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言必信,行必果

2023-06-29 22:18:30云起读书会02:27 6495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29 喜点
声音简介

言必信行必果中关于孔子的故事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言必信行必果中关于孔子的故事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的出处

“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中的“果必信”是就是说到做到的意思。 说过就要去做,既然做了就要有个结果,不能言而无信,半途而废。 言而必行。 〖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孔子的意思是说:言必信,行必果,这种普遍得连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一味固执。 楼主的最后的果必信不知道从何而来!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在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坚持到最后,无论结果如何至少我们坚持了,也不会后悔。 造句:古人曾有”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的说法,我们作为现代人更应该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

“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答应别人的事必须做到,做到才会有结果(效果,回报等),做到后别人才会更信任你,才会有长期的交往(交易,合作等)。 这句话出自先秦时期记录孔子语录的《论语·子路》,此句全段是: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言必信”讲的是诚信待人。这是一种做人的准则和美德。向别人说出的话或许下的诺言,必须字字千金、掷地有声、一一兑现、句句负责,绝不可言而无信。这是一份责任、一份真诚。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行必果”讲的是行动必须有成效。这是检验人的恒心和决心的试金石。一个人如果确定要做成一件事,不论会遇有何种困难和阻力,不论需要付出何种努力和代价,都必须要一心一意、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确保要做的事高效成功,决不可半途而废,草率收场。这样说话办事的人,必然是一个成功者。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的出处

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的意思是指说出的话一定要足以信任,行动了就一定要有结果,有了结果必定要守信。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信:守信用。果:有结果。指说出的话一定足以信任,行动一定要有结果。有了结果必定要守信。 出处:《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普通人也应该做到的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这个项橐打小就十分聪明,乡里之间无人不知,不但如此,随着人口的流动声名远播,终有一日孔子也听说了这个神童,一直就想见见,可是孔子在鲁国国都,项橐在齐国的南部,二人相距实在很远,一直无缘相见。 孔子因为得罪了权贵,被迫离开鲁国,浪迹天涯,一路上风餐露宿,苦不堪言。这一日潜过齐国边境,孔子终于松了口气,于是想去看看海,子路便赶着马车陪孔子前往。 在途中碰到几个小孩在路中间堆了一堆土,子路很生气,心想这谁家的小孩这么调皮,把路都给堵了,于是呵斥几个小孩,让他们让路。几个小孩根本不理,继续玩耍。子路一看就火了,就想动手,孔子一看赶紧叫住子路,心说你要是把小孩打了,传出去我的学生只会欺凌弱小,与我的面子上须过不去,于是孔子去问小孩,说你们为什么不给我们让路啊。 这时候项橐出场了,就是这群小孩中的一个。 项橐对孔子说,我们筑的是座城,只听说车马绕城,没听说城让车马的。孔子听后是哭笑不得,见小孩可爱就让了小孩,绕土堆而过。 孔子见路边有一农夫,便上前询问以示自己的仁德,可是问的问题很古怪,孔子问农夫一天挥多少下锄头。我现在还疑惑不解,圣人孔子怎么会问出这么个愚蠢的问题来,看来人说孔子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有道理的。农夫只知道种地,谁还数着挥多少下锄头啊,顿时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孔子见问不出什么,也就兴致索然,带子路离去。 等师徒二人看完了海回来,又路过这里,子路趁歇息的时候去问那个农夫,刚才我老师问你什么了。农夫回答说,他问我一天挥多少下锄头;子路也问,农夫就说你的马一天踏多少次题我就挥多少次锄头。子路听后很以为然,认为农夫很机智,回去就跟孔子说。 孔子纳闷啊,刚才他没说啊,就下车问农夫,农夫也不隐瞒,告诉孔子是他儿子说的。孔子顿时想起那个齐国神童来,当天便在当地住了下来,要找项橐说话。 孔子开始还不太相信一个七龄小童能有多大能耐,便心存轻视,可一上场就让项橐的几个问题给灭火了,几个问题一个也答不出来,项橐就嘲笑孔子说‘孰为汝多知乎’。当时孔子恨不得地上有个缝好钻进去。要搁旁人这下可就真栽了,孔子还真拉的下脸,给项橐一鞠躬,口中称后生可畏,说是要拜项橐当老师。别说项橐没这个想法,即使有,他爸也不能让他这样干,旁边的农夫赶紧上来阻拦,连声向孔子陪不是。可是子路在旁边都看在眼里,心里对项橐也不很满意,孔子毕竟还是有学问,看出子路的面色不豫,马上出言教导子路,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是乎孔子既在弟子面前保存了面子,又留下了谦虚不耻下问的美名。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这个项橐打小就十分聪明,乡里之间无人不知,不但如此,随着人口的流动声名远播,终有一日孔子也听说了这个神童,一直就想见见,可是孔子在鲁国国都,项橐在齐国的南部,二人相距实在很远,一直无缘相见. 孔子因为得罪了权贵,被迫离开鲁国,浪迹天涯,一路上风餐露宿,苦不堪言.这一日潜过齐国边境,孔子终于松了口气,于是想去看看海,子路便赶着马车陪孔子前往. 在途中碰到几个小孩在路中间堆了一堆土,子路很生气,心想这谁家的小孩这么调皮,把路都给堵了,于是呵斥几个小孩,让他们让路.几个小孩根本不理,继续玩耍.子路一看就火了,就想动手,孔子一看赶紧叫住子路,心说你要是把小孩打了,传出去我的学生只会欺凌弱小,与我的面子上须过不去,于是孔子去问小孩,说你们为什么不给我们让路啊. 这时候项橐出场了,就是这群小孩中的一个. 项橐对孔子说,我们筑的是座城,只听说车马绕城,没听说城让车马的.孔子听后是哭笑不得,见小孩可爱就让了小孩,绕土堆而过. 孔子见路边有一农夫,便上前询问以示自己的仁德,可是问的问题很古怪,孔子问农夫一天挥多少下锄头.我现在还疑惑不解,圣人孔子怎么会问出这么个愚蠢的问题来,看来人说孔子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有道理的.农夫只知道种地,谁还数着挥多少下锄头啊,顿时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孔子见问不出什么,也就兴致索然,带子路离去. 等师徒二人看完了海回来,又路过这里,子路趁歇息的时候去问那个农夫,刚才我老师问你什么了.农夫回答说,他问我一天挥多少下锄头;子路也问,农夫就说你的马一天踏多少次题我就挥多少次锄头.子路听后很以为然,认为农夫很机智,回去就跟孔子说. 孔子纳闷啊,刚才他没说啊,就下车问农夫,农夫也不隐瞒,告诉孔子是他儿子说的.孔子顿时想起那个齐国神童来,当天便在当地住了下来,要找项橐说话. 孔子开始还不太相信一个七龄小童能有多大能耐,便心存轻视,可一上场就让项橐的几个问题给灭火了,几个问题一个也答不出来,项橐就嘲笑孔子说‘孰为汝多知乎’.当时孔子恨不得地上有个缝好钻进去.要搁旁人这下可就真栽了,孔子还真拉的下脸,给项橐一鞠躬,口中称后生可畏,说是要拜项橐当老师.别说项橐没这个想法,即使有,他爸也不能让他这样干,旁边的农夫赶紧上来阻拦,连声向孔子陪不是.可是子路在旁边都看在眼里,心里对项橐也不很满意,孔子毕竟还是有学问,看出子路的面色不豫,马上出言教导子路,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是乎孔子既在弟子面前保存了面子,又留下了谦虚不耻下问的美名.

