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史记》 第29卷.河渠书

2023-08-05 23:51:18彭城观月16:05 5719
声音简介

【二十四史】之【史记】全集白话版精读。由悦爸倾情录制,希望本专辑的录制,能为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尽微薄之力。

《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是所有史书中用时最长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汇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内容:
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 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取自《谍记》、《五帝系谍》、《尚书 》、《秦记》、《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马兵法》、《春秋历谱谍》、《春秋 (史书)》、《国语》、《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并称“史学双璧”。
由于司马迁受时代的限制,《史记》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之处。例如,存在“天命”、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的影响。在《六国年表序》论述秦并天下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所助”的结果。在《天官书》中,记述各种特殊的自然天象时,常常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了灾异的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史记》在“究天人之际”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


河渠书的介绍

《河渠书》出自《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作者司马迁。《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表明了司马迁对治水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记述从禹治水开始,延续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黄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共13段,25事。其中防洪6事、航运3事、灌溉11事、航运兼灌溉5事,所叙河流有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淄水、漳水等。它是系统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司马迁在此书篇末,历叙他阅历过的江淮河济等众多水系和地区,从而归结为一个概念:“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他对水的可为利又可为害的两面性认识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河渠书》是以后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

河流中有水渠是什么成语

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开形成一条水道了

关于灵渠的历史人物是谁

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立即派出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接着又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百越”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 B秦始皇

历史上真正的芈月和义渠王生孩子了吗?

他俩确实有交集,且在芈月做了太后以后,收义渠王30多年,为他生两子。最后也是在甘泉宫杀了义渠王。史书记载寥寥几十字,没有详细记载。其他全靠小说作者和编剧想象。

渠县的历史文化

三汇彩亭 渠县三汇彩亭会在全国都属独一无二的民间艺术,它融铁工、木工、刺绣、缝纫、建筑于一体,汇文学、绘画、雕刻、力学于一炉,结构巧妙,造型奇特,色彩绚丽,工艺精湛,颇富特色,是川东地区民间艺术瑰宝。 渠县汉阙 四川渠县汉阙是中国现存手地面上时代早且保存完整的仿木结构建筑遗存。全国仅存29处汉阙中,渠县就有6处7尊,分布在土溪岩峰两乡不足10公里的古驿道旁,素有“汉阙之乡”的美称。 刘氏竹编 作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果项目,具有“提花编织、以竹作画”的特点,以编工精细见长,散发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呷酒酿造技艺 历在渠县素有“九月九,做呷酒”的说法。因为闲暇的农家妇女习惯在九月初九这天,将高粱浸泡蒸煮,然后撒入曲药密封贮藏在陶瓷器皿中酿酒。据《华阳国志》、《后汉书》等古代文献记载:呷酒与中华文明同步,起源于秦汉前、古都车骑城(现四川渠县土溪城坝村),賨人建立了賨国,发明、酿造了醇和怡畅的呷酒。公元前314年,秦灭巴蜀置宕渠郡,秦王赐賨人进贡的“清酒”为宫廷御酒。秦末汉初,賨人助刘邦灭秦,汉高祖品呷酒,观巴渝舞,欣然封呷酒为汉朝贡酒,年年进献。

安化渠江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渠江,长江支流嘉陵江左岸最大支流,也称渠河,古称“潜水”,又名岩渠水,两晋时称巴江、巴水,宋以后定名为渠江。 据《水经》记载:“潜水出巴郡宕渠县,南入(长)江”,《汉志》亦记:巴郡宕渠县“潜水西南入江”。因潜水纵贯宕渠县境,此后即称为渠江或渠河。

