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史记》 第5卷.秦本纪6

2023-10-22 20:21:56彭城观月08:06 3.3万
声音简介

【二十四史】之【史记】全集白话版精读。

《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是所有史书中用时最长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汇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内容:
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 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取自《谍记》、《五帝系谍》、《尚书 》、《秦记》、《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马兵法》、《春秋历谱谍》、《春秋 (史书)》、《国语》、《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并称“史学双璧”。
由于司马迁受时代的限制,《史记》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之处。例如,存在“天命”、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的影响。在《六国年表序》论述秦并天下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所助”的结果。在《天官书》中,记述各种特殊的自然天象时,常常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了灾异的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史记》在“究天人之际”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


秦始皇本纪的史记简介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州数(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册灶首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辩衡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主要内容归纳 急求啊

对你的爱不再飘摇

小学生去新世纪考的卷子

挺有趣,小编编得不错,不过我猜大家更喜欢稍微不那么搞笑,但是真实的小学生做的卷子。

《史记·始皇本纪》里的秦始皇

文/涅阳三水 这是家里的书本,1993年岳麓出版社出版的,距今已经十八年了。 这本书曾经无数次打开,但又无数次放弃,原因只有一个,读不懂。 今晚上,又打开了一次,耐着性子往下读。 读书小组里的成员,已经把12本纪读完,只有我一个人领会错了意思,只读了十二本纪中的五帝本纪。 今晚要读的是秦始皇本纪。 ~~ 开篇第一句说,秦始皇是庄襄王之子。 在秦始皇13岁的时候,庄襄王已经死去。 年少的王,把吕不韦封为相,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龁,鹿公为将,以图天下。 读着这样的文字,深感年少的秦始皇有着雄心大志,有着深深的谋略,有着用人的心思。 为王六年的时候,韩、赵,魏、卫、楚共击,率兵一出,五国的气势就退了,直接返回。 想到很多电视剧当中,秦王驰骋疆场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年少为王的霸气,在谋略上,在疆场上显示殆尽。 ~~ 秦王在位的第12年,吕不韦死去,偷偷的埋葬了。 他的门人怎么办了呢? 晋人也,逐出之。 秦人,600石以上收入的夺爵,迁走,不准在秦国都城生存;500石以上收入的,也迁离都城,但爵位保留。 读着这样的文字,感觉着秦王不像电视剧上呈现的那么凌厉,那么不讲一点情面,还是有一些温情在的嘛! 如果说,那会儿的秦王,把吕不韦的万千门人一路杀掉,情况又会如何呢? ~~ 秦始皇在位的第二十年,燕太子丹唯恐秦国攻打他们,就派荆轲去刺杀秦王。 荆轲刺秦的故事,少年就已经读过,如今再次看到,恍若隔世,有些极强的陌生感出现。 电视里的荆轲,书本里的荆轲,这里的荆轲,都有着一个相同的归宿,被秦王体解。 什么意思? 荆轲刺杀秦王不成,被秦王发觉后,反被体解杀之,(何为体解?断腿?断臂?断五脏六腑?断头颅?)接着又派王翦,辛胜去攻打燕。 如果没有燕太子的主动出击,燕国是不是可以多存在一些日子? 易水西破燕,成为秦王又一击破点。 ~~ 二十六年,初并天下,秦王时年三十九。 自称朕,这个词语由此开始使用于帝王。 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 皇帝也由此而始。 庄襄王由此称为太上皇。 遂自称始皇帝,以后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想到五帝本纪里的尧舜禹三位首领,功劳远比他大,但是也没有传于万世的念头,只是论能力推选首领。 念此,感觉这位秦王,有着那么一些狭隘的成分在。 ~~ 二十七年,巡西,建骊山。 看到骊山,就想起来华清池,想起来杨贵妃,想起来李白,想起来大唐的数百年基业。 二十八年,巡东,登泰山,议封禅祭山川;南登琅琊,后还,过彭城,烧了湘君女神的山庙(孩子说,秦始皇容不下一个女子,太小肚鸡肠,哂笑不已)。 从这里之后,秦始皇开始寻求不老仙丹。 历代朝代,在新帝登基,或者立后之时,都会祭山,应该都是从此处沿袭下来的习俗。 二十九年,东巡遇惊,登之罘,刻石诵秦德。 三十四年,修筑长城。 三十五年,修建阿房宫。 三十六年,准备出游行天下,于三十七年,途中生病致死,葬于骊山。 ~~ 于后世,秦始皇的功劳可谓大之又大,为后世千秋万世奠定无上的背景。 特别想说的是最后的葬身之地,骊山。 《史记·始皇本纪》里记载说: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动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独,度不灭者久之。 忽然间意识到,电视剧中,那些机关设置,是否都是按照始皇陵墓里的布局进行的重现?

史记秦始皇本纪译文

秦始皇刚刚开始兼并天下

秦本纪的介绍

《秦本纪》:出自《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主要讲述了春秋和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秦国从兴起、发展到称霸天下、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之前的历史。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为嬴姓,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从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前325年秦惠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46年秦王嬴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公元前207年,秦国灭亡于秦末农民战争。

主角是秦卷的无限流小说

求《史记》卷十三的译文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事迹的记录,是很久 远的了。殷代以前诸侯国的史事不可能编排列举出来,周代以来的历史才略微可以著录。孔子凭藉历史文献编次《春秋》,以鲁国纪元年数为纲纪,订正时间日月,是很详尽的了。至于依次序编成的《尚书》则很简略,没有年月;有的稍微有一些,但大多都有缺漏,不能著录。因此,有疑问则还保留疑问的作法,是很慎重的啊。 我阅读记载远古帝王世系的牒记,白黄帝以来都有年数记录。考稽那些年历谱牒和五德终始相承的流传,古代文献的记载都不相同,甚至乖谬差异。孔夫子没有论定编次那些年月,难道是没有原因的吗!于是,我根据《五帝系谍》、《尚书》汇集黄帝以来到共和时代关于世系的记录,写成《世表》。

秦汉卷秦失其鹿主要讲什么?

主要讲的是秦朝失去了自己的统治能力,最终灭亡的故事。

秦开的后世纪念

辽宁省沈阳市城南的五里河公园,铸誉纯扮造有秦开庆灶的青铜塑像,重达五十吨,这是后人对秦开裤型丰功伟绩的纪念。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