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96.1《天下任我行》——储敖生收藏艺术馆​

2018-05-25 16:56:20主播许琦34:53 138
声音简介

   本期美景:储敖生收藏艺术馆





本期节目嘉宾:

储敖生收藏艺术馆馆长   储建平

        储敖生收藏艺术馆坐落在宜城街道公园路1号文化馆大院内也就是从前的徐悲鸿纪念馆。它属于宜兴市博物馆分馆,平时周一到周五正常开放,遇到像五一、端午、国庆等节假日我们也正常开放,我们是免费对市民开放的,欢迎市民朋友及收藏爱好者前来参观,并对我们的工作多提意见。

父亲酷爱收藏,他把毕生的积蓄与精力全部投入到他的收藏事业。他一生出版了《请柬艺术浅说》、《华夏婚书婚俗》、《见证》、《华夏土地证集萃》等十余本专著。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香港大公周刊等二十余家国内媒体都对他的事迹作过专题报道,在国内收藏界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他的座右铭是“在自己生存的世界上留下一个有益的脚印。”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我们祖国的历史,父亲决定将他收藏的600余件精品无偿捐赠给宜兴市博物馆。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我父亲的收藏事业一直都很关心,特别是文广新局许夕华局长、市博物馆邢娟馆长,得知父亲这个想法后高度重视,经文广新局党委多次研究决定,将原徐悲鸿纪念馆改建成储敖生收藏艺术馆,终于了却了父亲最大的心愿。

 

      一份1952年12月30日由郑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结婚证被河南省文物部门定为一级文物,我父亲收藏的1951年1月16日由杭州市颁发的结婚证比这个一级文物还早了一年多。2000年8月31日杭州日报刊登了我父亲的文章,题目为《杭州婚书更早》一石激起千层浪。2000年8月31日杭州日报下午版立即跟踪报道,标题为“新郎新娘安居景芳”。文章见报后记者沈哲人及杭州新世纪罗美婚庆中心总经理寿艳为此事专程驱车到宜兴找到我父亲并邀请我父母去杭州举办婚书展,父亲欣然答应。展出期间杭州市电视台、杭州日报、钱江晚报等媒体会同新世纪罗美婚庆中心在西子河畔解放路中心广场特为当初的“新郎新娘”举办了隆重的金婚庆典。在庆典上我父亲当场割爱向两位老人归还了这份特别珍贵的结婚证书。这个义举在西子湖畔成为佳话。这个故事2000年9月20日被无锡日报报道后,2002年4月25日江苏卫视“天天90分”家有宝物栏目专题访谈类节目《婚书的故事》邀请我父亲去到现场,主持人就是王刚老师。

     开馆以后我一直在努力寻找这张婚书的下落,我想把这个故事延续下去。争取把这张结婚证书重新回到我们馆收藏,让更多人能欣赏到这张结婚证书,也感受这个感人的故事。

 

      其中一件是我父亲生前好友,原宜兴市文化局局长孙启彭转赠给我父亲的。这是1985年7月19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徐悲鸿诞辰九十周年大会。这是一张签名请柬,签名者分别是徐悲鸿夫人廖静文,悲鸿女儿徐静斐、徐悲鸿侄子徐焕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尹瘦石、徐悲鸿学生艾中信、刘汝洲、陈晓南、谭勇、钱绍武、苏葆桢等。应该说这也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藏品。而且我们这个馆的前身就是徐悲鸿纪念馆,我想这张请柬的展出也算是对徐悲鸿大师的缅怀吧。

 

       1996年12月26日父亲从北京的劲松市场淘到了一座“天地君亲师”供奉牌,此供奉牌高一米,雕工十分精细,染金,图案是龙与牡丹。为此我父亲花了二年多时间拜访了很多专家、学者,最终认定此供奉牌是咸丰皇帝赐给汉族“牡丹春”家族的,这个观点得到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的赞同。天地指宇宙,君指皇帝,亲指列祖列宗,师指孔圣,泛指师长,听众朋友们有空的话可以亲自来欣赏这个非常罕见的供奉牌。

