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新时代加强道德建设的内生逻辑

2018-12-05 21:47:2035:59 148
所属专辑:思政论文
声音简介

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支撑和强大动力。新时代加强道德建设有着强烈的时代诉求,也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真”的学说,也包含深涉“善”的道德观理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科学维度、价值维度以及实践维度是新时代加强道德建设的内生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科学维度:新时代加强道德建设的逻辑基础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科学维度源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使抽象的道德批判回溯到对现实的资本主义内部生产方式的历史研究,为人们描绘出理解道德本质的知识图景,实现了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的转变。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进行批判,“彰显出其道德批判精神的道义性和科学性,避免了重蹈空想社会主义只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单纯的外在伦理批判的覆辙”[1]。

“历史评价优先”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追溯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将道德的研究视野“由神转向人、从人的自然性转向人的社会性,并通过探究社会性进而深入到人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过程”[2],将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功能的阐释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实现了道德从抽象到科学的深刻嬗变。首先,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特定的经济关系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人们自觉地或是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3] 所有道德主张都是在特定的客观历史条件中产生的,所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决定了道德的思想内涵、逻辑体系和理想目标。其次,道德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它源于现实的人的动机和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 道德的基础就是正确理解的利益,道德命令是人所追求的目标,与人的利益密切相关。道德生成的基本机制就在于其受到利益关系和矛盾的调节。最后,道德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的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道德的本质性问题必须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来理解,道德理论必须根据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来运用。道德观念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决定了新的道德实践虽然会弱化原有的道德观念,但是总有一些合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道德会被继承和发扬下来,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这不但使道德成为一种历史范畴,也成全了它的相对独立性。(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与此同时,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5]。因此,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统治阶级权力话语的体现,显现着阶级的印记。

历史唯物主义既是探寻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重要依据又是其科学维度所在。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要求我们必须将具体的社会背景、现实的利益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更相联系来审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在道德领域,所谓整体的普遍联系,就是道德在生产方式以及上层建筑历史变革总进程中的状况,就是道德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基础以及同上层建筑其他方面相互作用的总联系”[6]。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科学维度是新时代加强道德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逻辑基础。

其一,为正确判断新时代道德建设的现实样态提供方法论指导。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时代之后,迎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起来的新的历史方位。但是新时代的到来依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7],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趋势的,有着显著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在此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体现着社会主义新型生产方式与上层建筑的崭新道德是符合新时代历史发展潮流的科学的道德体系,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道德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这说明新时代我国道德建设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其自发性、盲目性与趋利性又会不可避免地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道德建设。由此可见,我国道德建设呈现总体“爬坡”与部分“滑坡”并存的复杂图景。当前,我国在道德建设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缺失、道德缺失、诚信缺失等问题,所以加强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依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其二,为新时代道德建设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提供理论依据。意识形态作为“物质行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8] 的总称。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里,意识形态是具有政治性的,是要为国家统治服务的。从本质上来说,道德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才能“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9]。意识形态工作的变化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从国际环境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依然是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支配着物质资料生产就必然支配着精神资料的生产,各种文化思潮和道德观念相互交流碰撞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从国内环境来看,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发展进入瓶颈期,人们的利益获取方式和分配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群众基础受到了影响;从传播途径来看,网络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意识形态的工作机制和控制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给作为意识形态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新时代加强道德建设就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其三,为正确对待中华传统美德和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提供价值观导引。道德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规范体系和评价系统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具有显著的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发展性。加强道德建设,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必定是不能绕开的话题,中华传统美德是新时代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底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0]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对“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处理好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1]。同时,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道德建设还应该具有比较视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基于人类共同的道德框架与其他民族和国家在道德价值、标准、态度达成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实现最低限度的基本对话,对于道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亦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要在新时代的现实境遇中以包容和创新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国家的一切优秀道德成果,以此来推动我国道德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价值维度:新时代加强道德建设的逻辑旨归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理论世界中,道德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富有内在逻辑和知识图景的科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评价的基础上始终秉承着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将科学道德批判立足于“历史评价优先”和经济批判基础上,在凸显科学维度的同时也彰显自觉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价值维度在于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道德关怀,它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灵魂和主旨。马克思主义把它的实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解放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的自我决定。其主旨是在全面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在外部世界中完全实现人类的理性,实现对人类事务的合理安排。马克思认为人作为具有多种需要的生命机体是有欲望和需求的,但是人的这种欲望和需求在本质和实现方式上与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有意识、有目的、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是人作为一个种的类特性,它使人成为其自身意志和愿望的最终决定者,是在消除了物役基础上的自我决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第二阶段是要解放人与人的关系,建立人类共同体。这就意味着对人役的消解,要在消除一切对立、压迫和剥削的社会中来实现对人的终极道德关怀。马克思认为人的自我实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能否与他人在现实社会生产活动中达成协调一致的合作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模式的优劣在于它是否有利于人自由自觉地完成对世界和自身的改造。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生产方式和利益体系是导致人与人之间异化并产生不合理的伦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无产阶级要真正解放自己、实现自我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彻底废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剥削关系,建立公平、正义以及人道的人类共同体,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制度基础。第三阶段是要解放人的道德,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道德的解放亦是人的精神的解放,是前述两种解放的目的和归宿,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它追求的是人在自由自觉状态中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最根本的道德诉求,体现的是终极的人类道德关怀。当然,人类崇高的自我实现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需要在科学剖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模式前提下来完成,也就是说对人类的终极道德关怀要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们能够自由且独立地进行创造的纯人类道德生活关系的新世界,才是真正面向人类自身终极道德关怀的道德王国。这样的道德理想内生于无产阶级运动的整个过程,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实践活动才能推翻统治阶级并抛掉自身一切陈旧和肮脏的东西,从而建立使每个人都能实现全面发展的真正的自由王国。

