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354期:一部影片揭露中国式育儿:别让压抑毁了孩子

2018-12-20 10:00:0114:56 4658
所属专辑:有书·每日美文
声音简介




周末去电影院看完了《狗十三》,突然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会从头哭到尾。


这部延播了5年,豆瓣评分高达8.4的青春片,呈现了一部中国孩子的成长史。


更准确地说,是『驯化史』。


13岁的李玩是被驯化的对象。


从敏感、倔强、有兴趣、开放、心软,到后来的懂事、麻木、忧郁,不过短短几个环节。


爸爸擅自改了李玩的兴趣小组志愿,为了道歉,选择送狗;


李玩和狗有了感情后,爷爷弄丢了狗;


大人们没有帮李玩找狗,用新狗骗她是旧狗;


好不容易李玩喜欢了新狗,因为弟弟不喜欢,爸爸把狗卖去了狗肉店。


这个过程中,李玩的所有反抗都没用。


她难以消化丢狗的悲伤,在爷爷奶奶家常发脾气……


于是爸爸决定,教训她一顿。


那晚李玩喝酒消愁回家,一进门,爸爸气势汹汹地拽住她脖子,抡起手掌往她脸上、身上扇过去,让她低头、大声地、一遍遍地和爷爷奶奶说对不起。


李玩被吓得发抖,喊完“对不起”之后逃到洗手间,看着身上的伤口,一个人哭了好久。


第二天起床后,她不再为狗哭闹,之后的日子,也变乖了。


爸爸的暴力很“有效”。


影片最残忍的一个镜头,是在一次饭局中,爸爸的客户给李玩夹狗肉,全家人盯着她,但没有人出来帮她说一句话,怕得罪客户。


李玩停顿了几秒,把狗肉塞进嘴里,一口口咀嚼,面无表情地吞了下去。




她终于“长大”了。


而这一切的推动者,是她的爸爸。


在电影中无数个情节里,他本有其他的选择:


他觉得成人社会就是一步步压抑真实的自我,现在他又让女儿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成长。


这就是中国孩子成长史上最吊诡的地方:


一个被驯化的大人,教一个鲜活的孩子学着隐忍和懂事。






像很多原生家庭的悲剧一样。


电影中的爸爸,爱着李玩,也伤害了李玩。


因为,一个被驯化的父母的爱,是畸形的。


他爱她,懂她的兴趣,


但他更重视其中的利弊。


他知道李玩喜欢物理,想带她去天文馆看宇宙展览,但一了解到英语是她的分数短板,就不由分说地改了她兴趣小组的志愿;


他带李玩看展览的那天,本是兴致勃勃,但接到一个电话后,他还是拉着李玩去赴一个教授的饭局,最后错过了展览的时间。


在爸爸看来,分数和关系,都比兴趣重要得多。


他爱她,知道她的感受,


但他更敬畏权威。


在打完李玩之后,他抱着李玩和她不断地道歉,甚至说得哽咽。


但在两小时前,为了平复爷爷的情绪,让李玩能服从爷爷和奶奶,他还是选择了动手。


因为,爷爷是一整个家的核心权威,不可违抗。


在面对教授的时候也是一样。他禁止李玩喝酒,却让她在饭局上破例敬酒,只为博教授开心。


他爱她,体察她的心情,


但他选择讨好别人。


他知道李玩爱狗,没有把第二只狗狗卖给狗肉店,而是悄悄把它送到了收容所。


他理应站出来保护她,但在客户面前,他选择了忍耐。


那个眼神,演出了一个中年男人的无奈,和一个父亲形象的崩塌。


他爱她。


但在以上这些重要的关头,他没办法。


他必须要全面服从权威的父亲,讨好客户和教授,追逐利益。这是他适应社会的方式,也是他对人生的认知。


他通过伤害李玩的方式,把这种认知,也传递给了李玩。




我们大部分人,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在聊这个话题时,同事姚姚很有同感。


985高校毕业的她,一毕业就“顺风顺水”地进入了银行系统,工作一年月薪过万。但当时的她并不开心。


除了工作内容不喜欢,更重要的是,领导一直在给她们施压,催着她们多做业务,同事之间尔虞我诈,她常常因为内向,被人挖苦。


她很郁闷,打电话给家里人,妈妈告诉她:


忍一下。


成人世界哪有什么容易的事情。


多听领导的话,你还年轻,什么都不懂,要学习。


银行的工作多好,又体面又有钱,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这种腔调很熟悉。


她最后偷偷换了低薪却喜欢的工作,也在一年后薪酬提升,超越了以前在银行的收入。


但压抑的人生底色,依旧改不过来。




她至今都不敢告诉父母,她把银行如此“体面”的工作换掉,因为那是父母的谈资;


她找新的对象时,总会下意识试探着对方的家境,但却无法全身心投入一段感情;


她在公司中习惯性地讨好上级,不敢和上司讨论那些不合理的工作分工.......


