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谈教育:让孩子自己站起来

2015-05-10 22:29:57心清36912:15 7.7万
声音简介

怀瑾的意思怀瑾的意思是什么

怀瑾的词语解释是:见“怀瑾握瑜”。 怀瑾的词语解释是:见“怀瑾握瑜”。结构是:怀(左右结构)瑾(左右结构)。拼音是:huáijǐn。注音是:ㄏㄨㄞ_ㄐ一ㄣˇ。 怀瑾的具体解释是什么敏樱呢,我们通过以下几桥燃丛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见“怀瑾握瑜”。 关于怀瑾的诗句 怀瑾复谁怜于嗟乎握瑜怀瑾士岂无何故怀瑾握瑜 关于怀瑾的成语 怀瑾握瑜游目骋怀托物感怀握素怀铅握瑜怀瑾被褐怀宝被褐怀珠握瑜怀玉 关于怀瑾的词语 被褐怀珠游目骋怀抱瑜握瑾握素怀铅明月入怀怀瑾握瑜匹夫怀璧握瑜怀瑾安老怀少托物感怀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怀瑾的详细信息段首

《南怀瑾拜师学剑》中南怀瑾为什么觉得老道说的话有道理?

因为学习就是一个验证的过程,南师当时已有所学与老道讲的相同或相近所以觉得有道理。

孩子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期,李玫瑾教育谈家长应该怎样

家庭教育最佳期是12岁以前,然后其中1-6岁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时期,但是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已经错过这段时期了,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来弥补呢? 在孩子18岁之前呢,其实父母他仍然有很多的机会。