郑国渠的历史作用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汉代有民谣:“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称颂的就是引泾工程。 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饿殍遍野。引泾灌溉,急若燃眉。中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挑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千秋重任。在他本人的亲自主持下,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数千民工辛劳苦干,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了如今的泾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万亩土地。至此开始继续造福百姓。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边运用、边改善、边发展的原则,对新老渠系进行了3次规模较大的改善调整与挖潜扩灌。1949年-1966年为第一阶段,1966年-1983年为第二阶段,80年代后至1995年为第三阶段。 为继续解决灌区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问题,1989年泾惠渠被列入关中三大灌区改造之一,开展了以更新改造、完善配套和方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灌区建设,共安排8项工程和方田38.7万亩。主要项目有:渠首加坝加闸和除险加固、总干渠险工段整治与石渠坡脚砌护,南干渠改善,干、支、斗渠衬砌与翻修,重点建筑物加固改造,排水干沟整修以及通讯线路更新改造等,完成工程投资1571万元,建成渠、井、电、路、树相配套的方田面积41.8万亩,至1993年完成项目任务,1995年8月通过竣工验收。1995年,渠首引水能力为50立方米每秒。全灌区共有干渠5条,长80.42公里,已衬砌67公里,支渠20条,长297.49公里,已衬砌78公里;斗渠527条,长1206公里,已衬砌630公里;配套机井1.4万眼;抽水站22处,装机1824千瓦;设施、有效灌溉面积分别为134.04万亩(其中抽水灌溉面积37.2万亩)和125.99万亩。

家乡的母亲河--渠江河

  我们的家乡渠县美名为“黄花之乡”,这里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城市东边有一条河,叫渠江,江面上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大桥——渠江大桥。   渠江大桥犹如一道彩虹,连接着东西两岸,桥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每当夜幕降临,桥上就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一盏盏路灯就像巨人一样守卫着我们的城市。   河的东面是正在开发的东城半岛,一座座高楼正在拔地而起,喷泉伴着音乐,好像正在演奏一首首渠江河的赞歌;西边的滨河路变得更加热闹非凡,人们悠闲地散着步,聊着天,老爷爷们在放风筝,一只只风筝迎着三月的春风,飘飞在渠城的上空。   美丽的渠江河是那么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和绿草染过似的,河是那么深,又是那么清,清得能看见河底的石头。   渠江河最有趣的当然是钓鱼了,鱼儿成群地在水底游来游去,偶尔会把头探出来欣赏河面的风景,河的两岸有许多正在钓鱼的人们,有的是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有的是年青的叔叔,还有的是活泼折小孩子呢。这些钓鱼的人虽然年龄不同,但钓鱼的神态和举止都是相似,一个个全都全神贯注,目不转晴地盯着水面,这时,一位老爷爷的浮漂动了,果然,鱼儿上钓了,老爷爷喜出望外,看那个样子比吃了蜜还甜。   这就是美丽的渠江河,这就是生我养我的渠江河。

伯爵与妖精小说29卷汉化版

已发送,请接收。

渠县的历史沿革

秦国统一蜀、巴、賨后,于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推行郡县制,置宕渠县(隶巴郡),治地賨城(今土溪乡城坝村)。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仍置巴郡宕渠县。 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9年~105年),析宕渠县之东置宣汉县(治今达州市),析宕渠县之北置汉昌县(治今巴中市)。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刘备鉴于巴西多事,又为拒曹要地,乃分巴西郡宕渠旧地置宕渠郡。 南齐(479~502年),梁州南宕渠郡仍置,治地同前。 宕渠从先秦建县起,共历835年。其中建郡300年左右,荒不成治和侨理他处各50余年。 梁普通三年(522年),置流江县。同时置北宕渠郡。领流江、始安(治今广安)2县。 大同三年(537年)置渠州,为渠县建置史上设州之始。今渠江镇,时为州、郡、县治地。 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改北宕渠郡置流江郡。渠州领流江、景阳二郡外,另撤邻州所属2郡归渠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以原流江、邻山和容山容川三郡(今垫江)合置渠州。 大业三年(607年),渠州改名宕渠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宕渠郡为渠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渠州为邻山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渠州。 南宋末,渠州徙治流江县东北80里之礼义山逾20年之久。 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即置渠州军民总管府。 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置渠州“安抚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还治旧城,罢安抚司,改置渠州。 从梁到明初854年(522年~1375年)中,流江建郡为地方二级政区25年(559年~583年),在县治设州839年(537年~1375年)。 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渠州,改流江县置渠县。 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二十二日(12月11日),渠县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统治,接受四川军政府领导。 民国五年(1916年),渠县成立护国军,脱离袁世凯统治。 1949年12月12日,渠县解放,建立渠县解放委员会。12月25日,渠县人民政府成立。 从定名渠县到2007年,历时632年。从先秦建县起,历时2331年。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