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 中医诊断学-第11-14章

2023-07-17 09:48:51金英杰医学教育56:48 1771
声音简介

中医诊断学中的诊断是诊什么?断什么?

中医诊断,是根据病人的症状,通过四诊八纲的方法辨别,对病人的病症、证候,作出概括性的判断。诊断的目的,在于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诊断是一体性的连贯名词,用不着拆开解释。如果要免强分开的话,诊是辨别的过程,断是辨别的结果。

中医诊断学中的诊断是诊什么?断什么?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中医诊断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区别

先有基础才能诊断!

中医诊断

首先,买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在五绝网上有,虽然我当时学的是中医的第六版教材,但是觉得其中的错误较多,前辈和同辈都认为第五版比较好,用第五版作为考研教材的时间不算短,也可证明有一定的认同度。 其次,学好古文,为了学中医的四大经典做准备,《黄帝内经》要是能读透,对学习中医当然是非常有帮助,中医学院的教材还是以篇章先后选读的,我现在学的这本《新编黄帝内经》是分类了的,把各段条文归类在养生,藏象,针灸,病因病机等分类里,各自阐述,我觉得这样的确是稍稍轻松了些。白话解释黄帝内经的书不少,但要慎重选择,有些翻译很不地道。

《中医诊断学》讲的是什么

主要是阴阳五行、四诊八纲等等用于中医临床诊断的理论知识。

求中医诊断

这主要是肾阳虚证,还有胃失通降、脾失健运之证。可能因你先天之精不足,属偏阴体质,后天又外受寒邪,饮食不节,缺乏锻炼,肾精亏耗,长思久虑,而致肾脾两虚,可唯蔽能再加之情志郁结而致气机不畅,形成瘀血。总之气血不和。 因为1.肾藏精,主水,主纳气,主生殖,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肾阳虚后故怕冷,气短,月经量少(也与瘀血有关),寒湿停积有水肿(即胖,也与脾虚有关),耳鸣更是典型; 2.胃主受纳、初步消化水谷,必须依赖脾的运化,才能供养全身,胃受寒、饮食不节后则失通降,导致胀气,指滚州便秘; 3.脾主运化,合肌肉,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喜燥恶湿,故脾失健运则肌无力,多愁善感,气血亏虚且难以四布,故脸黄,皮肤干。 调理建议:给你一道药膳——芡实山药薏米粥—— 芡实60g,山药100g,薏米300g 可少量添加扁豆,黑豆,阿胶枣,枸杞,麦冬,桂圆,柏备胡子仁,红糖,梨 ;一次用黄芪6g,炒白术5g,茯苓2g,葛根3g,甘草3g,覆盆子2g煎水两升去渣煮粥;一周两次。 另外,你耳鸣好像有些严重,年纪轻轻的,建议去医院中医科室详细诊治,毕竟我这没有望闻问切啊~~祝你早日康复!有什么问题请及时联系我,症状改善也要告诉我哟……

火星医生对地球的诊断结果是什么成语

病入膏肓释义: 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 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病入膏肓 [拼音] [bìng rù gāo huāng]

中医诊断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 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这就是说,外部的疾病表现可以反映内在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往往通过病人的自我感觉和医生观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现来推断病人内部的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以表知里……以诊则不失矣”,认为外在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病变。《灵枢·外揣篇》则提得更为明确:“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认为体表的变化会正确地反映出内在的病变。这种“以表知里”的诊法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巨大作用。 对中医学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医家和医著,应有所了解。 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与疾病进行斗争 ,逐渐积累丰富的医疗知识,总结诊察疾病的方法,掌握疾病变化的规律。中医诊断学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疾病诊断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可是西医的化验是可信的,最好结合。

孩子4岁,医院诊断小儿急诊,一星期多了,

指导意见:你好学龄前期孩子患幼儿急疹可能性极小该病多是婴幼儿好发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