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回 宝玉情迷西厢记 黛玉伤神牡丹亭2

2018-04-17 22:26:57寂静山林_12:59 64.2万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0.15 喜点/集
声音简介

黛玉听《牡丹亭》的词意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道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细听,偶然两句听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一首短短的《牡丹亭》曲子,竟然使林黛玉如醉如痴,“心痛神驰”,这里面确有奥妙。我们说,如果不是《牡丹亭》所反映的剧中人的真实感情,与林黛玉的身份、环境和此时此地的心情相吻合,从而发生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达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的。看过《牡丹亭》的人都知道,在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杜丽娘,长期被禁锢在闺房中,精神生活空虚,后来她在春香的诱导下,第一次偷游后花园。大好春光的感召,使她的青春觉醒了,她挣脱封建礼教的羁绊,顽强地追求自己梦里出现的意中人,甚至为意中人缠绵枕席,埋骨幽泉。但杜丽娘“一灵咬住”,始终不放,她就是死了,在幽冥的世界里也没有放松对意中人的追求,最后终于找到了梦里的意中人,并还魂结为夫妇。这样一出动人心弦、生死离合的纯真爱情的戏剧,每句话、每个字都是真实感情的结晶。因此,和杜丽娘有着相似遭遇的林黛玉当听到《牡丹亭》情真意切的戏文时,开始态度还比较冷静,神情“感慨缠绵”;继而听下去,婉转悠扬的词曲不禁使她发出感叹:“戏上也有好文章”;接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唱词和“你在幽闺自怜”等戏文,象一块巨石掷入了平静的湖水,激起她心田的波澜,使她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引起了丰富的联想。林黛玉耳昕戏文,心想自己的境遇:寄人篱下,幽困潇湘,风吹竹叶,如泣如诉。失去亲人的孤女,置身在黑暗的贾府这座牢狱里,犹如飘荡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此时此地,此境此情,林黛玉平时零星郁结在心头的悲愤忧愁,在她细细咀嚼《牡丹亭》的戏文中,触景生情地迸发出来。 《红楼梦》描绘的林黛玉听《牡丹亭》戏文的艺术画面告诉我们,戏剧创作要反映和描写人们的真实感情,唯有真情,才能动人;唯有反映人们真情实感的戏剧作品,才能象从深幽的山谷里发出的回声一样,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共鸣。因此,戏剧创作必须做到“情以物迁”,“词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要从情出发,为情造文,紧紧地围绕着人的感情和命运深入开掘,大胆生发,才能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引起人们的共鸣。而要做到这些,创作出感人的戏剧作品,作家就要敢于面对现实,直抒胸臆,敢讲真话。相传明代有个叫黄君辅的,十年苦读寒窗,自以为学识无比,把自己写的文章拿给汤显祖看。当时汤显祖正在苦心孤诣的为《牡丹亭》填词,看过黄君辅的文章后十分鄙夷,并把黄文投在了地上,指责他“笔无锋刃,墨无烟云,砚无波涛,纸无香泽”。于是,汤显祖在黄君辅“涕泣求教”下,“乃授以《牡丹记》”。君辅如获至宝,闭户展玩,“久之,见其藻思绮合,丽情葩发”,这时候汤显祖再看黄君辅写的文章,就极为赞扬说:“汝文成矣,锋刃具矣,烟云生矣,波涛动矣,香泽渥矣,畴昔臭恶化芳鲜矣。”(贺贻孙《激书·涤习条》)这则故事是否真实,我们倒不必去考证,但它却生动地说明了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并非矫揉造作,而是字字句句都是他真情实感的结晶,浸满了他的心血。所以黄君辅看后获益非浅,才学大长。试想,如果《牡丹亭》是虚伪之作,那么象黄君辅这样的读者是不会得到什么教益的。由此可见,戏剧创作只有反映人们的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才会象文坛上盛开着的鲜花,永不凋谢!

黛玉听曲《牡丹亭》,流露出黛玉什么思想感情?

黛玉听曲《牡丹亭》流露出思想感情如下: 出自红楼梦第23回。在这一回中,黛玉独自听曲《牡丹亭》,其流露的感情是:生活在大观园的美景中应该是一件快乐之事,但寄人篱下的滋味是那样难熬,这么好的岁月, 这么美的青春, 无奈的是都将成为过眼烟云。可谓良辰美景空自流逝。 宝黛共读西厢,到最后黛玉独听《牡丹亭》曲,书中、戏曲中那些有情有景、消魂落魄的诗词,暗示了宝玉和黛玉的结局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宝玉独留人世,黛玉魂归离恨天。 《牡丹亭》的特点: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为什么说牡丹亭伏黛玉之死

第四出《离魂》——脂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现在单说脂批提到的伏黛玉之死的第四出戏《离魂》。

牡丹亭中的唱词为什么会引起林黛玉的共鸣

黛玉葬花之后,听到十二女子在排练戏文,:‘‘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正迎着眼前的景儿,心中既伤感又缠绵,又隐约听得两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好像字字都是写自己的身世,不禁暗自伤神,又听得一句;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好像是为自己唱得,浮想联翩;想到李后主的词,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还有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唱词,一时间在心中涌动,只得痴痴呆坐着,又掉了几滴眼泪。

林黛玉听到的《牡丹亭》唱词是什么?

林黛玉偶然听缓握搜到《牡丹亭》唱词,“则为你如扰历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等句,心痛神皮颂痴,眼中落泪。

<<西厢记>>与<<牡丹亭>>有什么不同,哪部好看

我认为都不好看

第三十二回,主要讲宝玉心迷黛玉之事。宝玉对黛玉说了句“你放心”,你怎么看这三个字?

“你放心”, 这三个字是宝玉对黛玉的承诺, 宝玉心迷黛玉,只钟情她一人,永远不会改变。

求宝玉黛玉共读西厢的 故事,要简述的。

宝玉到沁芳桥边桃花底下看《西厢记》,正准备将落花送进池中,黛玉说她早已准备了一个花冢,正来葬花。黛玉发现《西厢记》,宝玉借书中词句,向黛玉表白。黛玉觉得冒犯了自己尊严,引起口角,宝玉赔礼讨饶,黛玉也借《西厢记》词句,嘲笑了宝玉。于是两人收拾落花,葬到花冢里去。(第二十三回)

请简述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

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把黛玉比作崔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

求宝玉黛玉共读西厢的 故事,要简述的。

宝玉到沁芳桥边桃花底下看《西厢记》,正准备将落花送进池中,黛玉说她早已准备了一个花冢,正来葬花。黛玉发现《西厢记》,宝玉借书中词句,向黛玉表白。黛玉觉得冒犯了自己尊严,引起口角,宝玉赔礼讨饶,黛玉也借《西厢记》词句,嘲笑了宝玉。于是两人收拾落花,葬到花冢里去。(第二十三回)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