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曹斐在伦敦蛇形画廊的个展Blueprints重开,看展览变成像LV买包一样的预约制,观看时长和观看方式都受到多种限制。
[8:05] 陈楸帆:网上看展览对网络流量有较高要求,VR也好AR也好,科技对于沉浸式的身体体验尚未完善。
[10:30] 在目前全面拥抱数字生活的背景下,曹斐回顾她2007年创作的数字社区作品《人民城寨》。
[14:30] 疫情使很多线下的活动虚拟化,长远来说是一个大方向,并且成为常态。
[18:00] 什么是数字化审美,对艺术家创作有什么影响?
[21:30] 曹斐认为线上项目让艺术的参与去中心化,观众、艺术家创作的接收方越来越微弱,难以定义什么是作品的真正观众。
[24:55] 陈楸帆正在用GPT2开发AI的中文科幻写作项目,未来可能会出版人机协作的文学作品。
[33:00] 当科技和技术成为政治家的工具,创作者有着怎样的反思?
[36:50] 陈楸帆:我们在纯粹的崇尚理性主义的这条道路上,走的太过于极端,缺少对冲的力量。
[40:52] 曹斐:在疫情期间收听了很多神秘文化的节目,似乎回到了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的心情。
[44:20] 陈楸帆:神话流传到今天一直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里面起作用,科幻是另一种形式的神话。
曹斐,《新星》,2019
单频高清影像,2.35:1,彩色,5.1声音,110分54秒
图片由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及 Sprüth Magers惠允
内蒙古海拉尔的公祭日盛事
图片由陈楸帆提供
特别鸣谢
片头音乐制作:WhiteCrow
嘉宾简介
曹斐,1978 年生于广州,现在北京工作及生活。曾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和广州美术学院,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曹斐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新晋中国青年艺术家。她的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疾速变迁。近期项目包括2018年香港大馆美术馆个展和杜塞尔多夫K21美术馆回顾展,2019年参加APPLE和纽约新美术馆合作的增强现实艺术项目,2019年在蓬皮杜艺术中心举行的个展,2020年伦敦蛇形画廊个展。曹斐于2010年获提名“Hugo Boss雨果博斯艺术奖”及“未来一代艺术奖”。2006和2016年分别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的“最佳青年艺术家”奖项及“最佳艺术家奖”。2016 年获“昆卡双年展”的“Piedra de Sal 奖”。
陈楸帆,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及艺术系,科幻作家,编剧,翻译,策展人。美国科幻作家协会(SFWA)成员,世界华人科幻作家协会(CSFA)会长,Xprize基金会科幻顾问委员会(SFAC)成员。曾多次获得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银河奖、世界奇幻科幻翻译奖等国内外奖项,作品被广泛翻译为多国语言,在许多欧美科幻杂志均为首位发表作品的中国作家,代表作包括《荒潮》、《异化引擎》、《人生算法》等。曾在Google、百度及科技创业公司诺亦腾有超过十年的管理经验,现为传茂文化创始人,聚焦泛科幻领域的IP开发,科幻科普传播,以及科技与文化艺术产业的跨界合作。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