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2018-08-04 15:37:0207:28 2.2万
所属专辑:茶事◎海潮明月
声音简介

茶味、茶韵、茶意、茶境,合乎功能性的诗意表达,正所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茶席是以人为本,借茶器育化茶汤,以茶盏为桥梁,让席主及客人在温馨素雅、清新如画的茶境中,随心赏茶与品茶的美学空间。


茶席的画面美感,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都应当是以意境表达的深邃程度,来确定其审美格调的高低。


古代园林家造园,也讲究“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注重的也是画意。


茶席的设计,要体现出茶席的诗意美、画面美,悦目方能赏心,神驰物外,悠然自得。


茶席的美,不是枯燥刻意的形式美,是对茶味、茶韵、茶意、茶境合乎功能性的诗意表达,正所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奥古斯丁说:“美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一种悦目的颜色。”


这会提醒我们,在构建茶席的长和宽的平面布局时,要参照一下黄金分割的比例,衡量一下茶器所占的面积与空间上的距离是否得当与协调。


茶席上的主要茶器,例如紫砂壶、品杯、匀杯等,其所占的比例和色彩份额,可适当增加权重。


《秘传花境》中记载:“海棠韵妖,宜雕墙峻宇,帐以碧纱,烧以银烛,或凭栏欹枕其中。”


海棠娇媚,如果隔着碧纱欣赏,会更含蓄,有着咀嚼不尽的美感。


在茶席设计中,尽可能用好隔的概念。


如茶席上的插花,如果过于鲜艳夺目,可以挂一半透的竹帘,使之花韵隐隐透出。


茶席的“虚”,还表现在茶席的合理留白与疏密对比上。


茶席的留白,是构图中需要重点思考的构成因素,它的大小、位置、多少、聚散、呼应等,关系着画面的韵律美和形式美的成立与否,因此茶席的留白,是有目的的预留。


清代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煮水器、泡茶器、茶杯、插花、席布、滓方等,一器一物构成茶席的“实”。

它们以真实的空间尺度,表达着茶席的语言和功用,由实入虚,虚中含实,以产生纷呈叠出的象外之象。


它们彼此相互联系,决定茶席意境的整体生成。


茶席的“实”衍生了“虚”境。


茶席的虚是尽在不言中,也是茶席的韵味、思想和表达。


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是茶席美学重点。


董其昌“摊烛下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非常经典,用“隔”的美学概念,体现出中国文人独有的含蓄而朦胧的美学表达。


“隔”实际是对物象制造距离感,真实距离并没变化,但在视觉上直接看和隔着看,其距离感是不同的。


这就是距离产生美朦胧产生美的道理。


颜色重量感对视觉的影响,在茶席上不可忽略。


暗色给人较重的感觉,浅色给人较轻的感觉。


如果席布的颜色浅于茶杯的颜色,则会给人头重脚轻的错觉。这种错觉需要用茶托的颜色去过渡。


最好是从席布到茶托、再到茶杯,颜色上逐渐趋浅,这种渐变的层次感,既符合人们的视觉感受,又会增加茶席的稳定感和美感。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清木_z6

说的有意思。

神猪儿

疏处可以走马,密处可以藏针。

猜你喜欢
如是茶席:中式茶席33讲 | 全方位了解茶席之魂

生活需要仪式感,喝茶也是。中国茶文化大道无形,已化入中国人的生活中。资深茶人李韬老师推崇生活化的茶席。喝茶,喝的不仅是茶汤本身的滋味,还有茶席布置渲染出来的茶境...

by:凤凰汉竹

无情画

“昨夜心头牵挂,今朝眼底繁花。”这首名为《无情画》的片头曲风格清丽、歌词哀婉,若说原曲称得上骨架,那么王呈章的填词着实为其增添了血肉。婉约的唱腔、富有层次的处理...

by:华语音乐

岁月无情

蒋振兴自小孤苦伶仃,在风雨中成长,在爱的缺失中度过少年时期。然而,暮年又痛失儿子。虽一生沟沟坎坎,却仍能坦然接受命运所给予的一切。可是面对自己步履蹒跚、身...

by:忆雪轩霜

静清和|《茶席窥美》

《茶席窥美》作者静清和,原名张茂林,出身无中药世家,山东著名茶人。本书最大的创新在于对茶席美学意蕴的阐发,这是此前一些茶席类书的弱项,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由形而下...

by:公子睿喝茶时间

如是茶席|探索茶道真谛,参悟每一方茶席的美学境界

生活需要仪式感,喝茶也是。中国茶文化大道无形,已化入中国人的生活中。资深茶人李韬老师推崇生活化的茶席。喝茶,喝的不仅是茶汤本身的滋味,还有茶席布置渲染出来的茶境...

by:凤凰汉竹

無情小曲库

曾经的海誓山盟,只是我们年少无知

by:無情_Sweet

《茶席窥美》·静清和著

方寸一席,演绎东方美学的茶空间;闲趣雅集,体味茶语人生的慢生活。

by:东方紫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