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33(第二十课 佛的法身当以何来见)

2018-05-09 20:00:13主播孙畅19:30 3.3万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3.99 喜点
声音简介

童喜喜“说写”课程第33课《安熊,生日快乐》听后感

       这篇童话,听起来是有趣的。海盗兔子们在经历了一次大风暴后,劫后余生,意识到小海盗兔子安熊的知识是非常有用的,能帮助他们在冒险生涯里,更好地渡过难关,于是纷纷效仿爱读书的安熊,抽出时间来到图书馆读书的故事。         对于高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故事有些过于幻想,也许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是这个故事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海盗、风暴、海鲜饭、椰子皮……”这些是非常有趣的。而且,每位小朋友都能够在故事的结局中,明白读书很重要,要不然,为什么海盗也去读书呢?关键在于,在这个故事中,如何引入“榜样”的概念呢?       高年级不必说,只需要引导他们思考,“现实生活中,读书多的人有什么过人之处”。或者更加引申一些,“什么样的人会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而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我们则需要更具体地引导,“爱读书的安熊,用通过读书学习到的知识,帮助海盗们在孤岛上活了下来,”所以,安熊成为了榜样。这样,使小朋友们有了一个印象——原来,榜样是帮助了大家的人。然后,需要设计“生活情境”的语境导入——“我们班有没有榜样?他是怎么做的?”于是,“助人为乐”、“按时交作业”、“爱干净”等代表同学就被大家列举出来,进而开始考虑“他经常做什么”。思路上,孩子们就会有模糊的设计——一段写爱做的事情,另一段则可以写怎么向他学习(比如做一样的事情)。       总而言之,童话是很好的切入点,但关键还是要引导至真实的、生活中的榜样。

在佛教文化中33是啥意思

  单独说33这个数字,在佛教文化中没有特殊的含义。  佛教文化中跟33这个数字有关的一般是指三十三天,也叫忉利天,是欲界六层天中第二层天,位于须弥山的山顶。天主帝释(即玉皇大帝)居于中央一城,东西南北四方各有八城,合计共三十三,称为三十三天。

在佛门中33表示什么

表示三乘以十的一次方加上三乘以十的零次方

念佛早课读金刚经行吗?

你好! 行,早晚课虽然有一些固定的模式,但是也可以依照自身的需求与客观因素而改变的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金刚经 佛经 经典的的话

施主你看我是什么?

佛教,金刚经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现存于大英图书馆。    《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   金刚经属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般若部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由于该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在佛教中亦为“不可说境界”,故尽管经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结构仍然晦涩复杂。经文中强调“真理”本身的不合逻辑,必须躬亲体验才能感悟,而无法透过文字和简单逻辑推理而得。由于其精神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刚经》在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

关于金刚经 佛教的事

第一,佛陀不是因为言论谋反被统治阶级处死的。佛陀80岁才入涅盘。第二,佛教才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并不是独善其身。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就是证明。第三,六道轮回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没看到并不表示不存在。家里的老祖宗都没看到,但没有一个人否定老祖宗的存在。第四,虽然众生本来是佛,但是这只是讲的众生的佛性,比如黄金与金矿,不能说金矿就不是黄金,只不过与黄金来比较,还含有杂质(无明)而已。第五,佛陀是可以统治全世界,但是比起用智慧来利益众生,统治世界只可以做让当时人们到一时的安乐;而给众生以智慧的明灯,却可以使众生得到无边的快乐。得大自在。第六,舍利子就是灵骨的意思,也就是骨灰。而我们认为的所谓舍利子是“坚固子”,这是一个人戒定慧修习的见证与结果。佛陀的坚固子最为坚硬,不可坏。菩萨次之,以此类推。胆结石怎能有这样的硬度呢?好多事情,科学解释不了而就一概否定,那是不对的。科学解释不了的,并不表明不存在,也不表明存在的不合理性。可以看到,就连佛牙上都有坚固子,胆结石不可能也长到牙齿里呀。迷惑就问是对的,这才会真正了解到佛教的精髓,我们都同样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疑问。大疑才会起大信。我就是想反对佛教,想找到打击佛教的理论才看佛经的,后来不但没反对成,反而被感化了。没有疑惑,一门的死信,也不管对与不对,就是听别人说好就认为好,盲目的崇拜,那种信仰叫迷信。只有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哪怕是了解到真正的意义所在,然后才信得人,信心是最坚固的。既然你起步就看的是《金刚经》那么,再看一看《楞严经》《妙法莲华经》对你会有帮助的。你很有善根,也很理性,这有这样的人,学佛后才会勇猛精进。祝你早日解开疑惑。阿弥陀佛……

关于佛教《金刚经》

实相无相 无有定相 性空幻有 心无所住 身乃苦本 我为罪孽 幻志非坚 终归磨灭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刹那生灭 涅磐寂静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寂静无苦 永离取欲 这段是截取了一些佛家的常见偈子例如“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加上另外一些类似的是自己拼凑的文字而成的。 ++++++++++++++++++++++++++++++++++++++++++++++++++++++++++++++++++++++++++++++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这段是《金刚经》的经文 ++++++++++++++++++++++++++++++++++++++++++++++++++++++++++++++++++++++++++++++ 菩提本无树 明净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个是六祖惠能做的偈子。 ++++++++++++++++++++++++++++++++++++++++++++++++++++++++++++++++++++++++++++++ 吾有大患 唯吾有身 吾若无身 夫复何患 这是老子说的话。 ++++++++++++++++++++++++++++++++++++++++++++++++++++++++++++++++++++++++++++++

金刚与佛的关系

  金刚又名明王,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即佛发怒时变身的形象。每个佛都有个对应的“忿化身”,如弥勒佛的“忿化身”是无能胜明王,大日如来的“忿化身”是中央不动尊明王等。密宗中的明王有很多,常见的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十大明王,比较有名的有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大威德明王,金刚夜叉明王等最为人所乐道的当然是孔雀明王。如果说,如来代表佛的实际悟道,菩萨掌握慈悲救济,穗握那么,型启明王就让人卜族如的内心培养出坚强的意志。

金刚经中的一句佛文

 我们的心念从无始以来如滚滚洪流,生生灭灭,从没停息过,所以无量无数无边。像这样子一下它们就都消失了,还灭度啥呢?所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都是自心生的,不生不就完事了吗?还怎么灭?这就是六祖慧能所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这样是什么缘故呢?须菩提!若觉悟有情的人若是一动心念,要修一个什么法,就有了我的意,有了我相。随后就有了法界生命,出现各类众生相,有了由生到死的过程:寿者相。这算什么修行呢??即非菩萨,这就不是真正的觉悟有情。如来境界确实无有妄念众生可度。若是如来境界有了妄念众生可度,也就有了我相、人相、寿者相。若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不叫菩萨了。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