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困境讨论”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2018-11-21 18:31:2727:59 42
所属专辑:思政论文
声音简介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道德教育部分的教学,重在提升大学生道德
判断能力,培育其道德行为的认知基础和动力机制。在教学中运用由道德困境故事呈现、困境
阐明、小组讨论、大组辩论、最佳观点提名和学生反馈等环节构成的“困境讨论”模式,有助于构
建积极的道德教育课堂生态,形成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互构的教学过程,切实将教学实效引
向学生道德判断、践行能力的提升,完善积极道德人格的生成机制。其中,把握道德困境故事的
品质、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角色定位,是运用该模式的关键。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道德教育; “困境讨论”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不仅体现
于大学生对教学内容在“知”的层面上全面深入地
接受,更应体现于其深刻践行。这种实践特性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
础”课)—— — 尤其是与道德相关的内容中更为突
出。它不仅要让学生把握道德内容和规范,形成正
确的道德意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判
断能力,培育其道德行为,使学生不断提高其自身
道德素质,养成良好品格。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
中,如何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未
得到有效的关注,大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往往停留
在理解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这一层面上,缺乏对
现实生活中道德事件的分析判断和选择、践行能
力。为此,笔者在“基础”课的道德教育部分,尝试
将林德的“康斯坦茨道德困境讨论法”(Konstanz
M ethod ofDilem m a Discussion,简称 KM DD)运用于
教学,形成了“困境讨论”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道
德两难故事为载体,以“故事—— — 问题—— — 情感
(动机 /意向 /观念)”统一体的形式呈现出教学内
容的新表现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师生互动
方式和课堂生态,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生
活化,深化了道德学习的“内化—— — 外化”过程。
一、 “困境讨论”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困境讨论”教学模式是基于 KM DD而形成。
KM DD 是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心理学教授格奥尔
格·林德(GeorgLind)博士设计的一种促进儿童和
成人道德判断能力的新方法。
2500 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美德
是不是一种能力以及美德能否被教育”的疑问。从
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赫尔巴特、
叔本华、杜威、皮亚杰、科尔伯格等前人对该问题
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现代道德心理学的研究证
明人类具有追求真善美的渴望以及对获得真善美
所需要的能力的渴望。不论国别、文化、宗教、社会
阶层、年龄、性别等因素,大部分人类都共享基本
的道德观念,如公平正义和相互尊重等。事实上,
社会已经成功地将这些基本的道德观念传递给了
下一代,绝大部分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认同和接


