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易经系传-41. 道家不死之药-精、气、神

2024-02-13 09:14:2306:16 5.6万
声音简介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学通了《易经》,就晓得三样东西。我们人类的生命有三样东西,宇宙也有这三样东西,叫做精、气、神。中国的道家常提出来讲,如果掌握了精、气、神这三样东西,就可以飞升成仙。我们常常讲精神,究竟什么是精神?是精力旺盛!如果说吃了维他命,或是够营养的东西,精神便特别好的话,这是唯物的啰!但是,精的问题不是物质的。有一个观念,大家要弄清楚:物和物理以及物质所代表的意义不同,不能混为一谈。所以精、气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物理的,当然更不是男性身体内的精虫,或女性身上的卵巢。

譬如我们说,这个人精神很旺盛! 这是抽象的,可是它代表了一个形态,这个里头解释便很多了。因此道家所说的长生不死之药,不是去蓬莱仙岛求来的,而是在你自己身上的,所谓“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修养得好,照道家的说法,可以长生不死。我不喜欢用长生不死的说法,而喜欢用长生不老的说法。一个人要耐得老,活到一百年、五百年、几千年都可以,绝对不死是不可能的。

不管长生不死或是长生不老,这些都是精神的作用。这个不是西药,也不是中药,也不是物质。所以身体有了毛病,真正要治疗身体好起来,只有靠自己。能够利用自己本身的精、气、神,便可以返老还童,便可以长生不老。

宇宙也是这三样东西:精、气、神。这个东西很难解释,为了表达方便起见,我们可说它是光、热、力。神就是光;气就是力;精就是热。宇宙万物的生命离不了光、热、力三样东西。如果离开了它,就是个死东西了。等于我们活在世界上,日光、空气、水缺一不可。宇宙间就是这样。所以孔子说“精气为物”,意思是说,物质的东西构成活的东西,是由精气凝结而来的。

  譬如一支香烟吧! 没有烧过以前,这支香烟的颜色、味道是一种样子,等它烧过变成灰以后,那个神采就两样了。所以活的时候,凝结“精气为物”,死了之后,便“游魂为变”,于是这两层分开了。也等于柏拉图讲的,世界分两层:一层是精神世界,一层是物理世界一样。但是它不是二元论,“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一个功能变出来的两面。游魂就是神,我们活着就是神,死了就是魂,所以也叫做灵魂。这个灵魂,现在就在我们活着的生命里。精气所构成的这个生命,就变成神,精气凝结是物的世界,物理世界。精神世界是“游魂为变”,神变了叫游魂。所以说,死后这个神就变成游魂了。

鬼跟神到底有没有?鬼是一个个体的东西,我们研究“鬼”字的构造,先要注意到“田”字。田字很重要,田就是田地,鬼是向下走的,不是向上走的。田字出头便是“由”,上下出头便叫“申”。雷呀、电呀,都是由田字来。所以孔子承认有鬼神,是两重世界的东西,双重宇宙。有一位老朋友,他的书中也引用双重世界、多重宇宙的说法,里面就讲到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是两重世界。

“故知鬼神之情状” 《易经》的道理学通了以后,便可以了解宇宙的万象,也了解了形而上的幻象,于是便可以与鬼神沟通,也可以说与天人沟通,天人合一了。《易经》就是这样一门学问,这一篇是个最重要的开头。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A888简单

欲练此功 必先自宫

A888简单

不老的条件太苛刻 ,一般人都达不到 , 第一条就是不能有爱和恨

猜你喜欢
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有关《易经》的讲记。其中,前部分主要介绍了《易经》的一般知识,以及怀之相关的一些问题。后部分着重解释了六十四卦(始“乾卦”,终“未济卦”),而以...

by:bluishstar

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

《易经》是中国文化名著,也是古代士子学人必读的教科书。相传为孔子所作的《系辞传》上下篇(又称“系辞上下传”),则是《易经》的通论,内容包括《易经》的义蕴、功用...

by:复旦社南怀瑾听书馆

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

上世纪七十年代,南怀瑾先生就《易经》做了一系列讲座,原计划将讲稿整理结集连续出版,总称《易经杂说》。后来因为先生对《易经·系辞》尤为重视,讲解最为详尽,篇幅最多...

by:子午频道

南怀瑾说易经

大家好,我是随缘妙用。一个经历过重重挫折与痛苦并因此发奋图强通过学习而获得幸福正能量的成长达人。因为成功转变,喜欢上了从优秀的作品中汲取智慧,所以就产生了喜马拉...

by:在下爱读书

南怀瑾说易经

破译宇宙的密码,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智慧穿透历史思想跨越时空

by:慕容小云F

南懷瑾先生《易經係傳》林風

(好学深思身体力行)诸位仁者!可以搜索复青书院于正原。于正原先生对南师的开示点出(重点)(要点)及诸明朗见解。复青书院于正原先生开示:《孔子家语》《礼记》《华严...

by:李鼎诚

南怀瑾 |易经系传别讲丨听南怀瑾先生讲国学智慧

《易经系传别讲》讲的是相传为孔子所作的《易经系辞传》上下篇,是《易经》的通论,内容包括《易经》的义蕴、功用、起源以及筮法等,历来为世所重。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有关《...

by:南怀瑾大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