科学的道德批判从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出发来追求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理论制高点和核心价值主旨,它的实现呈现出的是一个实在、永远的“自然历史过程”,新时代我国的道德建设问题依然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从“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统一性的论域中来分析新时代的道德建设,其逻辑旨归就是要通过改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起良好的社会伦理秩序,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为新时代道德建设坚持德法并治奠定方法论基础。“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安天下,德润人心”[12]。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虽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但是却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叙事过程。当前我国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既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又有其注定被否定的必然性。我们既要看到道德治理的光明前景,又要不至于急于求成,针对道德领域出现的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等问题,一方面应该采取法律的手段进行治理,“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13];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作为基石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作用,要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其次,为新时代道德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奠定认识论基础。道德建设是一项具有高度一致的原则规范体系和深度分化的经验生活情境的实践活动。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价值维度出发审视我国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道德规范的确立和实施来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为实现全体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道德建设不但需要遵循现代社会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也需要既能坚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又能体现社会发展潮流的科学价值观的引领。“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价值表达和价值追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保持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价值的战略支撑。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15],夯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最后,为新时代道德建设充分发挥道德的主体性奠定辩证法基础。道德的主体性根源于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由自觉的主体性在道德领域的外化和体现,它是指人作为道德活动的承担者在遵守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的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道德主体性的发挥实质上就是道德主体在道德活动过程中不断地用理性控制感性的一种自我控制和约束的道德自律行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16],这种自律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真实的主体解放和自由为前提。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这一逻辑旨归的实现是一个从自我决定到自我实现的漫长叙事过程,道德主体性的完全发挥也不能一蹴而就。因此,一方面,要在道德建设实践的发展与变更中根据新时代道德生活领域的新发展与新特征,制定相应的道德规范并以此来调节和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拓宽道德建设的主体,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他们接受、认同新时代道德建设的规范体系并进一步转化成自身的主观价值和内心信念,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实践维度:新时代加强道德建设的逻辑进路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基于实践的伦理观,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和前提的,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与目的”[17],其基本要义是在“解释世界”的基础上以作为本体的人类的现实性的生存和发展为基点,为人类“改造世界”提供思维方法和实现路径。

“实践不仅是一切伦理关系形成的现实基础,也是道德评价不可或缺的必要途径,而实践这一基础性环节,正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实质。”[18]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实践维度意在说明道德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不仅具有解释世界功能也具有改造世界功能。这种对世界的改造是以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前提,以社会和人的需要为基础来展开的,其运行的基本逻辑是:以科学维度为依据、以价值维度为旨归对道德世界进行解释,并依据社会特定的道德准则对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将人们的行为进行善与恶的区分;在道德评价与善恶区分的基础上对那些无意义无价值的恶行进行抑制,并通过制定新的行为规范来制约和规范人的行为,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对恶行进行克服和纠偏;对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善行进行褒奖和弘扬,通过教育等手段使人们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自己内心的行为标准和价值目标,并最终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以此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实现社会的道德理想,最终实现对道德世界的改造。总之,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实践维度就是强调将道德诉求植根于实践生活的土壤中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寻求实现理想社会的可操作性途径,在创造新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人自身的自由解放,它实现了道德建设所要完成的“抑恶”和“扬善”两大任务在实践逻辑上的圆满自洽。这种实践逻辑不仅适应于马克思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对新时代我国的道德建设亦具有重大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意义,可以使我们在遵循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批判与重构逻辑的基础上,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的基本立场,探寻新时代加强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加强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对道德领域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教育和治理,这既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科学维度的内在诉求,又是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现实语境“倒逼”的必然结果。解决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显现的道德问题,首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9],为新时代道德建设奠定经济基础。秉承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批判范式,深究我国道德领域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不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造成的,也不是物质利益需求本身造成的,而是经济驱动的社会转型特殊时期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发展中的问题归根到底要用发展来解决,“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的必然要求,对于治理道德领域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应该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对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其内在的利益驱动机制进行深入的经济分析,利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手段来调控和调节不同主体的利益获取方式和分配形式,在肯定正当利益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引导人们科学审视并有效矫正在追求利益过程中的偏轨行为,根除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劣根性,通过经济新秩序的重建来实现道德新秩序的重建。其次,要构建道德伦理制度,树立道德权威,发挥道德规范的他律作用。道德作为一种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来维系的社会行为规范,虽然不具有强制性却内在隐含着调节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外在约束力,这种外在约束力就是道德规范的他律性。新时代加强道德建设必须走道德伦理制度化的道路,必须充分发挥道德的他律作用。要把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加以提炼,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并且在道德生活领域贯彻和执行,通过提高违德成本对道德失范现象进行惩戒。同时也要综合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和社会成员自下而上的主体参与来树立道德权威,使道德伦理制度成为引导和规范社会成员之间道德交往和道德实践的主导力量,通过外在的约束使道德规范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遵循。最后,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惩戒力度,实现德法共治。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当前很多道德问题不仅仅属于道德问题,更属于社会问题,很多行为既属于违德行为又属于违法行为。道德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进行道德治理的手段之一,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仅仅依靠道德的他律作用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道德领域出现的某些突出问题。只有将道德与法律紧密联系,实现德法共治才能使道德治理取得真正切实的成效。法律法规具有道德规范不能比拟的强制性,它可以利用自身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为道德治理提供坚实的后盾和可靠的保障。所以,要对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失范和道德缺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治理,既要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也要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使二者相辅相成,实现德治法治相得益彰。

