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丁肇中:时时保持探究学问的心

2024-02-24 00:13:47若言朗心03:29 66
声音简介

丁肇中的介绍

丁肇中(1936.1.27.-),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和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1219****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1967年至1968年任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1969年任教授,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76年丁肇中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1丁肇中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2丁肇中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丁肇中致力于阿尔法磁谱仪项目研究——运用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寻找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和暗物质的来源。

丁肇中的人物经历?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山东省日照市涛雒人,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童年时代是在日照老家、胶东、青岛等地方度过,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76年12月10日,丁肇中因为J粒子的发现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并冲破种种阻力,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颁奖大厅里,用流利的汉语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从而让华夏民族的语言——汉语,第一次在这里响起。丁肇中是当今世界高能物理学界最为活跃的物理学家,目前,他正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主持着有20多个国家的、600多名优秀的高能物理学家参加的世界上最大的高能物理实验组,进行着人类探寻宇宙之谜的科学实验,担负着搜索反物质任务的阿尔法磁谱仪已于1998年6月2日完成了第一次发射,并成为1998年度的世界十大科技新闻。

丁肇中简介

职业: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国籍:美国人 为什么出名:塞缪尔·汀与伯顿·里希特一起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他们都独立发现了亚原罩郑慎子J/Ψ粒子。2001年,丁学良成功地在国际空间站上安装了阿尔法磁谱仪,以寻找宇宙射线和暗物质的起源,他是国际上一项成功的努力的负责人。 出生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丛档地:密歇根州安娜堡,美国年龄:83岁 一代:无声一代中国十二生肖:鼠星星座:水瓶座 事件在塞缪尔C.C.婷的一生中1976-12-10塞缪尔C.C.婷是第一个用汉语发表诺贝尔奖演讲的人,在授予他和伯顿·里希特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仪式上,他发现了J/Ψ粒子2011-05-19阿尔法磁谱仪,物敬由塞缪尔·C·丁领导的寻找暗物质项目,安装在国际空间站分享在Facebook分享在Twitter上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安瓦尔萨达特罗伯特蒙代尔T.S艾略特著名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威廉肖克利威廉汤姆森

你怎样理解丁肇中用中文演讲的行为

丁肇中是第一位用中文发表演说的诺贝尔获奖者,当时他不顾美国反对坚持用中文演讲,代表他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

丁肇中的成就

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J/Ψ粒子(现称J粒子) 响彻诺贝尔颁奖大厅的中华之声他是第一位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用中文发表演讲的获奖者。作为实验物理学家,他发现了J粒子。这个发现,被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誉为物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74年11月10 日,是一个不平常的星期天。这一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所领导的小组,在美国纽约州阿普顷国立布鲁海文实验室里,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 虽然人们近些年来不断发现新的基本粒子,然而,丁肇中此次发现的新粒子十分独特,它是不带电的,而且寿命比近些年来相继发现的新粒子长1000倍——尽管在常人看来它也极其“短命”,只能活0.0000****0000****0001秒。 这是一种新的重光子,丁肇中把它命名为“J”粒子。

丁肇中是哪里人

丁肇中 1936年出生,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丁肇中的生平事迹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山东省日照市涛雒人,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童年时代是在日照老家、胶东、青岛等地方度过,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76年12月10日,丁肇中因为J 粒子的发现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并冲破种种阻力,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颁奖大厅里,用流利的汉语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从而让华夏民族的语言——汉语,第一次在这里响起。丁肇中是当今世界高能物理学界最为活跃的物理学家,目前,他正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主持着有20多个国家的、600多名优秀的高能物理学家参加的世界上最大的高能物理实验组,进行着人类探寻宇宙之谜的科学实验,担负着搜索反物质任务的阿尔法磁谱仪已于1998年6月2日完成了第一次发射,并成为1998年度的世界十大科技新闻。

丁肇中的个人家庭

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早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后担任国立台湾大学工程学教授。母亲王隽英是心理学教授。 丁肇中是家中长子,有一弟一妹,分别取名为丁肇华及丁肇民。 丁肇中和他的第一位妻子凯伊·库尼(Kay Kuhne)于1960年结婚,并有二个女儿:珍妮(Jeanne)和艾美(Amy)。1985年他与苏珊·卡洛·马克思(Susan Carol Marks)博士结婚,1986年生下儿子克里斯多福(Christopher)。

丁肇中的主要事迹?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此外,通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丁肇中的主要事迹

丁肇中,美籍华人,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祖籍山东日照,曾在大陆度过童年。1956年只身赴美留学。1962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2年到1967年,他前后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最杰出的成就是发现J粒子并因此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个华裔诺贝尔得主,J粒子的发现,被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誉为物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他又发现了胶子,通过实验证明了胶子现象,又一次轰动了国际高能物理学界。1983年他在日内瓦建造了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他领导的规模空前的L3实验组有美国、瑞士、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14个国家共43所大学和研究所的581位物理学家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高能物理实验组。目前他正在着手进行在宇宙空间直接探测反物质的实验,为人类揭开宇宙起源之谜。1994年丁肇中先生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丁先生的座右铭是“追求客观真理和用实践去检验真理”。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