱这个女孩,就出柜,没有勇气就不要误了她

留守儿童因为什么选择了抢钱并杀人灭口

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留守儿童脱离监护人的看管是主要方面,都是爷爷、姥爷们第二监护人看管,因为年龄的关系,看管不到位,没法和留守儿童沟通; 父母双双出外打工,家庭生活窘迫、拮据,造成和正常生活人家差别,使这些留守儿童铤而走险,抢钱后杀人灭口。

人在面临选择应该怎么办

什么选择都不会错,只要你执着不变就可以了,总是动摇无论你选择的再好的路也不会长久,不会有好的结果,无论是人还是工作学校,选择你喜欢的,开心的就可以了,一直坚持自己的选择走后就是好的选择好的结果。 在自己不知道该怎么选择的时候问问朋友和同事亲人,也许会有自己的答案,没必要听别人的,但可以最为参考,自己脑子要清楚自己的实力。

面临的选择

看你是什么样性格的人了, 如果比较内向,就选择4320稳定,到点上班,到点下班,老婆孩子热炕头 如果是比较乐于挑战,去做销售,可能一个月挣几万,干几年就能买车买房

自己面临选择的故事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选择,或许选择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要面对啊! 记得我的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笑对人生,面对未来”,这是这位老师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挫折,我们要勇敢的面对,不要害怕,不要畏惧。要微笑着面对。老师告诉我们面对生活和未来的处世态度,可是谁又告诉我们面对选择的态度呢?面对选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的转弯处,只有一两步,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步”这句话是要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选择要慎重,然而当我们真正的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也是很无奈的,当我们做出选择之后我们又会为自己所做出的选择而后悔。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很多的选择,小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和谁在一起玩,向父母要什么玩具时,我们只能选择一件,长大了,上学了我们会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也会选择自己的处世方法

急!!!!求名人面临选择的故事

如;帕瓦罗蒂在成名之前想要做一名教师又想做一名歌唱家。他于是问他父亲应该怎样,他父亲告诉他如果同时选择两把椅子会从中间掉下去。帕瓦罗蒂听后选择了歌唱家,经过努力,从此成名。

外国语学校的语言是老外教的吗?为什么留学生很多选择外国语高中?

外国语学校的外语大部分课时是由中国老师上课,当然也有一定比例的外教课。 很多人选择外国语学校是因为有很好的升学环境,无论是选择出国还是保送都比普通高中更便利

为什么人生总是要面临各种各样无奈的选择?

不选择就要放弃生活

是去是留,很难选择?

和我差不多,我也是研究生,拿的工资没本科多,我想了很久,还是辞职了,打算重新找工作,不过这个因人而异,如果你放得下,不跟别人去比较,自己也是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就换份不要加班这么多的工作,估计工资也差不多,至少有自己的时间,做点自己的事情,生活里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我做了一年后突然醒悟,我为了什么呢?连自己的生活都没了,又没比别人赚得多。 希望你也早点领悟,勇敢的踏出一步,生活就不会只有工作了。 ps:如果打算辞职,找到其他工作再辞职,骑驴找马。 我们一起加油。

如何选择?是去还是留?

我觉得这主要看你现在的能力和你在现在这个公司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有一得必有一失,最终决定还是你拿,你还是好好权衡一下吧,毕竟详细情况只有你自己知道,还有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