言必信行必果原文及译文

原文 《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①,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②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③,何足算也?” 注释 ①有耻:孔曰:“有耻者,有所不为。[2] ②硁硁(kēng):浅薄固执的样子。 ③斗筲(shāo)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 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所谓“君子”与“小人”,其实是两个有着多种含意的概念。最早是指等级,后来又指品级。“君子”其实就是“君之 子”。君,可以是国君,也可以是家君。按照宗法制度,只有嫡子,甚至只有嫡长子,才能成为“君”。君的儿子就是“君 子”。“君”和“君子”(君之子)属于“嫡传”,因此也叫“嫡系”,又叫“大宗”。不是“嫡系”的,就叫“小宗”。“大宗”为君,其子为“君子”;“小宗”为臣,其人为“小人”。所以,小人不是坏人,只是社会地位较低的“小宗之 人”。这是等级。孔子的意思是说:言必信,行必果,这种普遍得连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一味固执称不上君子,只能称作普 通人。有智慧的人只做最聪明的,不做“最对的”。 翻译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 ,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普通人也应该做到的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言必信,行必果是什么意思?

言必行,行必果。——选自春秋战国思想家孔子的《礼记·中庸》 我们的先哲孔夫子告诫我们: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说了就要去做。只说不做是不讲信用的人,是缺乏高素质的表现。 言必信,行必果,讲话诚实,做事果敢。《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弟:同“悌”。 就是说到就要做到,说过的一件事,不可只是空头支票,必须去做,而且必须得到结果。 曾子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成了信誉的典范。《增资烹煮》的故事,也千古流传。给我们以启示和启迪:一个人如果讲信誉的话,那么,他就会立足于世上。并且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反之,将一事无成,遭到人们的唾弃和指责。 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例子: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跟在她的身后哭哭啼啼吵着闹着要跟她去。曾子的妻子骗孩子说:“你快回去吧,等妈妈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听了妈妈的话乐颠颠地回去了。 傍晚的时候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看见曾子正准备杀猪,她赶忙跑上前阻止到:“我只不过和小孩子开玩笑而已,你又何必如此认真呢?”曾子严肃地说:“大人是不可以和小孩子开玩笑的。小孩子不懂事,很多事都是向大人们学习的,今天你要不按照你说的话去做,就等于教孩子撒谎。”曾子的妻子被说得哑口无言。于是曾子杀了猪。

言必信,行必果是谁说的

孔子。 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言必信,行必果。 信: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恪守信用。 果:光明正大,不色饶不目逃.该突然袭击的时候事先通告对手,平日不搞小动作.. 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这是个浅薄固执的小人呀。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注释】 ①硁硁(kēng):浅薄固执的样子. ②斗筲(shāo)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孔子说:“做事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国君的使命.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 是士了.” 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称赞他尊敬兄长.” 子贡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 的士吧.” 子贡又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呢?”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