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 03 初到清华(上)

2023-05-06 08:00:11群星剧场04:53 2029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129 喜点
声音简介

清华著名校长梅贻琦为何曾被称为“寡言君子”?

教育家梅贻琦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人称“寡言君子”。 有一次,学校的一些学生与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导致对方严重受伤。媒体记者蜂拥而至,经过采访,认为学生的过错大。此事报道后,引起轩然 *** ,民众纷纷指责学校。有记者问梅校长打算怎样处理学生,是不是要开除。梅贻琦没有迎合舆论以求自保,而是承认自己有错,并向公众道歉。最后,他还说:“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被教坏的。”护犊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清华学术地位的日渐提高,梅贻琦开始受到世界的关注。1941年清华建校30周年校庆时,有欧美著名大学的校长称赞清华“西土一千年,中邦三十载”,并问梅校长做到这点有何秘诀。梅校长没有大谈特谈管理经验,而是继续他惯有的简练风格,回答道:“这和学校教师、学生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因为,大家倒这个, 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自嘲式的幽默,给在场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寡言少语的梅贻琦,有时也会让人无法参透其内心。当初考清华第一批留美生,放榜时,大家都焦急万分,唯有他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启程上船赴美时,有人惊讶地发现他也在其中。此后,大家发现,梅贻琦虽然话语少,谈起来却颇优雅得体,从此在同学中有了“寡言君子”的称谓。 可见,梅贻琦虽然寡言,却绝不是肚子里没货或者思想贫乏,而是“嘴里不说,骨子里自有分寸”。如今,我们从梅贻琦许多简短的话语中,能领略到的,更多的是他的个人魅力和人生哲理。

寡言君子:梅贻琦

读完《大学与大师》已经有一段日子了,一直想写写梅贻琦,终于落笔。 第一次了解到梅贻琦,是因为教育系列短片《先生》,其中一集讲的梅贻琦,当时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倒不是他的君子,毕竟君子很多,可是他寡言,而我正好也不喜说话。 那时的我,也会因为这个缺点时常质疑自己。所以,在了解到有这么一个人存在之后,实在惊喜! 我很好奇,一个寡言的人是如何成为人人称道的君子的呢? 在学术气息浓郁而人才辈出的民国时代,不说话,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呢? 慢慢了解,才知道, 梅先生的寡言是一种品质,而非一种缺陷。 在1931年清华驱逐校长风波中,梅先生是唯一一个能够获得各方认可,尤其是赢得学生和教授支持的校长。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寡言。如何寡言?他放权,清华要务由教授评议会做决策,每个教授都可以发表看法。自己不参与各种讨论,通常的态度都是“吾从众”。他的任务就是给教授们搬搬椅子、端端茶水。将更多说话的权利给到说话做事的人,教授们感受到被重视、有发言权,当然能更好地出谋划策了。 梅先生的寡言,是淡泊的性格。他不喜欢说 话,并不代表他不会说话。 在校长就职演说时,他曾提出著名的大学大师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每每想起,总有振聋发聩之感。 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另一桩。 一次政府派部队到清华清查,部分学生抢了枪,扣留了团长。结果当晚一师军力荷枪进入校园,负责的同学溜了,20名大多无辜学生被捕。 第二天,梅先生告诫学生们:徒凭血气之勇是不能担当大任的,尤其做事要有责任心。你们领头的人可以规避,我做校长的不能规避。人家逼着要住宿学生的名单,我能不给吗?我只好很抱歉地给他们一份去年的名单,告诉他们可能名字和住处不太准确的...... 梅先生的教学目标很明确,求学时代不鼓励选择政治信仰的左中右,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去辨别自己的人生道路。至于今后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和政治价值取向,那是走向社会的事情。 正因为寡言,所以更不说假话,不说虚伪的话,不恭维人。梅先生的寡言是谨言,是知世故而不世故。他曾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说的力量,远不及做的力量。梅先生爱干实事,肯干难事,能干大事,当之无愧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清华大学教授黄严复曾说,他从一开始研究梅贻琦的时候就在试图找他的缺点,但是找不到,没有像样的缺点。可是要说优点,似乎也没有的振聋发聩的大优点。可就是这样一个朴实、平凡的人,成为了清华永远的校长。 心中有谱,行动有力,寡言,又何妨?

