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我并不知道时代如何被推动,反正它就在变

2020-11-04 06:00:27 8009
声音简介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独家播出


主播:许诺

人物:贾樟柯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节目文稿:


1018日,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倒数第二天,贾樟柯在晚间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可能今年是我们这个团队做的最后一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他说:电影展是一代一代人要往下办的,它不是一个人,这个机制也不应该是离开一个人就不能再办了,所以我觉得我们早离开,早培养新的团队,让新的团队接手让它获得独立的生命力这是非常急需的。

 

大家好,我是许诺,欢迎收听《知识随笔》。

 

2020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原定于四月份举行的第二届吕梁文学季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耽搁至今——文学季和电影节原本是贾樟柯团队每年的常规项目。所幸,文学季的筹备工作仍在进行中,贾樟柯说,吕梁文学奖以及马烽文学奖的提名名单已经出来,等待一个好的办法来发出声音。

 

可以想见,即使未来退出了平遥影展,贾樟柯还会有别的方式推动电影和文学的创作。在吕梁文学季的举办地贾家庄,山西电影学院已在筹建。

 

去年五月,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在那里采访了贾樟柯。

 

今天的节目,我们来分享一下贾樟柯的一些见地。

 

 

5月里的首届吕梁文学季,贾樟柯像是一个有千手百臂的厨师和主人,在操办着长达8天的文学和电影的流水席,迎来送往。这是一个新项目的开始。这会成为贾樟柯团队的常规项目,上半年是吕梁文学季,下半年是平遥电影节,一季一节之间,则是拍影片。更小的间隙里,是难以计数的接待和受访。他像是一个精力超乎寻常的铁人

 

很多时候,贾樟柯半举的右手夹着雪茄,那仿佛是他的支撑之物。话语和脸色之间略有疲态,但从未见他打一个哈欠。你能远远地看到他在监视器前的表情,几乎目不转睛,面部肌肉微微上提的时候,大概是看到了某些期待或超出期待的瞬间。

 

贾樟柯戴着墨镜。这让他被松树划伤的眼睛得到了遮挡。充血的那只眼睛,一度都看不到白眼仁。他每天晚上11点召集团队开会,商讨第二天的安排。他的时间按分钟来计算。

 

常年盯着屏幕看素材,对他的眼睛是损耗。他养成了戴墨镜的习惯,出于健康需要。他对需要面对海量素材的纪录片,也是心有忌惮。我的眼睛就是剪《海上传奇》那部关于上海的纪录片剪坏的。十几年之后,这个三缺一的计划仍然让他挂念。吕梁文学季的计划让他把这个蓄谋已久或者说沉睡已久的计划再次启动——拍摄这个时代的文学家。

 

贾樟柯在时代之前加了定语转型,这是转型时代。转型时代里,才开始逐渐有了乡村和城市的分野。城市来源于乡村,一切都从乡村出发。如果把我们每个转型时代的人当作是旅途中的人的话,可能每个人都领着一件行李,这件行李就是乡村。贾樟柯说,我们的伦理、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都是从乡村出发的。因为城市这个词,才凸显了乡村。正因为越来越城市化,乡村或者乡土的概念才越发清晰。贾樟柯把心灵史当作理想之态,虽然有点大,但是希望抵达的目标。

 

 

《山河故人》深受贾樟柯身边的汾阳人喜欢,这是汾阳情结的浓缩。这不只是电影名,也是贾家庄里一家餐馆的名字。许多慕贾樟柯之名者,不远千里到此吃一碗面。

 

《山河故人》讲的是1999年、2014年和2025年的故事。时间从上世纪末横跨至未来。贾樟柯的电影思考的是我们身处其中的21世纪或者说当下。无时不在变化的当下近在眼前,又最难捕捉。许多人认为贾樟柯这是冒险之旅。重复的冒险容易失手。贾樟柯则说,自己的创作大多并非是深思熟虑的产物。从《小武》到现在都是如此。对我自己来说,有一个清晰的环境氛围意识,就是变革。每个这个时代的人感受到的就是变革,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中心词。

 

 

1970年出生的贾樟柯,童年的记忆中那个年代的日常刻骨铭心。吃不饱饭是彼时日常之一,凭票度过的生活难忘,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革中,他觉得自己被裹挟其中。他说,我并不知道时代如何被推动,反正它就在变。

