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81期:别让说话的音量,暴露了你的教养

2023-09-21 12:00:5711:52 2497
所属专辑:有书·每日美文
声音简介


 “有好的素养的人,一定是善良的。因为他的眼睛时刻关注着别人,心里始终装着别人。”


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


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近日,一辆高铁列车上,一名灰衣女子,一上车就一直聊微信,不仅声音特别大还夹杂着各种污言秽语。扰得整个车厢的乘客都没法安宁。




周围的乘客让她小点声,反而被她驳斥,“跟我说素质,你姓什么呀,叫什么名字,还管到我了”。


无可奈何之下,乘客只好找来列车员和乘警协调,结果该女子非但没有收敛,嗓门还更大了:


“这车票是免费的吗?我花钱坐车,连说话都要管我?”

 

买了车票就能在车上大声喧哗了?


同一车厢的其他乘客,哪个不是买了票的?为什么他们要忍受别人的大声喧哗和污言秽语?

 

视频中的灰衣女子看来很注意个人外表形象,当天她兴许没化妆,还戴了个口罩。


但她可能不知道,一个人的素养往往会在生活中不经意体现,尤其在素未蒙面的陌生人面前。


就在她上车大声喧哗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经完全暴露了自己的素养。



问答平台Quora上,非常多外国人问“为什么中国人总喜欢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这其实和中国人的生长环境有关。

 

传统的中国人以村落居住为主,没有太强烈的公共观念,再加上所处环境比较嘈杂,久而久之就习惯了大声说话。

 

如果说,在公共场合大声交谈是中国人受祖祖辈辈影响至深的说话方式,


那么在公共场合外放看视频、外放打电话、外放听音乐等吵闹行为,我实在不能理解。

 

前阵子网上就爆出过这样一个新闻:


有位网友在一辆大同到北京的客车上,被同车大妈的外放音乐弄得几近崩溃。


网友说,外放音乐持续了三个小时,他再听下去,大概要疯了。

 

网友询问大妈,“你没有耳机吗?”


大妈反而理直气壮地说,“我才不戴耳机,戴耳机对耳朵不好,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国公民,听音乐是我的权利,又不犯法。”

 

网友表示自己只希望她外放音乐能小声一些,但是大妈却非常不满地回答,“你怕别人放音乐,那你还坐大巴?”


怼完网友后,大妈还随着自己手机里的音乐唱了起来,俨然一副“我开心就好,你们不爽跟我没关系”的模样。

 

说话大声可以是习惯难改,但在公共场合大声播放音乐,则是没有界限的表现。


这些人没有公共空间感,把私人场合和公共场合混为一谈,全然没有在公共空间应有的基本礼貌。

 

当然,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从不是中国人的专属,任何国家都有一小部分人,把公共场合当自己家,怎么开心怎么来。

 

之前,四五个外国人在上海地铁大吃大喝的照片在国内各大社交媒体疯转。


这几个外国人不仅违背地铁守则,在地铁上饮食,还摆起了小桌子,桌上放满零食和饮料。


在喝酒干杯之间,还大声谈笑,不顾车厢拥挤,人流攒动。俨然把车厢当私人party了。




在公共场合大声寒暄、大声接打电话,外放音视频等行为,虽然满足了自我需要,维系了对话双方的情感温度,但却影响了其他人。

 

他们也许永远不明白,自己为了这短暂的欢乐,而丢失了自己最为昂贵的素养。



在国内,人们在公共场合的大声喧哗也许不会那么刺眼。


但到了国外,在他人保持低声交谈的礼貌之下,一旦有人大声喧哗,就会被无限放大。

 

有人在1500名欧洲酒店经理中进行了游客文明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人当选世界最佳游客,中国人则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


在外国人眼中,中国人的形象就是太吵闹、太粗鲁,并且占着自己有钱便为所欲为。


我去年去土耳其旅行,有天回酒店,恰好遇到一个中国旅行团要办理入住。


一走进酒店大堂,我就听到了熟悉的乡音,大妈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认真地高声点评酒店,还有人拿起相机疯狂拍照,一边拍一边喊:


“快点,这边也给我来一张!”


我看到导游和几个游客面露尴尬地轻声提示“安静一点”,但是很多人还沉浸在刚抵达酒店的兴奋之中,音量一点都没降低。

 

接下去的几天,我时不时就会听到中国人的“大嗓门”。


有的客人一时找不到自己的东西,就立马高声叫喊、吵闹,甚至在走廊大喊服务员,怀疑是服务员拿走了。


还有的客人因为图方便把马桶当成垃圾桶,什么东西都往里面倒,在马桶堵塞后又大吵大闹。


更有甚者,会打开酒店房门大声开着电视。这样的所作所为,真的让我感到十分尴尬。

 

之前,我在网上看到有些国家的酒店大堂里挂了仅用中文写的“请勿喧哗”的标示牌,感觉中国人受到了歧视。


但我自己亲身经历过这类事件之后,对这个“私人订制”的标示牌有了更深的体会。


哪怕是少数人在国外呈现了大声喧哗的形象,所有的中国人都要背锅。

 

当我们走出国门,我们代表的就不再是个人,而是“中国人”这个庞大的群体。


一旦某个中国人做出了不文明行为,外国人就会对所有中国人形成一个糟糕的刻板印象,这个代价是很大的。


人都是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以后则很难去改变。

 

有留学生在论坛上说,很多时候,在国外大声喧哗的不是中国人,是韩国人。


但是,当老外愤怒地质问大声喧哗者时,他们就说“我们是中国人”。


因为同为亚洲人,外国人通常无法区分,就相信了。


也因此,中国人在海外旅行的名声越来越臭。

 

但反过来,我们思考下,为什么外国人会相信大声喧哗的是中国人呢?


不就是因为确实曾经有些国人大声喧哗,给别人留下了糟糕的印象。


后来,别人把脏水泼到我们身上时,我们只能百口莫辩、一一接下。

 



所以,当我们在异国他乡,我们需要尊重当地的生活方式,文明旅游,不大声喧哗,不给中国人抹黑。



如果说,过去中国人大声说话是环境所致的陋习,那么现在随着生活水平及居住方式的改变,这个陋习也应该要慢慢消失不见了。

 

现在,不少人买得起名牌包、住得起高档酒店,但是,一个人的素养并不体现在西装革履和出行标准上。


真正的素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它是懂得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在他的诗中写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就要与不同的人、不同的团体产生不同的交集。


在这个纵横交错的社会人际网中,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

 

你想要在人际关系中受人喜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你就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正如网上所说的:


“有好的素养的人,一定是善良的。因为他的眼睛时刻关注着别人,心里始终装着别人。”


当你懂得换位思考,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你会不自觉地想“我这样做,别人会有什么感受”,便会在公共场合有意识地降低自己的音量。

 

总之,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这需要我,需要你,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将不大声喧哗作为一种规范、公约推行,让这种意识能够深入人心。

 

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


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有书君语:这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文章,不知你是否有所感悟?欢迎你在留言区抒发自己的感想,我们明天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48期

48期的宝子们,毕业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的有声之路。

by:L雷蕾L

615期

喜马拉雅招募营

by:栀z花开

往期

如果你今天睡前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那你就不能入睡

by:长颈鹿的路

暑期读书2018

今年的夏天好热,没有比静下心来读书更美好的事情了。让我们和那些书中的美好一起融合,一起分享他(她)们的快乐和哀伤。思考来源于读书,来源于生活本色,来源于人生的脚...

by:丽达Lucy

81期精英9期作业

加油完成作业塑造多重自己,一切努理都值得被托付,努力登上人生巅峰加油!

by:木有波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