清华校长梅贻琦一生只有两次迟到,背后的原因让人心酸

梅贻琦任清大学校长期间,作风严谨,从不破规矩,就拿开会来说,从来都是提前到会,没有迟到的时候,可有两次,他却差点迟到了。 1941年7月的一天,梅贻琦正在成都公干,这时,西南联大突然来电, *** 要在联大召开一个教育会议,请示他某日某时可否开会。梅贻琦立即批准,并表示自己择日返回昆明,按时参加会议。 可没想到,成都公干出了点意外,耽误了时间。梅贻琦惦记着学校开会的事,想早点办完事返回昆明。正巧,这时一位在航空公司工作的朋友来拜访他,得知他要回昆明后,便亲自为他联系了飞机票。梅贻琦非常感激,心也放下了,并于当天电告联大,他将坐飞机返回昆明。 西南联大的会议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可不想,梅贻琦并没有按照当初电告的时间返回,到了开会的头一天晚上还没有回来。学校可急坏了,并已经按照他不参加会议准备了。可就在开会前20分钟,梅贻琦回来了,只见他灰头土脸,一身疲备的样子,进了会场便和教育部的人道歉,然后就这身装束上了会场。 后来,与会人员才知道,本来梅贻琦定的是机票,可就在他要走的前三天,突然有一个乘邮政车的机会,他考虑时间足够,如果乘邮政车,能给国家省下好几百块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退掉了机票,改乘邮政车回昆明。可不想,车在半路上坏了,他又要赶会,只好连日连夜转车,搞得十分狼狈,幸好,会是赶上了,就是形象差了点。 1939年以后,受日寇侵略影响,昆明的物资极度匮乏,联大的师生只能简单地维持生活。一天,有一批学生要毕业了,他们邀请梅贻琦给他们讲最后一课。梅贻琦非常高兴学生们如此信任,就和教务定好了上课时间。 这一日,该是上课的时间,同学们都提前半个小时来到了教室,可临近上课了,梅贻琦还没来,同学们开始有骚动议论。就在这时,教室门开了,梅贻琦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然后走上讲台,盯着同学们,站在那里大口喘气。 一位女生上前递给了他一杯水,问他去哪了。梅贻琦笑了,对大家说:“我刚才在街上给我内人的糕点摊守摊,她去进货了,可她办事不利,我告诉她八点我有课,她七点半还没回来,我只好丢下摊,跑来了,不过,今天点心卖得特好,有钱挣啊!”梅贻琦笑着说。 一席话说完,他的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可学生们好多都默默地擦起了眼泪。原来,大家都知道,梅贻琦非常廉洁,刚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他就破了以前的规矩,把校长能享受的免交电话费、免费米面供应、冬天免费拉两吨煤等补助全都撤消了。可这样一来,他一家的日子就过得很紧巴了。没办法,他的妻子不得不做些糕点卖以补家用。而梅贻琦经常在下班时,去接他的妻子,然后把摊车推回家,有时空闲还要帮着妻子卖。 梅贻琦两次迟会,背后都有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他人格的反映,更是他对业界所展示出的那颗一心为公的良心。

欧洲第一大国清华的校长梅贻琦一生只迟到过两次这背后的原因是可悲的

在担任梅贻琦仁清大学校长期间,他作风严谨,从不违规。他总是提前参加会议,但有两次差点迟到。 1941年7月的一天,梅贻琦在成都出差。这时,西南联大突然打来电话,政府要在总会召开教育会议,问他能不能找个时间召开会议。梅贻琦立即批准了,并说他将择日返回昆明,准时参加会议。 没想到成都出差出了点意外,耽误了时间。梅贻琦正在考虑学校的会议,想尽快回到昆明。正好一个在航空公司工作的朋友来看望他,得知他要回昆明后,亲自联系了他的机票。梅贻琦非常感激,也松了一口气。同一天,他打电报给大会说,他将飞回昆明。 会议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行得如火如荼。不想,梅贻琦并没有按照原电报的时间返回,也没有在会议的第一个晚上回来。学校很着急,已经做好了他不参加会议的准备。但是就在会议开始前20分钟,梅贻琦回来了,却看到他非常尴尬和疲惫。当他进入会场时,他向教育部的人道歉,然后穿着这套服装去开会。 后来,与会者了解到,梅贻琦原本订了一张机票,但就在他离开前三天,他突然有机会乘坐一辆邮车。他有足够的时间考虑这件事。如果他乘坐邮车,他可以为国家节省数百美元。为什么不呢?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退了票,坐邮车回了昆明。我也不想,但是车半路抛锚了,他又要赶会议,只好连夜换车,弄得他很尴尬。还好赶上了,只是形象差了点。 1939年后,受日军入侵影响,昆明物资极度匮乏,联大师生只能简单谋生。一天,一群学生即将毕业。他们邀请梅贻琦给他们上最后一课。梅贻琦很高兴学生们如此信任他,所以他和教务管理部门确定了上课时间。 这一天,该上课了。学生们提前半个小时来到教室,但是上课时间快到了。在梅贻琦来之前,学生们开始有了骚动。就在这时,教室门开了,梅贻琦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然后他走上讲台,瞪着同学,站在那里喘着粗气。 一个女孩上前递给他一杯水,问他去哪里了。梅贻琦笑着对大家说:“我刚刚站在街上我妻子的糕点铺旁边。她去买东西,但她遇到了麻烦。我跟她说我八点有课,她七点半还没回来,我只好离开地摊跑了。不过,今天的零食卖得很好,有钱赚!”梅贻琦笑着说道。 演讲结束后,他脸上带着自豪的微笑,但许多学生默默地擦去了眼泪。本来,我们都知道,梅贻琦是很诚实的。他一当上清华大学校长,就打破以前的规矩,把校长能享受到的补贴全部收回,比如免电话费,免费供应大米面粉,冬天免费拉两吨煤。但就这样,他家的日子过得很拮据。没办法,他老婆只好做点蛋糕卖了养家。梅贻琦经常在下班的时候去接妻子,然后推着地摊车回家,有时候有空就帮妻子卖。 梅贻琦两次迟到的会议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是他人格的反映,也是他为了大众而向业界展现的良心。

