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理念论1

2015-10-18 21:16:37慧田哲学18:10 7.6万
声音简介
西方哲学智慧介绍了从古希腊哲学到中世纪哲学再到近现代哲学的哲学发展脉络,并加上了一些绪论,这对于哲学初学者都有好处。西方哲学史是哲学专业的主干课,也是爱好哲学的朋友必看的课程。张志伟是西方哲学史课本的主编,比较权威,值得一听。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怎样的?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因此被称为“理念论”。柏拉图在继承和融合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念论。在理念论的基础上把世界二重化,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理念论的价值取向是最终实现“善”的王国,达到真善美的最高统一。文章通过阐述柏拉图理念论的提出,理念论的内容,探讨了其对以后哲学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理念论;两个世界;善 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12-0267-01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基础,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是对希腊早期各种哲学思想进行融合的结果,核心的理念论更是对早期哲学理论的一种综合。柏拉图的理念论因为其开创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而获得了特殊地位,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理解柏拉图哲学的关键。 一、理念论的提出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对其老师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主要集中于对自然本原的探求,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开始从自然哲学转向道德哲学—美德即知识。在苏格拉底看来,对自己的认识就是对德行的知识。人之所以缺乏美德是因为缺乏对美德的知识,一个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才会去做善,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善。苏格拉底认为,具体的美德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的,必须找到

柏拉图的理念论出自哪里?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对其老师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主要集中于对自然本原的探求,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开始从自然哲学转向道德哲学—美德即知识。在苏格拉底看来,对自己的认识就是对德行的知识。人之所以缺乏美德是因为缺乏对美德的知识,一个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才会去做善,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善。苏格拉底认为,具体的美德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的,必须找到。 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是对希腊早期各种哲学思想进行融合的结果,核心的理念论更是对早期哲学理论的一种综合。柏拉图的理念论因为其开创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而获得了特殊地位,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理解柏拉图哲学的关键。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因此被称为“理念论”。柏拉图在继承和融合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念论。在理念论的基础上把世界二重化,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理念论的价值取向是最终实现“善”,达到真善美的最高统一

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内容有哪些?

他主张存在一个理念世界,现实世界中的物体是理念世界某个理想物体的拙劣模仿。例如圆,在理念世界中,圆是理想的,没有任何不圆的缺陷,但现实世界中的圆都有缺陷。他认为人的知识来自于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实际上,他的理念世界是个定义集合。柏拉图把定义和概念客观化,目前已经没有同意这种说法的哲学了,但不自觉地把主观想法客观化的做法确实很常见的。

柏拉图,理念?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其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以翻译为“理念”(相当于英文Idea)或“型相”(相当于英文form )。“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理念或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可知的世界。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个别概念和它所归属的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达到等同的程度。一个东西分有了什么样的理念型相,它就是什么样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与理念型相相似到那种程度。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摹仿”(mimesis/imitate)是一种技艺活动,摹仿的复制品和被摹仿的原型之间没有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之间那种逻辑关系。柏拉图把技艺的观念引入摹仿说,解决了一个逻辑分析解决不了的问题:认识内容何以能与认识对象相似?柏拉图把技艺分为神圣的与人工的两种,制造者也分为造物主和工匠两种。不论造物主还是工匠,他们所制造的产品都是对思想中一个原型的摹仿。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四重区分: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人工的摹仿物。关键在于,神圣的摹仿物就是人工的原型,这样,柏拉图便可以证明:人的意见只是对理念型相的摹仿,按照意见制造的人工产品则是摹仿的摹仿。可感世界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物是造物主依照理念型相创造的神圣摹仿品,影像则是对这些摹仿品的摹仿。“摹仿”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和艺术观都依赖于这一思想。 “分有”和“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有无造物主。“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理念是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也就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 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把事物的本质——理念,与个别事物的分开,并且以理念为存在的根据,是柏拉图哲学的基本原则。

什么是柏拉图理论?

就是异想天开 宝拉图就是幻想家

柏拉图的相论及其教育思想

 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   在他的奴隶主教育学体系中,体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对妇女体育也很重视。他认为:“做女孩的应该练习各种跳舞和角力;结婚以后,便要参加战斗演习、行营布阵和使用武器……因为一旦当所有的军队出动去打敌人的时候,她们就能保卫儿童和城市”(《柏拉图论教育》)。在柏拉图的论述中,几乎涉及到当时体育的各个方面。他认为,体育应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术。他对当时雅典出现的竞技主义和竞技职业化倾向曾给予猛烈的抨击,同时也批评市民轻视体育的思想和态度。他主张心身和谐发展,强调“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柏拉图丰富的体育思想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 理念

帮助找出问题的关键,最有影响力的往往是2-3个,也就是二八原则

柏拉图理念论是世界的本源理念指什么

就是各种理念,理念本体论

柏拉图的理式论

术的本质是模仿与灵感。柏拉图艺术论的核心是区分了灵感与模仿,灵感诗与模仿诗,使诗摆脱技艺的束缚而获得自由,使艺术的本质回归于诗。模仿,唯心主义,“临摹”、“摹本”,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功利的、被动的、忠实的抄录。柏拉图在理式论基础上,对文艺是自然的模仿进行了改造,来论证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以揭示文艺的本质。柏拉图认为文艺模仿的不是理念本身,而是理念的影子—现实事物,因此文艺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 这样,由于柏拉图否认了现实感性世界的真实性,也就否认了模仿感性世界的艺术的真实性,否定了艺术的崇高地位。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建立在他的理式论哲学基础上。在艺术本质的认识上,他认为文艺是对理念的摹仿,不具有真理性,是“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依据理式论,柏拉图提出三种世界:理念—现实—文艺(艺术)。 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是世界之本源,是统摄万物的最高存在,它不依赖于任何外在条件而存在,超然物外,无形无色,不生不灭,永恒不变。(即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绝对精神、观念统治着世界。)现实世界、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任何摹仿都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影象,而不是实体,它只能模仿理念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不是全部与实质。因为摹仿总要受到时空等外在条件的限制。因此感觉中的物质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苍白的影子、不完全体现,和真理隔了一层。由理念到现实世界,已失去不少真理性、普遍性。(影子、摹本)“摹仿和真实体隔得很远。它在表面上象能制造一切事物,因为它只取每件事物的一小部分,而那一小部分还只是一个影象。”

如何看待柏拉图的洞穴理论?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指,人们如同住在一个燃着火堆的山洞里,背对洞穴面向岩壁,真实的东西在洞外走来走去,可我们却只看的到壁上的影子,并以为这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洞穴理论深刻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群人,在由虚拟、幻想、假象或事物成为泡影的同时,他们信以为真,在只依稀看得清的事物里,努力去假设、构成这瞬间的怀念,作为永恒的意义存在于思维之中。他们错误地认为美好生活的实质是由这样的形式构筑的,于是,他们在一日日地消耗时光,希望能从被他们弄得支离破碎的时间段里,找到属于他们期望中的生活模式。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