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史记》 第66卷.伍子胥列传2

2018-03-05 22:08:29彭城观月09:15 3837
声音简介

【二十四史】之【史记】全集白话版精读。由悦爸倾情录制,希望本专辑的录制,能为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尽微薄之力。

《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是所有史书中用时最长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汇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内容:
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 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取自《谍记》、《五帝系谍》、《尚书 》、《秦记》、《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马兵法》、《春秋历谱谍》、《春秋 (史书)》、《国语》、《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并称“史学双璧”。
由于司马迁受时代的限制,《史记》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之处。例如,存在“天命”、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的影响。在《六国年表序》论述秦并天下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所助”的结果。在《天官书》中,记述各种特殊的自然天象时,常常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了灾异的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史记》在“究天人之际”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


《史记.伍子胥列传》怎么翻译

上{国学论坛}

史记。伍子胥列传的解释

很多地方有对照版的,可以自己买来看.

伍子胥列传中伍子胥做了哪些事从中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伍子胥,是一个大孝子,有仇必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对吴王忠心耿耿,用心辅佐夫差

求史记伍子胥列传”且欲有所用之也“的翻译

且 欲 有所用之 也——将 打算 有所作为 了。 其中的“之”,助词,可不译。

伍子胥的典故

关于伍子胥的典故有:一夜白头、七星龙渊、千金报恩。其中一夜白头讲的是伍子胥携楚国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扁鹊的弟子东皋公为了帮助悉贺他,把二人带进衡颤自己的居所睁拦派,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

伍子胥的故事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本是楚平王的太子建的太傅,因被奸人所害,连累了两个儿子。大儿子伍尚为救父亲只身赴死,并嘱咐伍子胥为父兄报仇。伍子胥便逃往宋国投靠已逃亡的太子建,后逃往晋国,晋顷公让太子建到郑国去做内应,谁知被发现,太子建被杀,伍子胥便跟随建的儿子胜逃奔吴国。

伍子胥四个典故

伍子胥的四个典故有:一夜白头、伍子胥投江、千金报恩、含庆端午起源。 1、一夜白头 伍子胥携楚国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扁鹊的弟子东皋公为了帮助他,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在等待时,一夜之间白了头。最终在东皋公朋友的帮助下,顺利逃出昭关。 2、七星龙渊 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伍子胥发现上游有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不见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伍子胥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自己浪迹隐老蔽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 3、千金报恩 伍子胥在逃离楚国途中,有一次他饥困交加,一位浣纱姑娘赠饭于他。伍子胥吃完后,要求姑娘为他的行为保密,姑娘觉得人格受辱,于是抱石投水而亡。后来,伍子胥大仇得报,为了报答姑娘的恩情,他就把千金投入姑娘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4、端午起源 由于伍子胥尸沉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如划龙舟与食粽子。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从古到今,有着多种说法,除了伍子胥、屈原和曹娥等人物纪念说。 后世对伍子胥的纪念 地名纪念。胥口地名就因伍子胥而设,这是伍子胥抛尸入江所在地,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建起了伍子胥墓和胥王庙,并把伍子胥率领开挖的运河命名为胥江,把附近的小山命名为胥山,濒临的太湖命名为胥湖。 节日习俗。当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后马革裹尸抛入江中,沿江漂至今胥口,当地民众捞起予以厚葬,自发建造了胥王庙,此地由此更名胥口。每年端午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灶州伍氏后人都会来这里举行祭拜仪式,同游客一起向胥江抛粽子。

与伍子胥有关的成语

【吴市吹箫】:吴:古国名。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

有关于伍子胥的书吗

1. 易卫华著。《名人传记--伍子胥:奇谋战圣》,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2.司马迁.《伍子胥列传..史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3.上下五千年-23 伍子胥过昭关。 4.冯至著,历史小说《伍子胥》《春秋》《吴越春秋》《史记》 希望对你有帮助

伍子胥的作者是谁

伍子胥(公元前559 —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1-2] ,一说今安徽省全椒县)人[3] 。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