受了这些基本的道德原则和社会习俗。来自现代
生物学的证据同样确认了人类基本的道德取向和
价值观是与生俱来的,但道德能力似乎并非与生
俱来。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们对于一些道德事件
产生了不一致的态度,通常会被归咎于他们具有
不同的道德观念;而当人们出现了恶劣的道德行
为,通常会被归咎于个体不具备或者缺乏道德观
念的支撑。然而,人们忽略了道德观念的获得与道
德行为的产生之间是存在鸿沟的。相关研究发现,
好的意图只是利他行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
件,利他行为的出现除了拥有好的意图以外,还需
要个体具有较高的道德判断能力。也就是说,人与
人之间道德水平的差距,并不是出现在道德观念
这一层面上,而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渴望达
到自己要求的道德观念的能力”造成的,我们称之
为“道德判断能力”。科尔伯格将其定义为“个体
(基于内心的道德原则)对哪些是道德的进行决策
和判断的能力,以及能够根据这些判断付诸行为
的能力”
[1] 。可见,道德行为的出现不仅要有道德原
则,更需要具有一种道德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
一种通过理智解决与自己相对立的道德观念与情
感冲突的能力,一种通过与他人进行道德对话和
沟通从而做出较好判断的能力。
人们不仅需要拥有道德观念,更需要培养一
种能力来将这些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有研
究表明,绝大多数人的内心深处是相信道德观念
并希望以此为社会的生存法则,当人们面临与他
们的观念相冲突的事情时,人们更愿意学会通过
自由思考和讨论来解决与对手的冲突。正如科尔
伯格所言, “如果希望找到可以合理解决双方冲突
的道德基础,人们就必须有能力不仅理解那些支
持我们观点的论点,而且还要有能力来理解那些
与我们意见不一致的论点。这种能力正是道德判
断能力,而它也越来越被证明是道德的核心,是现
代社会中最为需要的道德要素”
[2] 。缺乏道德能力
的个体常常显示出极端的性格和缺乏同情心,而
学会了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解决冲突的个体更乐
意接受他人的帮助获得成长,并能将他们所学的
运用到生活中去。人人都需要合作、与他人和平共
处,因此,人人都需要取得基本的道德能力 [3]185 。这
样,人们就能通过协商和讨论的方法来解决一些
冲突,就能避免武力和暴力的使用,避免不道德行
为和犯罪的出现。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是
我们的父辈们从未听说过的,同样,我们的下一代
将要遇到的道德困境也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随
着道德难题的不断增长和性质的不断改变,个人
只有通过教育(自我教育)才能获得学习和发展道
德能力,这不是简单地听几节课、看几本书就能学
会的。大学期间是学生们获得道德判断能力的最
佳时期,需要教师通过正确的教学理念、方式来帮
助他们培养和提高运用正确的道德原则来处理现
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林德正是基于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
发展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经过多年的实
践,从多方面不断对“科尔伯格—— — 布莱特两难故
事讨论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于 1990 年设计了一
种培育、提高儿童和成人道德能力发展的新方法,
即康斯坦茨道德困境讨论法(KM DD)。实践证明,
KM DD 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非常有效 [4] 。
二、 “困境讨论”教学模式的理念与程序
“困境讨论”模式的教学目标和理念,是要营
造一个充满积极挑战而不是恐惧的学习环境,使
道德教育的目的与方法一致。大部分传统的教育
方法受限于传递价值观和教授道德理论,忽略了
对道德能力的培养。KM DD 认为,只有在个体具备
了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基础上,道德动机才会
导致道德水平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出现,目前道
德教育忽略的正是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现实生
活中人们正确道德行为的缺失,不是因为缺乏道
德情感(观念、意向、动机),而主要是缺乏通过对
道德原则的思考和对话来处理道德问题或冲突的
能力。道德判断能力正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之
间的“失去的链接”。如图 1 中间的部分正是连接
道德情感与行为的重要关键环节
[5] 。KM DD 就像
“疫苗”,它的作用就是利用其中弱化的病毒去刺
激它们对抗真正的病毒。具体而言,就是将学习者
放置一个“半真实”的道德两难问题的特殊情景
中,通过 KM DD 方法,最终达到激发他们处理现实
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能力。
2018 年 1 月
第 1 期 总第 283 期
课程建设
89
之所以运用故事而不是已在教学中被广泛运
用的案例,M .A.冈特等人以其“教学中的价值形
成模式”的观点提供了理论旁证: “故事可使读者去
考虑那些指引人们行为的价值,这些可能是和读者
现实生活情境相关的品格议题。”通过故事,可以
实施在“ARC—— — 参与(anticipation)、现实化(real-
ization)和巩固(consolidation)”的框架下“以一种引
导学生关注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 [6]211,219 KM DD
正是运用假设的道德两难故事展开教学过程的。
在每次进行教学前,教师都要认真准备,以保证整
个教学环节的完整准确性。按照林德为此编制的
KM DD 培训手册,一次完整的教学环节共需 90 分
钟,讨论困境故事 1 个,投票表决 2 次。整个教学
模式的环节显示如下。
(一)呈现道德困境故事
教师阐述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关于主人公 X 的
两难故事,不管他 /她怎么做,都会违背一些行为
准则。教师将故事的纸质版分发给参与者们,并要
求其完成两个问题:为什么 X 会犹豫?你认为 X 做
这个决定有多大的难度?这正是将学生放在一个
“半真实”的道德两难情景中,通过培育他们对道
德原则的思考与对话来正确处理遇到道德问题或
冲突的能力,即道德判断能力。这是一种新的“问
题—— — 模式谱”, “问题”不是指向问题的解决方案
的提出,而是指向学生的现实行为选择能力和行
为动机激发。
(二)道德困境的阐明
教师需要确定学生是否感受到了两难困境及
什么样的困境。学生听完故事后,教师收集不同认
识:当 X 犹豫时,他 /她脑海中出现了什么? 这真
的是一个困境吗?如果是,什么原因?等等。这个
步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听到故事后所触发的情感,
并学习如何将它们转变成文字与他人交流。这样一
来,他们也会理解当他们感受到困境时,其他人未
必觉得是个难题,或者可能会感到不同的困境。
(三)小组讨论
教师要求学生就“X 的决定是对还是错?”进行
