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不用扶的刘阿斗

2023-06-23 10:40:22天权国学社14:55 7.8万
声音简介

刘禅为什么叫“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十六岁登基,次年封诸葛亮为相。从二十九岁起,诸葛亮去世,刘禅亲政到五十七岁。在没有诸葛亮的日子里,刘禅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刘禅曾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的治国方案,意图先修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这一政策从后来诸葛亮一意北伐,蜀国因过耗国力、劳民伤财致使国家衰落的结果来看是正确的。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争权不和,这是刘禅“独立”后面对的第一件难题。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后魏延被杀,刘禅将杨仪“废徙汉嘉郡”,同时以“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使动荡的局面很快稳定下来。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研读这一系列措施,“管中窥豹”的可以了解刘禅智慧、果敢的一面。难怪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刘禅不仅“贤”,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刘禅有这样一句评价:“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什么是循理?说白了就是挺明白事的。除了“任贤相”外,还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刘禅很明白事理。曹魏政权发生大变化时,夏侯霸为躲司马氏的迫害,逃到蜀国。这夏侯霸心里是有芥蒂的,因为其父夏侯渊在汉中战役中死于刘备军队。本来夏侯霸一直要为其父报仇的,多年带兵战斗在汉中与凉州地区,没想到这时他反倒要栖身于仇家。阿斗热烈欢迎他的到来,对于夏侯渊的死,刘禅说:“卿父自遇害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那都是上一代的恩怨了,而且当时各为其主,且又不是我父亲刘备亲手杀了你父亲,因此你我二人没有杀父之仇。一语就化解了夏侯霸心中的顾虑和仇结,刘禅很会做人吧。试问一个如此明白事的人,会否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会否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可刘禅偏偏说了那句足以让他遗臭万年的“此间乐,不思蜀。” 刘禅投降后,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此时的他,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不仅仅影响着自己的性命,包括家人及蜀地百姓幸福也都要看司马昭如何看待他。司马昭对自己的评价,直接影响到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与否。所以刘禅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不仅是为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更是为了“给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这个方针应该讲是成功了,刘禅赢得了司马昭的那句:“我无忧矣!”。

刘禅真的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吗?

首先他肯定是能力和运气没有刘备那么优秀,并且时势造英雄,他所面临的局势已经很难再有什么更大的作为,他的无所为被放大也是因为被刘备的成就所体现出来的。

扶不起的阿斗,指的是刘备儿子啊斗吗?

扶不起的阿斗,指的是刘备儿子啊斗吗? 呵呵,是的。

刘备的儿子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我觉得不是,而且我觉得刘禅是一个比较有智慧的人,看起来给人的感觉傻乎乎的,但是刘禅竟然在外有二十几年的时间,可以说刘禅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为什么连刘备都觉得儿子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

答案是:刘备创业艰难,戎马一生,对子弟疏于培养,但要求很高,所以他认为刘禅稀泥不上墙。

为什么世人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

因为刘禅的实力并不是很好,而且他的情商智商也特别亏拿的祥行低,他也是不听人的劝阻,对他好的人他都不听,而有一些坏的人说谨空哗一些话他就会听,所以人们都会这样说他。

扶不起的阿斗 怎么翻译

翻译:A man is an empty-headed cowardly fool just like "A Dou" who was a famous fool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或者:xx is an empty-headed cowardly fool,whom no one could inspire and support. (仅供参考)

扶不起的阿斗

刘备去世后,由儿子刘禅继位,刘禅的小名叫 阿斗,是个愚笨无能的人。一开始,由於有诸葛亮等 有才能的人辅佐,所以还没有什麼大问题。后来,这 些贤人先后去世,蜀国也就很快的被魏国灭了,刘禅 因此投降被俘。 他投降后,被安排到魏国的京城许昌居住,并且 封为安乐公。有一次,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他喝酒 ,当筵席进行得酒酣耳热时。司马昭说:「安乐公, 您离开蜀地已经很久了,因此我今天特别安排了一场 富有蜀国地方色彩的舞蹈,让你回味回味啊!」 这场舞蹈跳得刘禅身旁的部属们非常难过,更加 想念他们的家乡。然而唯独安乐公刘禅依然谈笑自若 ,丝毫没有难过的表情。司马昭问道:「你还想不想 回西蜀的家乡呢?」刘禅答道:「这里有歌有舞,又 有美酒好喝,我怎麼舍得回西蜀国呢!」(乐不思蜀) 正因为如此,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 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 、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扶不起的阿斗出自什么典故

  “扶不起的阿斗”典故来自《三国演义》中,讲述三国演义中蜀主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叫阿斗。刘备死后他继承皇位,称为蜀后主。刘禅平庸无能,虽然有诸葛亮等贤臣良将人辅佐,也不能振兴蜀国,最后还主动投降魏国。后用“阿斗”、“扶不起的刘阿斗”形容软弱无能、没有大志、不思振作的人。   刘禅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谥号为思。西晋末年,汉赵刘渊称帝,追谥刘禅为汉朝孝怀皇帝。

扶不起的阿斗指的是谁

扶不起的阿斗指的是刘禅。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叫阿斗。刘备死后,刘禅继承皇位,史称“蜀后主”。刘禅平庸无能,最后主动投降了魏国。刘备英雄一生,没想到留下的儿子如此之愚,终令蜀国二世而亡,枉费了刘备、诸葛亮的等人的等人的呕心沥血。后人便称不思振作,懦弱无能的人为“阿斗”或者“扶不起的阿斗”。 景耀六年,魏国大将邓艾率兵灭掉蜀国。刘禅投降后,晋王司马昭把他安置在魏都洛阳,并以魏元帝的名义,加封他为“安乐公”,还一并给他的子孙和蜀汉旧臣们加官封侯。司马昭这样做,是为了笼络人心,稳固其对蜀汉地区的统治,但是在刘禅看来,这无疑恩宠巨大。 刘禅 刘禅(阿斗,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字公嗣,荆州江陵人,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