 

还是身处汾阳,仍是少年时,贾樟柯向往北京这类大城市的巨大动力是书店。汾阳只有一个新华书店,很多书没有。北京有专门的电影书店,有专门的美术书店。可是,今天,在网上什么书都可以买得到。这就是巨大的改变。

 

汾阳邮电局门口有个报摊,那是贾樟柯的精神世界通往远方的出口。那是我最重要的一个图书馆。贾樟柯的中学同学的父亲负责那个报摊。那是中学同学的据点,老在那聚会。《收获》几号到,《人民文学》几号到,他都能记得。那一天,肯定就来报摊上,在那看一下午。那时候,各个家庭的条件都不太好,不可能买那么多的书刊。众人的好习惯是,互通有无,自己无法拥有许多书,但手上会过很多书。我在报摊上读了非常多的小说。看了别人的作品,逐渐让自己有了表达的冲动。这诱发了我的写作。

 

 

贾樟柯在吕梁文学季上说了一句话,阅读使我们不至于愚笨,写作使我们不至于沉默,记者问他,怎么去理解这句话?

 

他说:在电影界有种说法,说中国文学没有什么让人兴奋的东西。他不同意这个观点的。八九十年代很多重要的电影,都是第一时间把小说改编拍出来的,文学给中国电影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支撑。今天来看,当代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影响力或者数量在减弱,但这个并不是判断文学的一个标准。

 

贾樟柯觉得中国的文学一直在进步,始终在高水平地发展。正因为它高水平发展,它越来越文学化,很多作品确实没法改编了。它的结构,它的语言方法,已经走得很远了,它已经不是经典叙事,它很难在一个线性的故事里面去进行。就好像人们说没有办法改编《追忆似水年华》一样,那就是高度文学化的作品。

 

从中国文学的角度来说,更加文学化。当然,消费主义盛行之后,文学被妖魔化,阅读被妖魔化了。阅读被认为是一个吃力的事情,好像是受罪一样的事情。这个他是严重不同意。对于他的阅读经验来说,文学首先是一个消遣。比如读余华的《活着》,贾樟柯一下午就读完了,久久不能平静,兴奋,恨不得喝一杯小酒,跟朋友去讲自己看了一个什么小说,是这么一种状态。文学带给我们的曾经是这样的东西。

 

文学跟历史是不一样的。历史是抽象的,历史是数据化的。文学是具象的,文学是细节化的。历史的阅读,哪怕写得再生动的历史书,它都是具有某种宏观判断的、宏观意义上的抽象记录。但文学不一样,文学有吃喝拉撒睡,文学里面会有某一个人某一天去借钱借不到,文学里面会有哪一天没吃饱饭,一个人怎么去收获粮食。像阿城的《棋王》,哪怕是下棋都可以让这个单调的生活变得充实。贾樟柯最后说,我们曾经经历过多么单调的生活,文学就是我们最后的一点尊严吧。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贾想II(贾樟柯)

贾樟柯:导演、制片人、作家.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1993年入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

by:简书姑娘

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AI电子书

【内容简介】如何解读贾樟柯26年以来的创作历程?又如何理解他自身在时代浪潮中的身份变换?艺术电影将走向何方?第—手访谈资料、63幅珍贵照片,一代导演的电影人生...

by:广西师大出版社电子书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 | 贾樟柯著 万佳欢编

本书稿是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第一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著作,也是对其1996到2008年这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记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

by:听友470263773

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 | 一个多元的电影世界

【编辑推荐】贾樟柯电影的关注对象是边缘人群,贾樟柯在电影中创作了小武、崔明亮、韩三明、沈涛等人物,他们的故事也可被视为贾樟柯重新诠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故事...

by: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贾想Ⅱ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

电影导演贾樟柯在2008到2016年间的文章、演讲与对谈,这些与电影作品并行的文字,记录下他电影内外的生活和思索,对于历史和社会剧变的关怀和反思,呈现更为广阔和...

by:天籁zzz

贾想I 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

内容都是全的哦,有些几篇连着读,只以第一篇名字给音频命名

by:暮雪听疯

贾想 I 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

电影导演贾樟柯第一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手记,也是对其1996到2008年这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记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书中收录了...

by:天籁zzz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贾樟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贾樟

by:怎样的雨怎样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