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的力量》91 附录A:阿德勒心理学与哲学、管理学的关联

2023-12-13 11:15:15一个志远03:42 1114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0.30 喜点/集
声音简介

为什么说《被讨厌的勇气》 是 阿德勒的哲学课

近30岁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之后,连续数年拜访京都的岸见一郎并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本书中他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进行内容呈现。著有《想要让20岁的自己接受的文章讲义》。

什么是哲学 德勒兹 p

哲学(英语: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之意。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阿德勒的哲学、心理?

就是坚强坚持有毅力的方面的。

《幸福的勇气》读书分享——阿德勒哲学课

这本书与其说是读完,不如说是翻完,大概花了两个三小时的样子。先来记录一些触动点: 1. 阿德勒说自己的理论也是以教育为目的,归根到底是教人“自立”。如果你能看清阿德勒是“自立”的含义,你就会明白“自立”这简单两个字所包含的艰难和沉重。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放弃对他人和环境的控制期待,以换取自己的自主权和控制感!他要有多坚韧的赤子之心,才能在跟人交往时,不计过去,不畏将来,不求认可和回报!更何况即使他有了这样的勇气,也未必能过上他想要的生活。 2. 哲人还说自立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消除自我,承认我们只是普通人,不从社会序列和他人的认同中去寻求自我价值,而只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去寻找自我价值。 3. 全文的两个主题,爱与自立。 4.获得幸福真的需要勇气。这不是说幸福到来的时候我们无法去承受,只是说获得幸福的体验需要改变我们自己。 4. 我们需要谈论的是“以后怎么做?”。既不需要“可恶的他人”也不需要“可怜的自己”。无论你再怎么大声倾诉这两点,我都会置若罔闻。我并非因为冷漠而置若罔闻,是因为这些事情不值得谈论,所以才置若罔闻。 5. 了解眼前的你就已经拦游足够了,而且原则上来说,我也无法了解过去的你,我再重复一遍过去根本不存在,你所说的过去,只不过是由现在的你巧妙编纂出来的故事而已,请你理解这一点。 6.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7. 对于我们来说,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考验,在此时此刻的日常中也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重大决断。 8. 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派好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的感觉。 9. 如果懂得爱并以“我们”为主语活着,事情就会发生变化。你就会感觉到仅仅活着就可以互相贡献,包括全人类在内的我们。 10. 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最有感触的当属4,6,10三点。 尤其第四点,我想以后再有人跟我讲述“可恶的他人”或者“可怜的自己”而并没有任何的“以后怎么办”时,我也可以置若罔闻了。 然后,简羡销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加油!

费德勒是附近环境就的什么?

有一部分,但自己后天努力占大部分。

钱德勒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1、 管别人的闲事只会惹来一身腥。 ——钱德勒 2、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 ——钱德勒 3、 永远不要让结局遮挡了故事的光芒。 ——钱德勒 4、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日益老去且下贱。 ——钱德勒 5、 你不能指望生活品质极差的人有品格。 ——钱德勒 6、 世上没有一个陷阱像你自设的陷阱那般害人。 ——钱德勒 7、 我也许太固执,或太重感情,可我也很实际。 ——钱德勒 8、 不需要有人喜欢我,我只是想逃离这颗寒气逼人的孤星。 ——钱德勒 9、 大多数人一生要用一半的精力来保护从未存在过的尊严。 ——钱德勒 10、 光说谎话,不说真话。到头来我一定得付出代价,这是经验之谈。我没有某些人那么幸运。 ——钱德勒

