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9 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 - 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二学期 课课听

2022-04-27 11:59:05课课听_小学语文英语03:52 2294
声音简介

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二学期预习音频。课课听-课前课后随时听,预习复习不操心!

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则寓言出自哪里

南辕北辙[nán yuán běi zhé]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出自《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则寓言出自哪里

《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则寓言出自《战国策》。 南辕北辙是一个成语丛吵,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本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扩展资料: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而来的,表达了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乎郑没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错误估计了事情的发展,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是如果他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 做错了没关系,错了,一段时间没明白也没关系,但一错再错不再岁纳改正是不对的。错误是人人都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减少错误出现的机会。 南辕北辙的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读寓言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提一个问题

你好 “亡羊补牢”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 “南辕北辙”的意思心里想往南走,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亡羊补牢寓意: 一、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不及时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时改正,而且明氏还不断地错上加错,时间长了,最后可能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 二、“补牢”的时候,先看看羊圈里的羊是否因耽搁时间太久已经全部死亡,如果不及时补救,那么即便补救了也无济于事了。 南辕北辙寓意: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亡羊补牢 [ wáng yáng bǔ láo ] [解释]:羊逃跑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自]:《战国策·楚策》 [造句]:这次是小测验,没考好没关系,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南辕北辙 [ nán yuán běi zhé ] [解释]:心想往南型禅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战激租散国策·魏策四》 [造句]:他们夫妻一在大陆,一在国内,南辕北辙,总难聚在一起。

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是不是一个四字词

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是两个寓言故事,或者说是四字成语,不能够说是四字词。

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都是什么故事

古代寓言故事

《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都出自

《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都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十二课亡羊补牢有哪些多音字?

亡羊补牢 wáng yáng bǔ láo 多音字是: 亡 [ wáng ] 1.逃:逃~。流~。 2.失去:~佚。~羊补牢。 3.死:伤~。死~。 4.灭:灭~。~国奴。救~。兴~。 [ wú ] 古同“无”,没有。 相关组词 伤亡 死亡 灭

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都有什么启发

恒。。大。。宝。。贝。。:南辕北辙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亡羊补牢启示: 出了差错,只要吸取教训,赶紧设法补救,就可以避免再受损失。

《亡羊补牢》课后反思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则寓言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一、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回忆学过那些寓言故事,然后教师小结: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筛选,并板书有价值的问题。如,“亡” “牢” 什么意思?“亡羊补牢” 什么意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寓言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自学提示。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四、精读课文,体会寓意。抓住街坊是如何劝养羊人的?他是如何反应的?”“第二次丢羊时,他又有什么反应,以及如何想的,如何做的?”这几个问题展开,进行朗读,感悟,老师进行恰当的板书。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五、联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感受。回顾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很高,学习的兴趣很浓,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励大胆质疑,在读中解决问题等。   3、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 相比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显得更明显: 1、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2、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