李玫瑾教授谈育儿

一位宝妈留言问: “如果我的孩子被打了,我该怎么做?” 很多人可能会说:“忍忍就过去了,千万别还手!” 当妈后,每次看到校园霸凌、孩子被打的新闻,都会一阵心痛。 可是一味的忍让,会换来“施暴者”的心疼、理解和退让吗?会解决问题吗? 不会的,一味无底线的忍让,只会纵容“施暴者”变本加厉,觉得你更好欺负。 61岁的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告诉家长: “孩子要有不伤人的教养,但也有不被伤害的气场。”                     李玫瑾教授 李玫瑾教授参加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时,有观众提问说: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过来跟你说‘我同学欺负我,他们打我’; 你会不会跟他说‘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 李教授坚定的回答:“打回去,我支持!” 李教授解释说:“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问题先让孩子自我反省; 这反而纵容了一些不良行为,最终导致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 “打回去,我支持你”不是在纵容暴力,而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最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李教授举了自己小孙女的一个例子: 小孙女刚去幼儿园一个月,就被一个小男孩抱起来扔到地上,磕到了凳子上,额头也磕得肿了起来。 李教授就告诉小孙女,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挣脱不掉,就揪住他的两只耳朵往两边拽,一拽他一疼就会放下你。 李教授给父母提了两个建议: 第一,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负别人,这是家教问题,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负比你弱的。 第二,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别人欺负,可以让孩子从小进行体育锻炼,有运动就有爆发力,就不容易被别人欺负。 同时,也提醒各位家长,教孩子“打回去”是一种解决之道; 但也要分情况而定,更不能报复性伤害别人。 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多起个案进行详细调查。 李玫瑾教授关于常见育儿问题的科学建议,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01  再苦再难 也一定要亲自带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出生年,再苦再累也一定要自己抚养。 孩子一岁半之前一定要自己带,否则你就丧失了对他心理上的“控制力”。 比如说,孩子从一出生就是奶奶带,等到他上学的时候接回来; 那么这个孩子只要心里难过,他一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奶奶。 如果妈妈和奶奶发生冲突,那么这个孩子会从心底里恨他妈。 为什么孩子一岁半之前的抚养,至关重要呢? 我们都知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除了可以哭闹、吃奶和睡觉,一不能抬头,二不能翻身; 所以他至少有7、8个月,吃喝拉撒完全是依赖另外的人照顾,也就是抚养人。 也就是说,只要抚养人一出现,孩子就能吃了、能翻身了、他下身就舒服了,这意味着什么呢? 孩子所有的需要的满足,和由此带来的快乐,都和这个抚养人的出现息息相关。 日复一日,因为孩子从快乐体验,到他快乐过程当中的注视,以及他耳边听到的抚养人的声音; 那么,到半岁之后,孩子最开始出现的一个心理现象,就叫认人。 认人呢,我们都知道,孩子谁养的,他6个月到12个月之间,就开始挑人了。 这种认人的现象,我们叫情感,这个情感的出现,真的非常重要,有时候我们也叫依恋。 依恋就是指孩子早期对某人的一种认准了以后接近他,与该人分离紧张不安,重逢时候的高兴轻松。 如果早年这个孩子,他所有的快乐和母亲的声音,和母亲的相貌结合在一起; 那么这个孩子往后,他不管怎样调皮,他心里还会有一个空间,留给他的母亲。 也就是说父母想要对孩子有真正的“控制力”,尤其是母亲,那靠什么控制呢? 不是靠吓唬、恐吓、训斥,真正能让孩子听你的,是你对他早年的抚养。   02  孩子6岁之前一定要说“不” 李玫瑾教授说—— 6岁之前性格养成,如果有些问题没解决,后边家长就管不了了。 第一个,就是克制任性,6岁之前说“不”,非常重要。 比如说,一个3、4岁的孩子和家长闹,爸妈应该说,今天这事儿不行就是不行。 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 但是等到他十三四岁了,家长突然跟他说—— “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听话了,好好学习,我不给你钱了,你不能去网吧玩了。” 孩子还会和家长闹,但他有好几种途径了——离家出走,跳楼或者其他极端行为。 这么点大的孩子,他怎么会想到“死”呢? 因为在他的眼里,家长的爱是没有限制的,他已经学会了用家长的“爱”,来威胁家长,只是他不知道死的含义。 所以,6岁之前说“不”,是给孩子一个最早的训练。 我们知道,孩子2岁之前,还不太会说话,觉得难受了、痛苦了都是靠哭来表达。 但3-5岁开始,孩子的哭声就有目的性了: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我就哭。 这个目的性一开始出现,家长就要抓住孩子的一件事对他训练,什么事呢? 就是他提这要求不合理,他要的这东西不能给他。 比如他要买小汽车,买了家里无数了他还要买。在商店开始闹起来,说我就要这小汽车。 家长说你家里那个跟这个差不多,不买了吧,孩子就开始哭闹,说不行,我就要,我不走。 遇到这种情况,就一定要对孩子做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 第一步: 直接抱回家;当场不要打也不要骂,任孩子哭不要管。 第二步: 回家后抱到卧室里,一对一,不管谁来管,一个人管就够了,把门一关,其他人不要来劝来干涉。 第三步: 记住四个“不要” 不要骂孩子,言传身教很重要,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这不公平; 不要说教,孩子哭闹时,你说什么对他都是噪音,你越说他越闹; 不要走开,他就是闹给你看的,所以你一定要看着他闹。 所以,家长就把门一关,往孩子跟前一坐,表明姿态—— “今天这事说不行就是不行,你哭吧,你闹吧”。 孩子当然会接着哭啊闹啊—— 这时候就算孩子脑袋磕到床角上,你都不要管,他知道疼,肯定不会再磕了。 等孩子哭到精疲力尽的时候,你给点爱,拿热水给擦把脸,因为孩子哭到那程度,也很难受了,给他擦一把。 擦完以后孩子会想,你是不是回心转意了? 这时候你一定要把毛巾往旁边一放,跟上一句话:还哭吗?要哭接着哭。 你看,你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你只是以这种方式告诉他—— 如果你闹起来没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让步,你就闹吧。 这一次他就会知道了,闹是没有用的,孩子越小管,越好管。 当然,也不能让孩子太压抑了,孩子不闹了以后,你要跟他说—— “以后有什么事儿,你能不能跟我好好说。如果你能说服我,我也许会考虑你的要求。” 孩子可能会和你说,“我想要那辆小汽车”。 你就问他,“那这辆小汽车,和家里的有什么区别呀?你能跟我说说吗?” 注意,这是鼓励孩子和你交流。 交流有一个原则,记住“三比一”—— 就是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满足他一次,让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给他。 所以,这样就建立了你和孩子间一个好的关系—— 1、你明确说不行的事,他不闹了。 2、如果他真的想坚持,他会跟你商量。 有了这个基础,到了青春期,你们俩的关系就好处了。   03  让孩子管别人 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很大—— 一直到高中学习压力都很大,所以家长一般不给孩子增加任何负担。 家长觉得,孩子只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就行,其他不用管。 所以有些孩子到高中,甚至大学,都不用为父母亲,去负责任何事情。 因此,孩子只要管好自己就行,那么管好自己,一旦他考上大学—— 他就会觉得是凭自己的努力考上的,跟父母没关系,也就是自私。 所以孩子自私养成的原因,就是家里什么事都让他只管自己,别人不用管。 其实,应该让孩子管别人,比如孩子五岁左右,能跟家长一起坐在饭桌上吃饭了。 这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立下一个规矩——家长不动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饭。 这个事很简单,但非常有效。 孩子一般放学了,四五点他就开始饿了。 可是家长吃饭一般在六点前后;所以很多老人心疼,觉得孩子饿了,先吃吧。 其实,晚吃这一个小时,孩子饿不坏,虽然饿下来确实挺难受的。 但是我们知道,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饥饿; 而孩子以后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的话,他的痛苦会更多。 让孩子去体会,因为人只有自己经历了痛苦,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 我们成年人都知道,你自己经历了某些痛苦,当别人再有这样的事情,你马上就能体谅别人,孩子也一样。 要让孩子在这种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别人跟他一样—— 而且我们是一个家,我们是一个整体,所以要有“别人”的意识。 让孩子“管别人”,是防止孩子自私的一种途径。   04  让孩子经历点挫折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对孩子进行挫折训练十分重要。 很多人忍受挫折的忍耐力特别弱—— 其实这跟意志力相关,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培养出来的。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适当吃一点体力之苦; 人只有忍受过体力之苦,才会承受住生活之难。 如果体力训练做不到,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学习游泳。 学游泳也要趁早,七八岁甚至五六岁都行,送到游泳池,教练会说你们家长都出去吧,你们在这儿孩子学不了。 为什么呢?因为接下来,教练会拿着杆子把孩子都轰到泳池里,甚至是把孩子抱起来扔到泳池中。 孩子到水里使劲扑腾啊!其实,在教练的看护下,孩子都好好的。 但第一天接孩子的时候,你一定要问孩子一个问题:“第一次下水,你什么感觉?” 孩子一定会说,“吓死我了,我喝了好几口水”…… 家长继续问:“那后来怎么样了?好好的上来了对吧?!” 你就告诉孩子,以后长大了,一辈子都要记住这感受—— 遇到挫折的时候,可能也觉得自己都快死了,但只要肯扑腾、肯努力,就一定没事。 以后他再遇到这个挫折,你就给他讲这个道理,他肯定忘不了。 以上这些训练,都要在孩子12岁之前做。 有家长说,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懂事,孩子那么小,你不要去管他。 不是的,如果孩子12岁之前你没管他,从14岁开始管,是根本管不了的。 李玫瑾教授说,犯罪心理问题,很多源于人的早期。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大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所以,希望上述的这些“育儿经”,能对家长和孩子有所帮助—— 祝愿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的长大。