投票表决,按照表决的结果将参与者分成 2 大组,
分别坐在教室的两边,每大组再分成 3-4 人的小
组,以便于交流讨论。该阶段持续约 10 分钟左右。
(四)大组辩论
辩论前,教师需申明两个规则:第一,可自由
发言,但不许进行人身攻击。第二, “乒乓原则”。即
在辩论中,当其中一组的某位学生发完言后,由他
/她选定一位举手的对方组员来发言,依此支持和
挑战相交替的规则展开讨论,给学生更多时间用
于自我建构和共同建构道德情感的重要过程。
(五)提名对立组的最佳观点
“困境讨论”模式要求关注反方学生的论点,
“选取对方观点中你认为最棒的观点”这一环节很
受学生们欢迎。它使参与者认识到:当我们遇到与
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和事,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否
定掉对方,而是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并试着去
接受和认可,要用和平而非武力的方式去解决现
实社会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最后,就“X 的决定
是对还是错?”进行第二轮投票表决。
(六)学生的反馈
在讨论结束后,向参与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你
认为这节课有意思吗?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如果
有机会你还会参加这样的活动吗?等等。由此获得
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反馈。
三、 “基础”课运用“困境讨论”模式教学
的实践探索及其成效
当前的大学生思想开放、知识面广、学习能力
强,但知识体系尚不完整, “三观”尚不稳固,情感
心理也尚未成熟,面临着学习生活等各种成长中
的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讲授的内容,客观上
存在着迫切需求。如何及时发现、正确引导大学生
思想道德深处的真实困惑和需求,让思想政治教
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做到因事而
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吸引力、亲和力、针对性和教学质量,使学生有获
得感,这些是促使我们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图 1 道德能力链接图
2018 年 1 月
第 1 期 总第 283 期
课程建设
90
改革与创新的当务之急。道德教育作为“基础”课
中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效果及实效性更是亟待提
高。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教学情境等方面运用 KM DD 并进行改
善,可以成为真正培育和提高我国学生道德判断
能力的一套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新
模式和方法,由此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
的道德素质和品德水平。
近年来,笔者在高校“基础”课教学中尝试运
用“困境讨论”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赢得
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对该教学模式的认识也进一
步加深。由于论文篇幅所限,本文难以随附具体的
道德两难故事素材,仅就其成效进行描述。
(一)构建了积极的道德教育课堂生态
课堂生态,是一个以教师、学生及教学环境等
要素构成的综合体,由自主性、主动性、专注度、关
注面和时间量等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的活力的基
本指标 [7]115 ,基于问题的“人—— — 人”互动,正是激发
或增进活力并保证活力的意义的重要方式。“困境
讨论”模式下的课堂生态,不仅能够保持内部平
衡,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必需的课堂活力,还会
由于问题探讨过程的展开而使课堂教学激发起学
生的创造性,从而使其学习行为成为基于内生动
力的积极的道德接受过程。在“基础”课的道德教
育内容中,紧密结合社会上的道德事件,选取与社
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等相关的典型道德案例,通过“困境讨论”模式,
将学生放置在一个“半真实”的道德两难问题的特
殊情景中进行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
情境中参与、体验、感悟,获得感动、受到启迪。
(二)形成了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相统一的
道德课程教学过程
道德课程的实施过程通常由“知识的呈示”
“话语表达” “课堂提问”和“纪律维持”
[8]149-227
等构
成, “困境讨论”模式实现了对这一过程的超越。教
师的作用由从前的“唱独角戏”转变为组织、引导
教学,其亲和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能够由此更全
面、客观地了解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状态;轻松、民
主的课堂氛围增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
“乒乓原则”一方面保障了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让学生们能清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避免出现吵
杂无序的场面;另一方面也实现每个学生发言机
会的公平均等。学生学会了积极思考、参与讨论、
敢于表达、善于倾听等,增进了理性对待道德冲
突、辨别道德是非的能力。
(三)切实将道德课程的教学实效引向了学生
道德判断、践行能力的提升
道德教育课程必须将道德知识与现实生活紧
密结合,学以致用,实现从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到
道德认同再到道德行为的转化。“困境讨论”模式
中的讨论不同于一般的讨论, “道德认识的完成一
般要经过道德体认、道德认同及道德觉悟这三个
阶段”
[9]154 ,通常与讲授相配合的讨论虽对道德知识
的接受具有直接意义,但并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完
整的道德认识过程。“困境讨论”通过对道德两难
故事中的困境充分讨论或辩论,使一般的讨论未
能实现的道德“认同” “觉悟”过程得以完成,实现
了真正的道德认识。另外,关于道德困境的讨论会
使道德认知过程由抑制状态转入兴奋状态,学生
的道德情感因此被唤起并进入“工作”状态,从而
使道德判断、选择能力具备了明确的积极行为指
向,转化为道德行为能力。
(四)完善了积极道德人格的生成机制
道德教育以建构优良道德人格为己任,人际尊
重不仅是积极道德人格生成的条件,也是积极道德
人格的示范效应之源。“困境讨论”模式从学生的角
度去引导,深入到其心理世界,让学生感受到被尊
重、被关怀,从而主动接受教学的内容,实现理性与
情感的双重认同。由此,这一模式的运用过程可以实
现知识、能力、人格在积极课堂生态中的有效生成。