被讨厌|幸福的勇气 ——“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哲学课

被讨厌的勇气 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阿德勒心理学 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论”,而是现在的“目的论”。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 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 常常为诸事烦恼的现代人不是缺乏获得幸福的能力,而是缺少获得幸福的勇气! 人生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最难的课题)。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而言是一种“善”)而不是因为生来就是不幸。 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为,是因为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人的烦恼皆于人际关系。所谓“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也有一种人,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权力之争。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人就是这样一种任性和自私的生物,一旦下定决心,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我们不是为他人而活,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所以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也不可以发怒,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如何决定课题是谁的课题: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在意你的长相只有你自己。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因为“对自己的执著”,而非“对他人的关心”。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那样是“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能做的评价”,而应是鼓励。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重要的不是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为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工作狂是谎言:“因为工作忙,所以无暇顾及家庭。”只不是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的责任。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只要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了。 幸福的勇气 为了肯定“现在”而去肯定不幸的“过去”——“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但现在这样已经不错了“。 心怀“如果在理想的学校遇到了理想的老师,自己也不是现在这样“之类的想法,打算活在假想之中。 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被随意改写。 过去根本不存在。你所说的过去只不过是由“现在的你“巧妙编纂出来的故事而已。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假如抛开“自立“这一目标,教育、心理咨询或者是工作辅导都会立即变成一种强迫行为。 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恶作剧or扮演无能)、权力斗争(反抗or不顺从)、爱的复仇、证明无能。 比起自己的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得多。 如果“批评“这种手段在教育上有效的话,那么最多的是开始的时候批评几次,之后问题行为应该不会再发生才对。为什么会“总是”发火呢?为什么需要“总是”黑着脸,“总是”大声训斥呢? 暴力始终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 你厌烦了用语言与学生们交流,继而想通过批评直截了当地令他们屈服。以发怒为武器,拿着责骂之枪,拔出权威之刀。这其实是作为教育者既不成熟又非常愚蠢的态度。 包含斥责在内的“暴力”是一种暴露了人不成熟的交流方式。关于这一点,孩子们也十分清楚。遭到斥责的时候,除了对暴力行为的恐惧,他们还会在无意识中洞察到“这个人很不成熟”。这是一个比大人们想象得更加严重的问题。你能够“尊重”一个不成熟的人吗?或者,从用暴力威慑自己的对方那里能够感受到被“尊重”吗?伴随着发怒或者暴力的交流中根本不存在尊重。而且还会招致轻视。 周围的大人们为了把孩子们置于“未成年状态”之中,想方设法灌输自立如何危险以及其中的种种风险及可怕。为了让其处于自己的支配之下。 如何才能回避这种责任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支配孩子。不充许冒险,只让其走无灾无难、不会受伤的路。尽可能将其置于自己掌控之中。其实,这样做并不是担心孩子。一切都是为了保全自身。 希望孩子永远是孩子。因此就用赏罚这种形式来束缚孩子。准备一些“都是为你着想”或者“全是因为担心你”之类的理由企图让孩子永远停留在未年状态。……大人们的这种态度根本不存在尊重,也无法建立良好的关系。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句话背后也隐含着“一切快乐也是人际关系的快乐”这一幸福定义。 人类因为身体的脆弱才创立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人常常渴望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所有人的心中都存着共同体的感觉。 人类最具根源性的欲求是“归属感”。 认同根本没有尽头。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借此也许可以体会到瞬间的“价值”。但是,如此获得喜悦终归是依赖于外部作用。这无异于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 孩子们有一天会觉察到:“我”正因为被父母爱着,所以才能活下去。作为性命攸关的生存战略,孩子们都会选择“被爱的生活方式”。 “被爱的生活方式”完全是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它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 孩童时代的我们通过“脆弱“支配大人们。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摆脱被娇惯的孩子时代的生活方式。 我们通过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仅仅开始于两个人的”我们“很快就会扩展到整个共同体及至整个人类。 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 人想起闹翻的恋人之时,往往很长时间内脑海中浮现出净是对方讨厌的地方。这是因为你想要令自己认为“分开真好“,其实也正证明了自己依然没有真正下定决心。如果不对自己说”分开真好“,心就会再次动摇。 另一方面,如果可以平静地想起昔日恋人的优点,那就意味着你已经不需要特意去讨厌,已经从对那个人的感情中解脱出来了……总之,问题不在于“喜欢还是讨厌对方“,而在于”是否喜欢现在的自己“。 “被动坠入的爱“其实就是拥有欲和征服欲,本质上和物欲一样。 获得他人的爱很难。但是,“爱他人“更是难上好几倍的课题。 爱并非兼顾已和利他两个方面,而是两者都排除。 人在意识上害怕不被爱,但事实是无意识中惧怕爱。 为爱寻求担保。是认为“肯定会受伤“,基本确信”一定会伤心“。 为什么很多人在恋爱中追求“命中注定的人“呢?为什么对结婚对象抱着浪漫的幻想呢?关于其中的理由,阿德勒认为是”为了排除一切后选人”。通过设定一个过大的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来回避与现实的人交往。这才是感叹“没有邂逅”的人的真实面目。 我们可以爱任何人。“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命运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爱是一种信念行为,只有一点点儿信念的人就只能爱一点点儿。‘‘ 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际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保持单纯很难。 假如有人自称“自己明了一切”,继而停止求知和思考,那么,不管神是否存在或者信仰有无,这个人都已经步入了“宗教”。 火把照亮的范围最多也就是半径的米数,也许感觉像是一个人走在空无一人的夜道上。但是,你所举着的火把数百米之外的人也可以看到。大家就会知道那里有人有光,走过去有路。不久,你的周围就会聚集数十数百盏灯光。数十百的人都会被这些灯光照亮。 “无法信赖他人”其实是因为你不能彻底信赖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是因为“喜欢自己”才只关注自己。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内心充满不安,所以才只关心自己。 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不是坐等他人的尊重,而是自己主动去尊重、信赖他人……绝不能成为心灵贫困的人。