南怀瑾说了什么

金刚经、圆觉经、楞严经等佛经解释,以及儒、释、道深厚国学文化传播。学贯中西,修养深厚。嬉笑怒骂,出神入化。

南怀瑾最经典的十句话

南怀瑾最经典的十句话: 1、世界上任何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就是被人欺。 2、人,最怕一辈子太享福、太顺利、太平安了,没有忧患意识,像吃了毒药一般,把自己毒死了。 3、不管你发了多大的财,永远会觉得房子少了一间,衣服少了一件,钱还是少了一笔。 4、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5、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6、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立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7、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8、一个人内心没有涵养,就会变成色厉内荏,表面满不在乎,而内心非常空虚。其实,大可不必。一个人好就是好,穷就是穷,痛苦就是痛苦。

南怀瑾怎么死的?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生于中国浙江乐清县,学者、文化名人。南怀瑾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1949年随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湾,受邀在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其论著的主要方向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领域,其生平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哲学。2012年9月29日于中国苏州太湖大学堂去世。 2012年因肺炎于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 “惊悉,台湾著名文化学者南怀瑾老先生,于9月29日下午4时许,在苏州与世辞,享年95高寿。” 太湖大学堂,位于江苏省吴江市七都镇庙港,创立者是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创建于2006年,为私立教育机构,分为大学和小学(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

南怀瑾全集

罪过罪过,不可诽谤大德,赶紧忏悔吧! 南怀瑾是大善知识,现居士身,所说皆是正理,世人福田,可归依处。

南怀瑾。。。

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第35期(总第318) 瞭望东方周刊_杂志 台海杂志

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介绍

人生犹如下棋,高手能看出五步七步甚至十几步,低者只能看两三步。如何成为一个高手,古圣先贤在他们的典籍著作中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对国学经典参得全、参得透,幸有南怀瑾先生帮我们解读,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国学中的思想精华,化深奥晦涩为平易晓畅。大师之言,字字珠玑,相信国学大师的智慧成果会让我们受用一生。南怀瑾先生一生涉猎极广。诸子百家、拳术剑道、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都有研究,并深得其精髓。在台湾,南怀瑾先生被人们尊称为“教授”、“大居士”、唯祥“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仿斗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备山磨影响的人物”。南先生一生著作甚丰,已出版专著30余种,本书是从其著作《庄子喃哗》、《孟子旁通》、《易经杂说》、《老子他说》、《论语别裁》中撷取的对国学经典的一些参悟,结合古今中外的例证。让我们在领悟国学精粹的基础上,对人生智慧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