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阅读>

第878期:小米的产品打造方法论(2)

林浩品牌策划浏览:152

这期我们接着聊小米产品方法论的剩下两点,第三点是需求和体验,这两个概念,大部分的产品经理他并没有分清楚。有人说乔布斯的IPHONE是创造了新的用户需求,并非提升用户现有需求,因为他说过,人们压根儿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直到你将产品放到他们面前。而乔布斯说的没错,只是解读者想的肤浅了一点。虽然功能机时代人们对于智能机形态没有认知,更别谈有明确的指向性需求,但这只是用户需求和产品体现形式。并没有建立起直接的关联性。

而深入到本质层面,用户对于通讯设备希望有更好的交互方式更简单的交互逻辑希望身边众多的个人电子设备可以整合成更小巧更便携的合成体这些需求用户是有的。只是用户,他们无法明确的感知和提炼的精确表达。而我们要从真实的用户需求来规划业务,定义产品。所以,真正的需求洞察需要看清人心,了解人性,而产品经理要做的就是用某一种形态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它。我们来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当面包这种食物没有被发明出来之前,你可以说用户对面包这种食物没有锚定的形态和口味认知。所以无法表达对面包这种食物的指向需求。

但那时的用户对某种新的,更可口,更美味的食物一定是有需求的。而面包呢,它只是这种需求的一种承接形式当然它还可以有成千上万种其他的食物表现形式正如用户对短程省力便血方便的出行工具有需求所以小米滑板车这种形态的产品也正好满足了需求而需求和体验这两个概念有些人是并没有把它分得很轻的举个例子。如果现在你的女朋友很饿,你们找了一家餐厅吃饭,吃饱肚子,这个就叫做需求。那什么叫体验呢?体验就是这个饭做得很好吃,这就变成了体验。而任何TOC的产品去谈体验,其实都包含了。一个潜台词也就是产品要满足你的基本刚性需求而所有抛开需求谈体验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消费者说这个产品体验非常好。那是因为它能满足用户的基本刚性需求,而体验是一个增量性的需求,那对于TOC的产品,需求是隐性的,体验是显性的。但是对于TOB的产品来说,需求就变成了显性的,而体验就变成了相对不那么重要的环节所以对于TOC产品来说刚性需求是必须满足的刚性需求一定要排在第一位体验可以放到第二位而这就方便我们做出功能优先级的判断。

我们举个例子,空气净化器要有效地过滤PM8.5这叫刚性需求,而体验是什么,是它的噪音大不大?设计好不好看能不能实时看到屏幕里面显示的PM8.5的指数这算是一种体验而产品的使用场景是可以唤醒用户对于需求的认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产品都在做场景化营销如果我们在宣传产品的时候能够把这个产品通过场景的方式把想要传递的信息表达给用户就远远大于商家自顾自的王婆卖瓜而场景方式的表达可以让用户自己发现需求找到自身存在的痛点或意识到自己的焦虑用户所有的需求其实都是基于场景的那什么叫场景这两个字非常值得琢磨场就是场所场地有人场物场还有磁场电场这都叫场而景就是景色景观环境甚至也可以是代表时间维度的变化而任何一个需求它一定脱离不了场景这两个字只不过它有时候是一个字有时候是两个字都有我们再举个例子。比如一个饲养场,饲养员一敲他手中的盆儿,那这些猪都跑过来吃饭。这是条件反射,实际也是场景和需求的关系。这个时候的场就是猪所熟悉的饲养场。井呢就是敲盆儿的声音,唤醒的需求就是该吃饭了。

所以我们在做产品运营的时候,要把产品在场景中表达给用户,便于让用户低成本的认知自身的需求。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是场景化,而怕上火和王老吉也同样都是场景化。而第四点是,用户是可以盲目的,但产品经理必须保持理性。产品经理他们通过同理心和洞察力来模拟,构建用户的使用场景,来发掘用户需求,进而去理解哪些功能优先级是相对高的。而同理心和洞察力是产品经理用户思维很重要的一个能力,你要是能够把自己想象成你自己身处一个场景中来发现目标用户的需求但你这么想象出来之后你就知道哪一些是用户真正最关心的哪一些是次要的而合格的产品经理都是具备这个能力的。

市场调研的需求结论,他们也只是作为辅助参考或者是决策来用那从具体产品定义上,可以考虑把用户感知不明确的体验点省掉。节约成本给用户在意和注重的功能上。比如说拉杆箱产品,印度市场上主流价格段竞品都是采用单轮的,那如果给印度市场做一款更有竞争力。更多用户可以拥有的拉杆箱,倒是可以考虑一下单轮方案的可行性。因为单轮和双轮的区别,大部分消费者都没有明确的意识和感知,哪怕你是用小米拉杆箱的用户你可能也不知道小米拉杆箱国内都采用的是双轮方案而产品经理一定要想。哪些用户是这个产品的用户,而这些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使用,哪些功能是用户使用最多的,最有意义的,把这些功能排出优先级来做。而产品经理要做商业化。产品经理有宏观的商业思维,可以在目标用户需求和商业诉求中找到那个合适的取舍点。

比如有一家共享运营公司,它如果想要定义一款运营共享目的的滑板车,那外观设计需不需要像小米滑板车这样极致呢?答案是不需要。为什么?因为共享业务它对于产品承载的商业诉求主要就是运营的成本低和可以实现模块化的保养维修。也需要风吹雨淋,还不容易坏。而在这种情况下,你就要考虑他的诉求优先级,而不是放大产品经理自身的偏好。而产品有些功能也并非用户真实的需求,但是它是可以形成商业卖点的,也可以平衡到产品的定义中。比如说滑板车参数中最大时速有的是20km,有的设定是25km而普通用户就会觉得说时速25km的是不是要更好一点其实时速多少完全是可以用软件来设置的最终滑板车的爬坡角度加速度等性能是在于它的电机是250瓦还是300瓦但是普通用户呢?不了解这些在法规允许的情况下25km/h,它就是比20km/h是更好的卖点。

而用户也并非行业专家他们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会被商家的营销信息所误导没办法靠百分之百的理性去做购买决定。感性认知也会参与其中,这就是为什么线下购物偏重体验,线上购物偏重显性的参数和卖点。而对于滑板车这个连接手机APP去查看和设定车辆参数的功能,很多用户在新车购买时他联系APP体验下功能。而实际使用时这个功能很少被使用到,但是用户却希望说有这个智能功能。这个功能并非用户的刚性需求,但是它可以作为卖点,促进用户的购买,提升消费体验。所以作为商业产品经理在保证实现需求的基础上也可以人为设置一些卖点来促进用户的购买而用户也是盲目的。但产品经理一定要保持理性,比如我们在产品设计上一定要让用户有选择权,千万不要告诉用户该怎么弄,哪怕你知道A方案是最好的,你也要留一个B方案给用户选择,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消费者他去买鞋,哪怕他知道自己就是四二的脚,他也会尝试一下四三和四一的马看看合不合适这叫做对比选择优势他在选择时候。希望各种外界因素来帮他定位他想要的东西。

而做一个明星产品,就需要从用户洞察,商业需求,技术方案,业务模式,营销推广,渠道选择,供应链管理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最好。想要平衡各个因素,完成产品商业化是不容易的,但这就是商业产品经理的挑战也是CEO的挑战但时代的快速发展又给了我们创造明星产品的基础设施和可能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产品人来说,狄更斯在双城记中道出了真相,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发布时间:2024-03-07 16: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