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阅读>

公孙丑上2——(5)持其志 养其气

水中月季浏览:52

夫至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服至至焉,气刺焉,故曰,持其志,无报其器。既曰,至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报其气者,和也。曰,至一则动气,弃医则动志也。金夫觉者,屈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孟子和告子所讲的道理有相同点,但同时也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点,不得于心,务求于气。可接下来孟子讲到,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这个是可以的,因为你的心没有改变,你的想法没有改变,这个时候你的行为就不会改变,不会形成那种气。这个是可以的。那也就是说,告子的后半段孟子是认同的,那不认同的是前半段,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如果说道理上没有通,你就不要求于心,不要想着内心可以变化,这个是不可以的。

什么道理呢?这句话对,但是不绝对。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要先学习道理,先从言语上通达,我们的内心才会改变,行为才会改变,才会形成气。但是还有另外一种人,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没有学习过圣贤文化,但是内心就是懂得孝顺,内心本就善良,我们天生就知道应该去帮助他人。这些人不是从道理和言语上通顺的,而是内心本来就有。我们这里可以引用一个故事,六祖坛经中神秀大师,他当时做了一个继子,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事务时惹尘埃,告诉我们内心要时时擦拭,就像擦拭镜子一样,不要让他惹上尘埃。这句话是正确的,绝大多数人的修行次第也是要这样去做的,但是他不够。究竟还有更深层次的,就是六族慧能大师。

慧能同样说了一个继子,菩提本无数,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说,本来什么都没有,是不需要去擦拭的。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孟子和告子之间的区别就在这里。告子讲的是适合大多数人去学习的。比如说,我们首先要学习圣贤文化,从道理上,从言语上明白了该如何明德清明,止于至善,明白了该去做合于道义的事情,明白了该去孝顺他人。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会随之而发生变化,最后形成了气。但是孟子讲的是更深层次的告诉我们,本性本就善良。有的人生而孝顺,有的人生来就知道要善良,要利益他人,帮助更多的人,这部分人是不需要经过学习,本来就有的。

所以孟子和告子两个人讲的都对,只不过孟子讲得更深了一层,告诉我们,有的人可以通过言语让自己的内心发生变化。而有的人不需要通过任何言语,他本来内心本心就是善良的,所以它同样可以形成一身正气。接下来,孟子又讲了一个观点,具体又告诉我们这个气到底从哪里来?福至气之帅也,气替之充也。首先告诉我们质气之帅也。什么叫帅?我们讲主帅,首领控制指挥的。所以什么来控制和指挥气呢?志。

什么叫做志呢?就是目标,我们想干什么,这叫做志。比如说我们形容一个人,我们说这个人少年得志。那什么叫少年得志呢?他不停地在追寻自己的目标,追寻自己的理想并且得到了,所以叫年少得志。志就像我们人生当中的导航,如果你有了志,你就知道你的行为应该去向哪里,它是有指导性的。如果没有这个志,你的气就是散的,没有地方可以聚集。所以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志向,可是我们现在来看哦,我们有多少孩子是有志向的呢?不光孩子,我们现在成人亦是如此。问问我们自己有志向吗?我们知道自己要去干什么吗?如果没有这个志向,你每天的生活就是盲目的,你就是迷茫无助的,不知道该去做什么事情,每天无所事事无所适从。所以这个智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的孩子可以张口说出来他的志向,那么恭喜你,这个孩子顺着他自己的志向而努力,将来会变成一个优秀的人。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王阳明先生从小立志当圣人,当他有了这个志向以后,他所有的行为就有了导向,所以他会学习圣人都做了什么,立德,立功,立言,他一生的行为就有了标准。再比如说,我们都听说过志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当你有了这个志向的时候,你的所有行为就形成了导向,这个时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气。还有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有很多孩子是有理想,有志向的,有的人说我想做科学家,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有的人说我想去做警察,可以维护社会治安。有的人说我想做医生可以去帮助更多的病患有的人说,我想做老师,去改变更多人的心灵。当你有志向的时候,你的行为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但是要注意的是,我们很多人的志向只是说说而已,说了你以后啊,自己也不会去在意的。