为了验证教学实效,笔者还在运用“困境讨
论”模式实施教学之后进行了 3 次教学效果实测。
具体情况为:2012 年以广州某高校经贸专业的 89
名学生为被试,2015 年、2017 年分别以南京某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 39 名、33 名学生为被试。
被试在参与“困境讨论”教学实践前后分别完成了
中文版 M CT 问卷(林德于 1976 年开发和研制的
一种适合于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测量工具,即
M oralCom petence Test,简称“M CT”),统计结果显
示:第一次 M CT 前测平均 C 分数为 19.38,后测平
均 C 分数为 20.70,提高了 1.32;第二次 M CT 前
测、后测平均 C 分数分别为 15.48、20.15,提高了
2018 年 1 月
第 1 期 总第 283 期
课程建设
91
4.67;第三次 M CT 前测、后测平均 C 分数为 22.22、
30.65,提高了 8.43。3 次实测初步证明, “困境讨
论”模式具有明显的教学实效。有些学生指出,以
前很少甚至没有机会与教师近距离接触或交流,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两难选择时,会感到害怕
选择或是回避选择。参加了该模式教学实践后学
生与教师的关系变得密切,在随后的课堂上变得
更加积极和踊跃发言,能主动与教师讨论问题。这
正是其道德判断能力提升的直接反映。另外, “乒
乓原则” “选取对方观点中最棒的观点”等环节使
学生的公平意识、规则意识、交流对话、认同异己
观点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育和提升。
四、 “基础”课教学中“困境讨论”模式的
运用要则
(一)道德两难故事的品质
假设的道德困境必须根源于现实、值得关注
并能引人沉思的道德生活。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有思想的人的良心不同于没有思想的人的良
心”
[10]152 ,道德良心的培养必须基于现实、值得关注
并能引人沉思的道德生活,这是在人们的道德情
感与其道德行为之间建立或恢复有效“链接”的关
键。“困境讨论”模式下的“讨论”,必须有助于激发
学生关注社会、走近生活的积极性,培育学生在现
实生活中正确对待和处理类似事件的道德判断能
力,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思考和接受,从而产生价
值共识和价值认同。
(二)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角色
“困境讨论”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给
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活跃的氛围,学生愿意和敢于
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们才能了解到学生的真实
想法及道德判断能力状况。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将
充当裁判员的角色,提醒违规的组员。这样,能真
正使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困境讨论”教学模式的适宜性阈限
“困境讨论”模式的运用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
学过程。“不存在适用于一切环境的最优教学模
式,但针对实际需要,达成目标、内容、方式以及评
价最佳组合的教学模式最优化却是教学模式论的
宗旨。”
[11]483 这一模式在教学运用时还需要与其他
教学模式、方法相配合。另外,从课程特性角度说,
它对“基础”课的法律部分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系
列的其他课程是否具有适用性,尚待进一步教学
尝试加以验证,不能作无限推广。
参考文献:
[1] Kohlberg, L.(1964). Development of moral char-
acter and moral ideology. Review of child de-
velopment research, Vol. I.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p. 425.
[2] Kohlberg,L. A cognitive development approach to
moral education. Humanist ,1972,(11-12).
[3] Lind, G. (2008).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moral judgment competence revisited – A du-
al-aspect model.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mor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Cresskill. NJ:Hampton Press. p.
[4] Lind,G. (2015). Not Dead,But Alive –20 Years of
Effective and Responsible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Konstanzer Methode der Dilemma-Diskussion
(KMDD),Invited keynote-address to the 9th In-
ternational Symposium“Moral Competence and E-
ducation – Early Childhood and Beyond”, PH
Weingarten,Germany,July 31 – Aug. 1,2015.
[5] Lind,G. (2016). How to teach morality. Promot-
ing deliberation and discussion, Reducing vio-
lence and deceit. Berlin: Logos.
[6] [美]玛丽·艾丽斯·冈特,托马斯·H. 埃斯蒂斯,简·
斯瓦布. 教学模式(第四版)[M]. 尹艳秋,等,译.南
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7] 孙芙蓉.课堂生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8] 周晓静.课程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9] 吴瑾菁.道德认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11.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6 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61.
[11] 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
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吴宁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道德经》中的教育经