梅贻奇生平?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为梅曾臣长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任校长。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梅贻宝的介绍

梅贻宝( 1900—1997)天津人。1928 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于基督教燕京大学,历任注册课主任、教务处主任、讲师、教授、文学院院长、成都燕京大学代校长、美国爱荷华大学东方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长、台中东海大学教授等职。与其兄长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教授齐名。

重案探组的介绍

重案探组,电视剧,导演顾晶,1953年出生,汉族人。1980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

席姓的迁徙分布

席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一位,人口约五十七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6%左右。 4300多年以前,就已经有了姓席的人,到了大约2000年前的楚汉之争时,原来为晋国之地的山西省一带,又出现了另一支新兴的席氏,那就是籍氏的改姓为席。 这一支席氏的出现经过,详载于《姓苑》和《姓纂》等书。《姓苑》首先指出:“晋大夫籍谈元祖伯靥,司晋典籍,因为籍氏”;然后《姓纂》又接着指出:“本姓籍,晋大夫 籍谈之后也,谈十三代孙,避项羽名改席氏,初徙关东豪族,席氏徙安定, 临泾。” 源自上古席老师的席氏,是发源于山西 分自春秋时代晋国籍氏的席氏,则是发源于山西,再参照《姓纂》上“望出安定,临泾”的记载,唐代以前的安定和临泾两地都是在今甘肃省境内 到了南北朝之时,席氏又在今湖北省的襄阳盛极一时,则可知早期的席氏,应该是活跃于我国北方的一个姓氏。 唐明皇的天宝年间,诗坛上的灿烂绚丽,为历代之最,这时,在整个朝廷的济济多士之中,有一位被皇帝御口称赞为“诗人冠冕”的席豫,也是襄阳席家发扬门风的杰出子弟。据说,有一次唐明皇亲登朝元阁赋诗,君臣属和,经过皇帝的亲自评选,认为席豫的诗作得最好,所以得到了“诗中冠冕”的无比荣誉。300多年前的明代末年,一向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席氏,已经在南方各地出现了踪迹,崇祯末年的席上珍,便是当时的云南省姚安人。

为什么健身的人都吃西兰花

展开全部 西兰花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和胡萝卜素,营养成份位居同类蔬菜之首,被誉为“蔬菜皇冠”。 西兰花是一种很受人们欢迎的蔬菜,它味道鲜美,营养 西兰花(11张) 也很高,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的维生素C含量非常丰富,它比辣椒的含量都高很多。它还具有抗癌功效,其功效已经被全世界人认可,西兰花的平均营养价值及防病作用远远超出其他蔬菜,名列第一。 减肥蔬菜 菜花的含水量高达90%以上,而热量较低,每杯(240毫升)仅23~32千卡,因此,对于希望减肥的人来说,它既可以填饱肚子,而又不会使人发胖。

为什么健身的人都喜欢吃西兰花?

每次说到健身餐,必然少不了西兰花。它似乎已经成了健身食材的必选项目,为什么健身的人都需要吃西兰花呢?这一点大概很夺人也是很疑惑的,那今天就来说说西兰花对于健身作用吧。 西兰花又名绿菜花,市场上卖的菜花和西兰花同属草本植物,在我国南北方地区均有种植。西兰花是蔬菜中营养非常丰富一类,不仅含有维生素和胡萝卜素,还含有蛋白质、糖和脂肪,营养全面被称为蔬菜中的“蔬菜皇冠”。健身的人喜欢吃西兰花不仅是因为它营养丰富,还有下面这些原因。 防癌:西兰花中含有抗氧化物和抗癌物质,能够有效预防乳腺癌、子宫癌等疾病,对男性来说能预防前列腺癌。 饱腹感较强:西兰花虽然属于蔬菜,但是其中含有蛋白质和糖类成分,就像玉米一样,能够让人吃了产生饱腹感,但是热量却很低。 增强免疫功能:西兰花中含有锌、硒、-胡萝卜素等微量元素,这些元素都对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起重要作用。 平衡血糖血压:西兰花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还有钾钙镁等微量元素,能够维持胰岛素的平衡,从而稳定血压。 提高新陈代谢:西兰花中含有的烟酸和其他B族维生素都很高,这些微量元素能促进细胞分裂。提高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