加强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和逻辑旨向在于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进而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全体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不是自然的生成之物,而是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逻辑指引之下建构而成。首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发展的道德理论体系和道德话语体系,为道德价值认同奠定基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民的道德观念和评价标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根本原因在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形成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原来在很多领域得到人们认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话语变得模糊和滞后,不能从根本上适应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发展的要求,导致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出现偏差,很难再把它们内化为内心深处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来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理论体系进行治理,为以价值认同为基础和前提的道德自律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我们用中国话语来言说中国的道德故事和道德规则,构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发展趋势的道德理论体系和道德话语体系:要不忘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资源、道德传统和道德思维,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正视现实,与时俱进地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肥沃土壤,构建体现时代特色的道德理念、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要面向未来,在辩证批判的思维下用开放包容的姿态将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积累的道德经验用中国特色的道德思维和话语体系加以转化和表达,为破解当前我国的道德建设难题提供借鉴。其次,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养道德主体的道德良知和道德信仰,使其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自觉。道德主体包括普通公民也包括公职人员。道德良知是道德主体以道德准则为标准进行自身反省之后形成的一种道德情感,也是对外在的善恶行为所产生的一种道德反应和道德自主,它是道德主体将道德准则内化的结果。道德信仰是道德主体对道德及其所内含的真理与价值的坚定不移的信赖和追求,是人们的道德理想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道德良知和道德信仰必须经过道德教育和培训来养成,这就需要在转换道德教育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以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活动,通过道德良知和道德信仰的培养形成人们的道德自主,使道德主体在自觉认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心生尊重和敬畏,并积极主动地将这些外在的规范和原则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坚守道德信念、遵守道德规范。最后,要营造道德主体参与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倡导人人参与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道德实践本在自觉、重在行动、贵在坚持,需要人们在认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道德实践来实现。要把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通过道德榜样的树立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通过重大纪念意义的节庆活动营造人人参与道德建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倡导道德建设人人可为、人人能为、人人想为。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从道德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搭建道德建设公众参与平台,实现道德建设处处可为、时时可为、事事可为。(责任编辑:罗玉芝 李卓)

参考文献:

[1]余京华.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精神[J].江淮论坛,2009(3):62-66.

[2]宋希仁.道德观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

[6]秋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J].求是,2012(1):18-21.

[7][9][19][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41;29;30.

[8]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9-10.

[10][11][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164;168.

[12][13]习近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6-12-11.

[15]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7.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

[17]穆艳杰.论马克思实践观对道德实践观与生产实践观的超越[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19-24.

[18]周启杰.论马克思道德哲学建构的多重维度[J].道德与明,2018(1):77-85.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问道马克思: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

本书针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选取了大众普遍关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十个问题,针对这些困惑和疑问,董振华教授结合自己在中央党校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

by:听友470263706

问道马克思 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

本书是著名学者董振华教授多年来在中央党校研究、教授马克思主义的结晶,是一部关于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家小书。全书针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

by:爱阅读主播

马克思传

此书由前德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编纂的一部科普读物,作者海因里希.格姆科夫。该书言简意赅,从中了解马克思在不同阶段的思想、理论、著作的形成,感受马克思对待学习和...

by:水凝印象

马克思传

梅林以马克思生平的光辉革命实践,以及他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经过,叙述了马克思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创立和活动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以及第一国际建立的历史,他用无可辩驳...

by:石渠阁

马克思传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Heinrich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

by:尚道士

马克思传

本书是“千年思想家”马克思的个人传记。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马克思的光辉一生。全书从马克思诞生一直写到他去世,从他幼年时的成长,青少年时的求学、恋爱,到他...

by:爱阅读主播

马克思传|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影响深远

本书是“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的个人传记。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马克思的光辉一生。全书从马克思诞生一直写到他去世,从他幼年时的成长,青少年时的求学、恋爱,...

by:天地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