 

      吴少华:上海收藏协会会长,担任会长30多年,鉴赏家,上海收藏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与我父亲是20多年的老朋友。2008年我父亲撰编的《储敖生收藏人生》吴会长还作了序。2009年12月19日还邀请我父亲在上海烟草博物馆向上海收藏家作《储敖生收藏人生》专题报告会,会上授予我父亲“海派收藏成就奖”这是上海收藏协会首次向外地收藏家授予此荣誉。吴会长的题词是“传承民俗文化,守护历史记忆。”

 

      徐湖平:徐湖平会长也是我父亲的生前好友,他做了25年的南京博物院院长,是国内非常有名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在是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长,父亲是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第一届理事。徐会长的题词是“收藏民俗魂宝,领略精彩人生。”3月28日开馆当天,专程从南京感到宜兴出席了开馆仪式并作了精彩发言。他首先对我市各级领导给予高度赞扬,宜兴的领导对文博事业非常重视,然后也希望更多有识之士,更多的收藏家也加入到奉献社会,汇报社会的队伍中来。最后对我父亲的收藏以及无偿捐赠的义举给予高度评价,评价我父亲是真正的收藏家,把毕生的心血奉献他给了国家,奉献给了社会。

 

宜兴博物馆   储敖生收藏艺术馆   优秀讲解员

  尚婧

      储敖生收藏艺术馆全程讲解:

     储敖生收藏艺术馆属宜兴市博物馆分馆,陈列展品来自我父亲储敖生的无偿捐献,父亲储敖生,1933年出生于宜兴新庄,早年曾任文化站站长。1958年错划为右派,1978年平反后在新庄中学任教。早期研究收藏邮票、烟标、古钱币,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专事请柬、婚书等方面收藏,后拓展到清代、民国和解放后各时期的民俗文物的收集、整理,著书立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二十多家媒体都作过专题报道。在2018年3月28日储敖生收藏艺术馆隆重开幕并对外开放。

     本馆一共分为七个部分,八个专题,涉及科举、学历证书、婚俗、文牍、请柬、服装等方面。接下来我简单地给听众朋友们介绍一下。

第一部分 仕官文物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从隋朝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正式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秀才更不计其数,在我们馆里展出的就是与科举考试相关的文物,如清代的考试试卷、答题卷、准考证、考试用的考篮等。

        第二部分学历证书

毕业证书是学生学历的凭证,属个人档案史料,馆里展出的就是从清末至新中国各个时期的毕业证书,馆内陈列的《监照》是国子监发给学生的学历证书,如同现在的大学毕业文凭,可以说它是一张通往仕途的敲门砖。

 

       第三部分婚姻证书

旧时代称“成亲”,近代以来,逐渐称为“结婚”。早年间的婚书都是以宣纸、绢本、毛边等形式,以手书居多,到了民国后改用油墨印刷,在1949年以前,民间的婚嫁习俗一般沿袭旧制,联姻的关键不是男女当事人同意,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直到1950年公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此后各地对结婚证书也有了规范和完善,我们馆里展出的各个时期的结婚证书很好的记录了结婚证书演变的过程。其中一件文物就是清代“六礼”礼单。旧时结婚有“六礼”之说。六礼分为议婚、定婚、结婚三个阶段。所谓议婚,主要是指男女双方商议婚事;定婚首先是小定,由婆家出一名全福太太(丈夫子女公婆俱全的中老年妇女)将小定礼送往女家,姑娘亲手接过方为正式定下婚事。到了大定,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商定迎娶日期,并告知亲友。最后一个环节便是结婚,迎娶之日前一天或者当天,女方要将姑娘的嫁妆送往男家。嫁妆以抬论,民间富贵人家,都是要送上一份“全堂”嫁妆,即六十四抬;若是条件稍差些,至少也要“半堂”,即三十二抬。嫁妆种类从田亩产业到鞋子、衣服等日常用品,种类颇多。这份六礼礼单就是很好的例证。

