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残缺的纸张给了我创造生命的灵感

2018-11-16 21:00:0410:04 4万
声音简介


你出外旅行,在某个僻远的小镇住进一家小店,赶上天阴落雨,这该死的连绵的雨把你闷在屋里。


你拉开提包锁链,呀,糟糕之极!


竟然把该带在身边的一本书忘在家中--这是每一个出外的人经常会碰到的遗憾。


你怎么办?身在他乡,陌生无友,手中无书,面对雨窗孤坐,那是何等滋味?我吗,嘿,我自有我的办法! 

 

道出这办法之前,先要说这办法的由来。 

 

我家在"文革"初被洗劫一空。


藏书千余,听凭革命造反派们撕之毁之,付之一炬。


抄家过后,收拾破破烂烂的家具杂物时,把残书和哪怕是零零散散的书页都万分珍惜地敛起来,整理、缝钉,破口处全用玻璃纸粘好;


完整者寥寥,残篇散页却有一大包袱。逢到苦闷寂寞之时,便拿出来读。


读书如听音乐,一进入即换一番天地。时入蛮荒远古,时入异国异俗,时入霞光夕照,时入人间百味。


一时间,自身的烦扰困顿乃至四周的破门败墙全都化为乌有,书中世界与心中世界融为一体--人物的苦恼赶走自己的苦恼,故事的紧张替代现实的紧张,即便忧伤悒郁之情也换了一种。


艺术把一切都审美化,丑也是一种美,在艺术中审丑也是审美,也是享受。 


但是,我从未把书当做伴我消度时光的闲友,而把它们认定是充实和加深我的真正伙伴。


你读书,尤其是那些名著,就是和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先贤智者相交!


这些先贤智者著书或是为了寻求别人理解,或是为了探求人生的途径与处世的真理。


不论他们的箴言沟通于你的人生经验,他们聪慧的感受触发你的悟性,


还是他们天才的思想顿时把你蒙昧混沌的头颅透彻照亮--你的脑袋仿佛忽然变成一只通电发亮的灯--他们不是你最宝贵的精神朋友吗? 

 

半本《约翰·克利斯朵夫》几乎叫我看烂,散页的中外诗词全都烂熟于我心中。


然而,读这些无头无尾的残书倒别有一种体味,就像面对残断胳膊的维纳斯时,你不知不觉会用你自己最美的想象去安装它。


书中某一个人物的命运由于缺篇少章不知后果,我并不觉得别扭,反而用自己的想象去发展它,完成它。


我按照自己的意志为它们设想出必然的命运变化和结局。


我感到自己就像命运之神那样安排着一个个生命有意味的命运历程。


当时,我的命运被别人掌握,我却掌握着另一些"人物"的命运;前者痛苦,后者幸福。 

 

往往我给一个人物设计出几种结局。小说中人物的结局才是人物的完成。


当然我不知道这些人物在原书中的结局是什么,我就把自己这些续篇分别讲给不同朋友听。




凡是某一种结局感动了朋友,我就认定原作一定是这样,好像我这才是真本,听故事的朋友们自然也就深信不疑。 


"文革"后,书都重新出版了。


常有朋友对我说:"你讲的那本书最近我读了,那人物根本没死,结尾也不是你讲的那样……"


他们来找我算账;不过也有的朋友望着我笑而不答的脸说:"不过,你那样结束也不错……" 

 

当初,续编这些残书未了的故事,我干得挺来劲儿,因为在续编中,我不知不觉使用了自己的人生经验,调动出我生活中最生动、独特和珍贵的细节,发挥了我的艺术想象。


而享受自己的想象才是最醉心的,这是艺术创造者们所独有的一种感受。


后来,又是不知不觉,我脱开别人的故事轨道,自己奔跑起来。


世界上最可爱的是纸,偏偏纸多得无穷无尽,它们是文学挥洒的无边无际的天地。


我开始把一张张洁白无瑕的纸铺在桌上,写下心中藏不住的、惟我独有的故事。 

 

写书比读书幸福得多了。 

 

读书是欣赏别人,写书是挖掘自己;读书是接受别人的沐浴,写作是一种自我净化。


一个人的两只眼用来看别人,但还需要一只眼对向自己,时常审视深藏自身中的灵魂,在你挑剔世界的同时还要同样地挑剔自己。


写作能使你愈来愈公正、愈严格、愈开阔、愈善良。


你受益于文学首先是这样的自我更新和灵魂再造,否则你从哪里获得文学所必需的真诚? 


读书是享用别人的创造成果,写书是自己创造出来供给它人享用。


文学的本质是从无到有;文学毫不宽容地排斥仿造,人物、题材、形式、方法,哪怕别人甚至自己使用过的一个巧妙的比喻也不容在你笔下再次出现。


当它所有的细胞都是新生的,才能说你创造了一个新生命。




于是你为这世界提供一个有认识价值、并充满魅力的新人物,它不曾在人间真正活过一天,却有名有姓有血有肉,并在许许多多读者心底深刻并形象地存在着;


一些人从它身上发现身边的人,一些人从它个性中发现自己;


人们从中印证自己,反省过失,寻求教训,发现生存价值和生活真谛……


还有,世界上一切事物在你的创作中,都带着光泽、带着声音、带着生命的气息和你的情感而再现,


而这所有一切又都是在你两三尺小小书桌上诞生的,写书是多么令人迷醉的事情啊! 

 

在那无书的日子里,我是被迫却又心甘情愿地走到这条道路上去的,这便是写书。 

 

无书而写书。失而复得,生活总是叫你失掉的少,获得的多。 

 

嘿嘿,这就是我要说的了—

 

每当旅行在外,手边无书,我就找几块纸铺展在桌。


哪怕一连下上它半个月的雨,我照旧充满活力、眼光发亮、有声有色地呆在屋中。


我可不是拿写书当做一种消遣。我在做上帝做过的事:创造生命。 



有书君语:这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文章,不知你是否有所感悟?欢迎你在留言区抒发自己的感想,我们明天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月儿清清清几许

朗读声音让人出戏。喜欢彦坤那种有质感的声音

清风_qqw

优美的语句被你读的哭笑不得,哎,没法听了

伊人在此

读得太差了

杨桠楠_aq

这声音,这语调。。。果断不听了

猜你喜欢
冯骥才

冯骥才的作品,不定期更新。所讲之事,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

by:畅读故事

神鞭-冯骥才

冯骥才老师今年已经七十多快八十了,写神鞭时四十二岁,是1984年。那年我正好随父母从天津迁到北京,刚刚初中毕业。第一次听张家声老师播神鞭大概是在85或者86年,...

by:老狼打嗝

神鞭 作者 冯骥才

天津有名的地痞头子玻璃花拦街逞凶,被傻二看不过以辫子教训了一下。此后玻璃花先后请了神弹弓戴奎一和津门武林领袖索天响前去同傻二较艺,均栽在傻二的辫子功下,于是众人...

by:用声音邂逅美妙

《冯骥才散文精选》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作家、画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教授、中国小说学会名誉会长等职。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by:阿拉胡阿克

三寸金莲 冯骥才

有很多沧海遗珠般的文学作品散落在茫茫的文学之海中,它们优秀却很少为大众所知。这一专辑收录的都是名家的小说部分。主播愿意一一把它们呈现在听众面前。倾情演绎,用心之...

by:L梁好H

《三寸金莲》冯骥才

◆作者简介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

by:me邓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