如何看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他和佛洛依德你更喜欢谁的哲学?

没有绝对喜欢(没有缺陷)的心理学理论 适合自己,能让自己活舒服的理论最好啦(但是个人认为很多理论是普适的,比如(阿德勒嗯课题分离)比如(武志红的活出自己的生命力))现在的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 原生家庭能解释很多东西,阿德勒的目的论也能解释很多东西 但是阿德勒的更适合让自己努力前行不是嘛 结合两者,未尝不可

大神们能不能把费德勒和伯蒂奇的交手记录发一下

1月20日晚,2017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第五个比赛日中,在罗德拉沃尔球场迎来一场球迷期待的大战,瑞士人费德勒对阵捷克人伯蒂奇。伯蒂奇并未表现出应有的状态,首盘费德勒6-2轻取对手后次盘6-4扩大优势,第三盘伯蒂奇在盘末阶段一度顽强死守,但最终无奈以4-6出局,费德勒顺利挺进男单16强。两人此前22次交手费德勒16胜6负优势明显,2014赛季以来五战全胜。 记录 赛事 场地 轮次 胜者 比赛结果 2012年 美国网球公开赛 室外 硬地球场 1/4决赛  托马斯·伯蒂奇7-6(1), 6-4, 3-6, 6-3 2012年 Mutua马德里公开赛 室外 泥地球场 决赛 罗杰·费德勒3-6, 7-5, 7-5 2011年 巴黎银行大师赛 室外 硬地球场 半决赛 罗杰·费德勒6-4, 6-3 2011年 西南财团公开赛室外 硬地球场 1/4决赛 托马斯·伯蒂奇6-2, 7-6(3) 2010年 罗杰斯杯室外 硬地球场1/4决赛 罗杰·费德勒6-3, 5-7, 7-6(5) 2010年 温布尔登公开赛室外 草地球场1/4决赛 托马斯·伯蒂奇6-4, 3-6, 6-1, 6-4 2010年 索尼爱立信公开赛室外 硬地球场第四轮 托马斯·伯蒂奇6-4, 6-7(3), 7-6(6) 2009年 澳大利亚公开赛室外 硬地球场 第四轮 罗杰·费德勒4-6, 6-7(4), 6-4, 6-4, 6-2 2008年 奥运会室外 草地球场 第三轮 罗杰·费德勒6-3, 7-6(4) 2008年 澳大利亚公开赛室外 硬地球场 第四轮 罗杰·费德勒6-4, 7-6(7), 6-3 2006年 温布尔登公开赛室外 草地球场 第四轮 罗杰·费德勒6-3, 6-3, 6-4 2006年 盖里韦伯公开赛室外 草地球场 决赛 罗杰·费德勒6-0, 6-7(4), 6-2 2006年 法国公开赛 室外 泥地球场第四轮 罗杰·费德勒6-3, 6-2, 6-3 2005年 德国公开赛室外 泥地球场第二轮 罗杰·费德勒6-2, 6-1 2004年 奥运会 室外 草地球场 第二轮 托马斯·伯蒂奇4-6, 7-5, 7-5

用91熊猫看书要不要流量?

要的……肯定要流量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