       除了展出的清代和民国的结婚证书外,我们也展出了解放初期各个地区的结婚证书,这个时候的结婚证书多以工厂、齿轮、稻穗、棉花为装饰纹样,反映了工农业发展在当时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常见的纹饰还有鸳鸯戏水、并蒂莲、梅花等传统的吉祥图案。“文革”期间,结婚证书也染上了政治色彩,往往会有一段毛主席的语录。在婚姻证书这个板块里面还有一些特殊婚书像离婚证书、休书、童养婚帖等。

 

       第四部分公私文书

最早古文书是安阳出土的甲骨刻辞,是殷王室占卜时所刻的文字,商代的文书有册和典。以后文书的载体。曾使用过金、玉、铜、铁等材料。到了公元四世纪末,纸张被采用。我们馆里展出的早期公文有《敕令》《信牌》《剳付》《功牌》《学照》等等都是难得的珍贵历史资料。在这里为大家着重介绍一下悬挂在最上方的圣旨,它是来自福建,是乾隆九年(1744)六月初十皇帝赐给徐宽之父徐天求的,奖励他育子有方,培养了“亲民之吏”。圣旨长150cm,宽30cm。再向大家介绍一张官契,又称“典妻契”,所谓典妻就是将自己的妻子买卖给别人,是我国历史上非常严重的陋习。它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特别是浙江,新中国成立后,典妻的现象才彻底消失。这张“典妻契”就是对这段历史和陋习最好的证明。

我们馆里还收藏有一张张妓女请领许可执照申请书,日本艺伎来中国就必须办理这样的执照申请。

 

       第五部分名人请柬

请柬,又称为请帖、简帖。为了邀请客人参加某项活动而发出的礼仪性书信。请柬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纸张使用之前,古人用竹筒、木简(牍)。纸张的发明和使用,取代竹木的简牍,使用请柬,即是表示对被邀请者的尊重,也表示邀请者对此事的郑重态度。

1993年我父亲成立了全国首家请柬收藏馆,馆名由全国文联副主席尹瘦石先生题写。上海收藏家协会的领导和我们市政府领导都出席了开馆活动。父亲收藏的请柬种类繁多,有各种材质的、各个时期的,在这里展出的只是一小部分,我挑两件藏品与大家共享。

      一件是1959年9月28日下午三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会。请柬由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宋庆龄、董必武,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全国政协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

      第二件是1985年7月19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徐悲鸿诞辰九十周年大会。这是一张签名请柬,签名者分别是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徐悲鸿女儿徐静斐、徐悲鸿侄子徐焕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尹瘦石、徐悲鸿学生艾中信、刘汝洲、陈晓南、谭勇、钱绍武、苏葆桢等。也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藏品。

      在请柬的对面有一个叫故珍旧俗的版面,在这里展有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日升昌,座落山西平遥古城西大街,是中国第一家票号,是中国现代银行的开山鼻祖。清道光四年(1824)创始,东家是平遥蒲庄村人李大全,创始人为经理雷履泰。当初他垄断了全国汇兑业,分号遍及全国三十多个大中城市以及欧美、东南亚,以“汇通天下”而闻名。直到1914年才倒闭,历时90余年,我们馆里展示的是日升昌早期钱帖,一张道光九年“信字第壹拾柒号”,发行时开业才五年;另一张是咸丰元年凭票取钱六串,也就是6000文,钱帖背面盖章。

      第六部分服装服饰

服装服饰里又分为三个专题,分别是刺绣服饰、三寸金莲、官服补子。

古代妇女以脚小为美,当时风俗流行裹小脚,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为银莲、三寸为金莲。在我们馆里陈列有不同大小的三寸金莲二十多双。这个三寸金莲不仅见证了中国妇女几千年来所承受的痛苦与磨难,还见证了新中国妇女的解放与幸福。