1.节选《道德经》的部分章节进行深入剖析,增加听众国学素养,坚定文化自信;2.研修《道德经》,从“道”的高度思考教育与管理;3.研修《道德经》,从“道”的高度实...

by:杨万鲤31313

《新编道德经》山林子自然道德慧智教育诗

老子《道德经》影响后世2000多年,但也被被世人误读2000多年,其中的“无为”等内容,历来争议颇大,有人认为老子思想理论过于消极,其实这里存在...

by:山林子自然道德智慧诗

【道德经】教育智慧

少则得,多则惑!知识泛滥的时代,忙碌的大脑充斥着各种知识,大都是‘知障’;书是读不完的,唯有【道德经】经典值得诵读践行,从知道到做到。【道德经】中的智慧,可以...

by:慧慧爱与边界

CFA顶级教育频道-L1-道德

最新精品课程已更新,请添加主播小虎微信:taxuevip,免费获取!,或者QQ:1954857882...

by:听友27594785

《道德经》在教育中的运用

运用《道德经》的智慧在家庭教育上,将会让我们在教育杏坛里开垦出另一片天地。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它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by:杨万鲤31313

《自然道德三字经》鹤清读 山林子自然道德慧智教育诗

山林子先生是中华自然道德智慧文化教育学说的创始人和践行者。四十多年来,他始终遵循优秀传统的继承贵在适时创新的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和...

by:山林子自然道德智慧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