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逐句读《论语》】01 《论语·学而篇》精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陈伟文副教授主讲

2018-04-26 09:09:07春俏读书158:54 347
声音简介

桃李国学苑千聊直播试听课,正式课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桃李国苑”

谏逐客书中心论点是什么?

《谏逐客书》一文的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即论述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的政策是错误的。 作者先从正面论述,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召士纳贤的例子,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再从反面论述逐客的危害,层层递进,让秦王接纳其意见,最终收回逐客令。 论证方法: 《谏逐客书》第一段是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矣秦国做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 以秦王日常生活多用外国物品与政治上却驱逐客卿进行对比。最后深化得出结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驱逐客卿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又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谏逐客书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法。作者紧紧抓住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国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来说服塌仿亩秦王的。 《谏逐客书》是秦朝大臣、文学家李斯上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议。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全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整体赏析 李斯的《谏逐客书》不只是一篇好文章,而且是一个好策略。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不止于改变“逐客”,更加为秦王朝的统一天下奠定了策略基础。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总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明确提出一个判断,一种意见,真所谓史家笔削。这是继承团森《左传》《国策》以来的朴素典雅的写法。是“吏议”而不说“君断”,有意把“失误”的责任推到“吏议”上,避开了大高一层锋芒。

初一《论语十则》逐字逐句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在温习就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现实‘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酒后落叶的。” 子贡问到:“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逐渐”和“逐步”有什么区别? “一支庞大的理论队伍正在逐渐形成”还是“逐步形成”?

逐渐形成较好 “逐渐”和“逐步”都表示事物形成、发展的过程 但是“逐步”表示这一过程有一定的步骤、就像有一个个台阶 而“逐渐”好像一段上坡或下坡路,没有台阶 就像数学上的“平滑曲线”和“有拐点的曲线”之间的区别

夸为逐日的民间故事

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的高山。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 他们的首领,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们身强力壮,高大魁梧,意志力坚强,气概非凡。而且还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 那时候大地荒凉,毒物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让本部落的人们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抓在手上挥舞,引以为荣。 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 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后纷纷劝阻。 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 有的人说:“太阳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 夸父心意已决,发誓要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为大家服务。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告别族人,怀着雄心壮志,从东海边上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追去,开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似的,拼命地追呀追。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轰轰”作响,来回摇摆。 夸父跑累的时候,就微微打个盹,将鞋里的土抖落在地上,于是形成大土山。饿的时候,他就摘野果充饥,有时候夸父也煮饭。他用三块石头架锅,这三块石头,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几千米高。 夸父追着太阳跑,眼看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越接近太阳,就渴得越厉害,已经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 但是,他没有害怕,并且一直鼓励着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 红彤彤、热辣辣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他的头上,万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水之水喝干; 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 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 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 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 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出的鲜桃,为勤劳的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哪个教授论语讲的好

傅佩荣,他的论语讲解求实、求真,而且他本人学贯中西,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学功底和西方哲学基础,对中国文化了解得很深。也绝不会像某些写出心得的教授那样,人为曲解论语,专门欺负没看过论语或者了解甚少、专门喜欢听新鲜言论而不愿意接受真相的人。他会认认真真为你讲解,帮你分析。而且傅佩荣在之前也登上过百家讲坛。 另外就是南怀瑾,他的论语讲解也很精辟。

谁有少儿英语全英授课的逐字稿,不是全英教案。

搜一下:谁有少儿英语全英授课的逐字稿,不是全英教案。

民间文学逐渐离我们而去的原因

主要原来是社会环境氛围影响,以前学优则仕,现在人都是追求物质,轻视精神层面。读书无用论,所以这个方面来说,不论是民间文学还是官方文学都是在衰退。

夸父逐日是不是民间故事?

夸父逐日不是民间故事,而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故事,故事出自于《山海经》。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姐妹之间的感情语句

这个是要靠时间的 过去的感情会被时间慢慢冲淡 她只要一直在你身边 感觉到你对她好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