我们再来说一下“补子”,补子是明清时期官员级别的象征,也是冷门收藏中的冷门,国内从事“补子”收藏的人屈指可数。武官带“补子”的补服大多随葬入土,就是不随葬入土亦大多焚毁,偶尔有遗存,又经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为此留下来的补子实为稀少。文官的补子为飞禽,武官的补子为走兽。一品文官的补子,图案为仙鹤,仙鹤是鸟类中最为高贵的一种,象征长寿富贵。一品武官的补子,图案为麒麟。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与龙凤龟共称为“四灵”。在封建社会中龙凤为最高统治者,麒麟则被放到民间,老百姓视其为丰收、太平、福禄、长寿。

 

       第七部分日用器具

宜兴地处沪、宁、杭三角中心,位于太湖西岸。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根植于江南地域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孕育了本地的制陶业、木器、竹器加工及金银铜锡等传统手工艺。在我们馆里展出的是一些清代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些日用器具,大多数已经很少能看见了。像古代的量具:升、斗、斛。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升米就是4000克,过去人们在没有标准量度的情况下发明了这种以容器来测量稻谷的方法,还是很好用的。

      还有工匠用的风箱,老式的木炭熨斗,非常精致的蟋蟀盒等。

接下来为大家着重介绍一件来自山西以龙与白牡丹为纹饰、高一米、精湛雕刻染金的“天地君亲师”供奉牌,为考证其来历,我父亲足足花费了两年多时间。“天地”指宇宙,“君”指皇帝,“亲”指列祖列宗,“师”指孔圣,泛指师长。此供奉牌是清咸丰皇帝赐给汉族姑娘“牡丹春”家属的,以“牡丹伴天子”为纹饰,以表达对“牡丹春”的爱慕之情。

  


艺术品、收藏品的存储主要注意哪些方面?

目前,市场上流通趋势由所谓名家天价作品转向是中低价格的艺术品,使更有实力的中青年艺术家家的作品更受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物美价廉”名家书画作品就是整个艺术品市场的黄金底座。 尽管从长远来看,市场的好坏并不能完全决定一门艺术价值.

艺术馆的艺术馆由来

宁波 1381年(明洪武嫌姿14年)前称为明州,现辖区薯者圆有日湖和月湖。大明数塌则取其美誉命名、寓意正大光明!

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都有哪些?

手工绣制的精品汴绣作品算是一个,有的精品汴绣作品被博物馆收藏,也有不少民间收藏家收藏,注意是精品哦

珍藏 收藏 储藏的区别

珍藏:珍藏对自己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不一定很值钱。 收藏:收藏有价值,种类一般比较博杂 储藏:一般物体,没有什么特无意义

储藏室要怎么收拾好啊

储藏室里的东西尽量还是用纸箱分类好装起来 不要外摆在房间里喔 就一个下午的时间花几块钱买点纸箱 要分类 最好还是在纸箱外标一下 okk了 比心

艺术创想的图画储物柜咋做

用一个鞋盒,在一张硬纸上画上你想要的图画,然后涂上色剪下来,帖在鞋盒上做为挡板,用鞋盒盖子剪成中间的隔断,将置物柜分为两层,再在鞋盒内部涂上喜欢的色或是帖上你喜欢的帖纸什么的,OK!各位妈妈和小朋友们也一起来试试吧,可以放喜欢的文具和小车什么的哦,放在写字台上又漂亮又实用呢。

常州有什么艺术馆

常州市群众艺术馆

国家图书馆都收藏什么书?

国内外每年出的新书和期刊基本上都收,海纳百川嘛! 你要是有意向,可以直接跟他们联系赠书,那样不就收你的书了吗!

西宁市收听的fm96.1是什么电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藏敖》讲的是什么?

《藏獒》是一部动物题材的小说,而动物题材小说中的动物形象可以归纳为工具型和拟实型两种,当作品中出现动物形象,尤其是工具型形象时,必然是作者采用的一种叙事的修辞选择。 藏獒正是属于这里所说的工具型动物形象,被人性化书写的藏獒形象正是作者用来呼唤人性、表现人类社会的一个工具,一面镜子。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