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70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伤寒六经病证治总结

2017-12-29 19:36:56伏羲岐黄之道53:03 1153
声音简介

郝万山教授为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近40年,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结、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八章,主要结合《伤寒论》原文,主要讲述郝教授本人的研究心得与体会,重视解析该书中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分析怎样将经典中的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实际。

可供《伤寒论》学习、研究者参考,对学习《伤寒论》和领悟《伤寒论》的精髓颇有裨益对指导实践和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也有帮助。

伤寒论是讲什么的?教你治病的?

我们上学期刚学完《伤寒论》,中医学与西医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辨证论治和整体观,伤寒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发汗后,若吐,若下,若温针猜汪,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最好的表述,他通过六经辩穗哗仔证(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把理论与临床结合起来,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晋代王叔和把它分开为 伤寒论 与金匮要略,伤寒论主要讲外感 金贵将内伤杂病, 伤寒论的方子被后世尊为经方,“有是证,用是方”就是对着书上的症状用,效果奇佳,很多老中医都是伤寒出身,我们校芦友长就是 呵呵 中医学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温病学 仲景在明清被尊为医圣

郝万山讲伤寒论有名方子,基本上的病情都能用的上的方名叫什么?

伤寒论中有名方子就是桂枝汤是治疗太阳病的都用的人

伤寒论是讲什么的?教你治病的?

我们上学期刚学完《伤寒论》,中医学与西医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辨证论治和整体观,伤寒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发汗后,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最好的表述,他通过六经辩证(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把理论与临床结合起来,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晋代王叔和把它分开为 伤寒论 与金匮要略,伤寒论主要讲外感 金贵将内伤杂病, 伤寒论的方子被后世尊为经方,“有是证,用是方”就是对着书上的症状用,效果奇佳,很多老中医都是伤寒出身,我们校长就是 呵呵 中医学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温病学 仲景在明清被尊为医圣

关于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

大哥,这个目前在中医届还在争论中!现在还是按伤寒中说说的!

关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在伤寒论中运用的是最好。 首先你要明白六经有标本,太阳本气寒水,阳明本气是燥金,少阳本气是相火,太阴本气是湿土,少阴本气是君火。 这些就是六经本,六经辨证就是本气加临到标位所至标受本气病。 黄帝内经中有: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的标之方。 这个就是六经辨证的大致意思。 目前运用六经辨证最好的伤寒论注解书《易演伤寒论》

中医知识每日一读:伤寒杂病论之湿病脉证并治

  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   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湿气在下,中于水冷,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涩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   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汤;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搏,发为痰饮,治属饮家。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麻黄茯苓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防己 赤小豆一升   右五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八味,一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滑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师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尽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 鼻塞方   蒲灰 细辛 皂荚 麻黄   右四味,等分为末,调和,纳鼻中小许,嚏则愈。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不得汉再服,得汗,停后服。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一两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 薏苡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二两 甘草一两(炙) 白术一两 黄芪二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喘者加麻黄五分;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之,温令有微汗差。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二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一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佳。

怎样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在伤寒论中运用的是最好。 首先你要明白六经有标本,太阳本气寒水,阳明本气是燥金,少阳本气是相火,太阴本气是湿土,少阴本气是君火。 这些就是六经本,六经辨证就是本气加临到标位所至标受本气病。 黄帝内经中有: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的标之方。 这个就是六经辨证的大致意思。 目前运用六经辨证最好的伤寒论注解书《易演伤寒论》

郝万山全面讲伤寒论是哪一年?

应该是2008年。

郝万山讲伤寒论学生用的讲义

李培生、刘渡舟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八五年出版的《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主要讲的是实证吗?

不是。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