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呼兰河传》

主播:雪木兰 播放:4.8万最近更新: 2022-11-03

亲爱的朋友,您好,我是雪木兰。
你知道吗?近现代有这样一位女作家,她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鲁迅、茅盾、巴金、萧军都是她的好友,她是鲁迅家里的常客,即使她已经去世,茅盾依然为她的书《呼兰河传》写序。

是的,她就是萧红。
1911年,萧红就生于在松花江和呼兰河的北岸有一座小城。

1933年4月,萧红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这是她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
1935年,《生死场》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一举成名。

1940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12月完稿;12月27日连载完毕。
1942年1月22日上午10点,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穷困、奔波、短命,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萧红曾这样解读自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在小说《呼兰河传》中,萧红以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读《呼兰河传》就仿佛打开了“清明上河图”一样的画卷,画面平铺出来,画风自然纯朴又精致有神,就像哈利波特中那会动的报纸一样,是动态的,仿佛一切都有着生命,是活灵活现的。

首先,它是一张地图,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碾磨房、豆腐店、机房、染缸房、两座小学校、清真学校,以及扎彩铺、老爷庙、娘娘庙,还有龙王庙、祖师庙、城隍庙……还有东二道街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你可以看到小城的空间局促、简陋。

其次,画卷展现了民风民俗,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呼兰河人也就在这些信仰风俗中找到他们的一点卑微的生存的理由和乐趣。

再有,画面里还有众多人物的特写,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有“我”,有可厌又可怜的二伯,有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冯歪嘴子,有慈祥、和蔼可亲、脾气好的祖父,还有健康、天真、活泼、单纯的小团圆媳妇,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等等。

可以看出,在呼兰河畔,人们麻木不仁、听天由命,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呼兰河人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而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对遥遥无期的来世的关怀上。

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呼兰河传》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在1940年完成于香港。据说,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第二部。可惜她离开得太早,终不能如愿。

今天起,我将在这里朗读《呼兰河传》,希望您也和我一样,喜欢萧红的这部小说。

节目列表
正序 | 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