最后,她觉得生命没什么意思,在咨询室一遍遍地哭。


一次哭着哭着,她突然想起自己父母的日常表情:


他们总是皱着眉头。


对着领导哈腰,对着老师点头送礼;


紧张地供着房贷,熬着没意思的工作等着退休;


没有别的爱好,也无法理解她对文字的热情......


他们也觉得人生辛苦,要不断迎合,也教她这样去做。


到最后,她真的体会到,人生辛苦,意义缺失。




艾小羊曾说过:


“我一直觉得父母开心过好自己的生活,对孩子也是一种好的教育。


至少你让他发现,人活着是件有意思的事,他才愿意好好努力,好好活着。”


我非常认同。


真正的成长,是一种自我的释放。


只有能释放自我的父母,才能让孩子相信:人生可以过得越来越有开放,越来越有成就感。


前阵子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因癌症离世,他一生过得非常丰富。


某天得到一本杂志的启发,他想出了新的商业契机,于是说服比尔·盖茨一起建立了公司,命名了“微软”,才有了这家世界级的大公司。


看了他的自传之后,发现他的原生家庭功不可没。


他父母是很珍爱自我的人。


母亲爱书如命,家里地下室堆了很多藏书,古典文学、世界各地的历史、现代小说.......


热爱收拾家里的她,连一本国家地理杂志都舍不得丢掉。


她常和朋友聚会,对生活有激情,到了八十多岁,眼神中仍闪烁着活力。


父亲热爱爵士乐,园艺。为了家庭生活的稳定,他年轻时放弃了当橄榄球教练,做了个大学图书馆管理员。


但他没有因为得到铁饭碗而开心,相反,他感到深深的遗憾,认为当教练更加快乐。


因此,他重复地告诉保罗:长大后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才是更好的选择。


他们对待自我的态度,也贯彻到了日常的教育中。


他们认为孩子的自我,也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


他曾经喜欢化学,在家里做实验,不小心气体泄漏,差点伤害到地下室的狗狗,父母只是叮嘱了几句,没有再进行阻止;


他喜欢研究电路,爸爸给他买了机器,让他自己去探索,这也成了他走向计算机的启蒙;


有一次,一个同学烧了保罗的数学书。校长坚信是保罗自己烧的,所以叫来了他的母亲,想让母亲也来一起教育孩子。


结果母亲一到,表情严肃,力挺保罗:


“我们家每个人都爱看书,一个爱看书的人不可能去烧书”。


人生对父母来讲,是一场享受和释放的旅程,所以他们可以理解孩子的天性,允许孩子去释放自己,过想要的人生。


甚至捍卫他们的自我,不被权威所侵蚀。




如果他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父母破坏掉他的乐趣,告诉他不能不务正业,让他懂点事,努力读书,也许他可以进入常青藤,成为一个华尔街的精英。


但也许就没有微软,一系列的考古成果、航天成果、电影,更没有他随性而为,充满乐趣的一生。




王朔在提到女儿的教育时,说过,


优质教育的终极核心,也许并不是教你如何成功,攀升到顶峰。


而是如何忠于自己的兴趣,在这个领域成为实现个人理想并同时对他人有价值的人。


核心,就是忠于自己。


而畸形的成长是,父母不仅自我压抑,还教会孩子压抑自己。


电影的点映结束后,有个中学生站起来问:


“为什么李玩要吃狗肉,不想吃就不要吃。要是我,一点不吃!你们可以解释一下吗?”


编剧焦静华告诉他:


“我希望你永远不理解,这才是对的成长。”


最后,希望我们这一代大人,可以试着在生活中释放自我;


也希望我们能允许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忠于自己。


这才是对的成长。



有书君语:这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文章,不知你是否有所感悟?欢迎你在留言区抒发自己的感想,我们明天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牛人猪猪侠

喜欢老师的声音,很好听,点赞👍

有书 回复 @牛人猪猪侠

喜欢有书君的内容,喜欢主播的声音,记得为有书君点个赞哦~

云_小_朵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人生。多么难得!

猜你喜欢
暑期读书2018

今年的夏天好热,没有比静下心来读书更美好的事情了。让我们和那些书中的美好一起融合,一起分享他(她)们的快乐和哀伤。思考来源于读书,来源于生活本色,来源于人生的脚...

by:丽达Lucy

往期

如果你今天睡前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那你就不能入睡

by:长颈鹿的路

期待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从今,进取!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这样,人生!

by:米娅0513

后期

法医,或者,刑侦支队,赶赴现场,现场有无关人员。被害人女性,前一天夜晚未归,家人寻找,不料~被害。警方办案现场

by:CV文浩_Lz

后期

后期小白的华丽变身大家好,我是晚风觅星河是个后期小白,正在慢慢成长

by:晚风觅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