而真正有志向的人是说到哪里做到哪里,我所有的行为都会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这个时候你的气就会变得专注气体之充也。这个气它是充满在一个人体内的。所以一个人的志向如果是专一的,你的行为如果是有导向的,你就可以看到这个人的气,它是不散乱的,气不散乱就会让你不动心。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会动心,是因为你的志和气都不够专,所以遇到困难的时候,遇到诱惑的时候,遇到环境变化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动心。如果你的志和气是砖的,它是充盈在你的体内的,我们的心就不会为之所动,服至至焉,气刺焉。首先,我们这个志如果达到了,气是自然而然可以充盈的,故曰持其志,无报其器。所以说,持就是专注于你的志向,无报其气,不要让你的气散乱。我们看最后这两句,首先孟子说,当你的志到了,你的气自然就到了。可是接下来又说,要让你自己的志向专注,并且不让自己的气散掉。

我们看到这里,似乎又有了一个疑问,这个疑问公孙丑接下来问到了,即曰,至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报其器者,何也?既然说志至焉,气次焉,如果志到了,气自然就到了。可是又说持其志无暴其弃者,你得专一自己的志向,并且不让自己的气散掉。这是如何?我们来体会这个疑惑?孟子说,你只要志向到了,气就到了,所以不用去理那个气,它是自然而然的。可是接下来又说,你得持其志,并且还得无报其气,保证你的气不散掉。这是什么道理?曰,至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

孟子说到了,因为当你的志向不够专一的时候,你的气就会散掉。同样,如果你的行为,你的气不能保持专一的时候,就会动摇你的志向。为什么会动心呢?就是因为你的志向不够专注。举个例子,很多人做一件事情,最开始的志向和初心是好的,可是做着做着,你的行为,你的气就开始散乱,就会动摇,这就是孟子所讲的持其志无报其器。你要让自己的志向专一,并且不要让自己的行为和你的气受到影响。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首先这个一是专注的意思,如果你的志向是专注的,就会带动你的气。如果你的行为和气是专注的,同时又会带动你的志向,所以它是互相作用的。但是互相作用有好有坏。如果你的志向专一,就会带动你的气,你的行为和气专一,就会带动你的志。反之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志向松动,就会让气散乱。如果你的行为和气散乱,就会影响你的志向。今夫觉者,屈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我们先看觉者,觉者是走路不稳的人,曲者是走路过快的人。那这里孟子举了例子,说了两种人,一种走路不稳,说明这样的人并不懂得稳扎稳打。还有另外一种人叫曲折,也就是急于求成。这两种人都是气业。什么意思呢?是长期的思维,长期的行为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我们在讲稳扎稳打的人,做事情合于道德的人同样是气。也因为你长期的心性是如此,长期的思考是如此,长期的行为是如此,最后就形成了气而反动其心。这里点提了,如果一个人走路不稳,一个人急于求成,形成了这样的气,就会影响他的心性。

我们再来体会这句话,为什么孟子讲要持其志,又要无报其器,因为你的想法一旦发生了一点变化。你的行为就会跟着变,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急躁之气。这个时候,反动其心,让你本来很平稳的心开始变得不稳。所以我们既要专注于自己的志向,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你的行为长期下来会形成气而这个气又会反动其心影响我们自己的心理变化我们再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人想保持平和之气你就需要让自己的想法变得平和让你的行为变得平和最后养成平和之气你的心性就是平和的但是我们的心里的想法要平和。可是不知不觉遇到了事情,你的想法又变得急躁,就是那个曲折然后接下来行为会变得急躁。最后你的气也会变得不平和,而是急躁之气而反动其心,这个时候就影响了你的平和的心。所以要养成平和之气,我们首先要有这样的志向,要养成平和之气,接下来让我们自己的想法保持平和。

让自己的行为保持平和,最后就养成了平和之气。所以又要专注自己的志向,同时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和养成的气就叫无报其气,

发布时间:2024-02-27 08: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