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回忆鲁迅先生》04

2023-12-10 20:08:3122:18 2594
声音简介

死亡也是生活

作者:萃萃


人是会死的。


这是句永远正确的废话,但每每听到他人的死讯,我们的内心还是会起波澜,感叹世事无常,生命短暂。


鲁迅55岁生命停止在上海。萧红31岁病逝于香港。


前央视主持人李咏50岁,去美国抗癌17个月,可见求生意志很强烈。


鲁迅的命也是硬的。当时上海对肺病很有判断的是一位美国医生,可以说是全上海最好的。他曾给鲁迅诊病,惊讶于其肺部状况之差,中国人生命力之顽强!据医生说,换做欧美人,5年前就终结了,鲁迅先生发病算是很晚了。


在1936年的八九月间,鲁迅写下两篇关于活和死的交代,他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已有判断。


55、31、50、18、103……目前,人类生命的极限也只有百年左右,我们从1往100上数,生命停留在哪个数字上的人类都有。


201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有20个国家的人均寿命超过了80岁,中国的人均寿命是74.83岁,在全球排名80位。


平均75岁。各位可据此算算自己的时间配额。


死,是时刻发生着的。大体规律是先生下来的先死,后生下来的后死,偶有突破规律的,自然令四周震动。被大众熟识的,引起的喧嚣声高大些。更多人来去寂静,平平淡淡地历过人间的短长、辛劳,闭眼睡去,不再醒来。


当我们感叹他人的早夭,大约是在庆幸自己还存续,并且下决心把这个存续持续得久一点。


对死亡终局的预知和思考,决定了人类如何安排活着的日子。当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行了,赶紧把德文字典、日文字典都摆上书桌,加紧翻译、校对:尚有许多事情未完成,得加紧进行。


而鲁迅先生的家庭成员们在这期间是如何的?还好我们有那“安”在鲁迅家里的极近的眼睛,萧红宝贵地细数海婴、许广平、保姆在大先生病重期间的日常状态……我读这最后一部分时,心里最强烈的想法是,这一家人啊,是稳的。


鲁迅发病时很隐忍,无欲无求地躺在藤椅上,除了喘息,并不发出哀愁,病中也刚强地维持了一以贯之的知识分子逻辑:稍微好些,依旧写文章,关心社会平等。


许广平一力调配鲁迅的营养餐,给海婴缝制衣物,料理家事,接待来访者,转述周先生病情。偶因担心垂泪,也极力隐忍,避免让病中的鲁迅增添负担。


她还替鲁迅校勘文样,保持周先生工作的正常进度——许广平是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是当时具有较完整教育程度的女性。当家中最重要的经济支柱病重时,她表现得很有承担力,并未惊惶不知应对。


鲁迅过世后,许广平将其1934~1936年写作的杂文编成《夜记》出版,又自费出版了《鲁迅书简》的影印本及《且介亭杂文末编》等书。后来编辑、出版《鲁迅全集》,可以说全面接手了鲁迅的出版事业。


海婴继续和小伙伴快活地玩乐,还并未意识到爸爸即将不在。鲁迅虽然虚弱得连话也讲不出,当海婴来和他道晚安时,拼力回应,一如往常。


这一家人,相当稳。


对待死亡这种人类必得面对的人生大命题,鲁迅一家没有哭天抢地、怨天尤人,至少在萧红的表述下,还是理性的、体面的、平静的。


毕竟,在浩浩宇宙中,我们只是被随机选中,来看看的。


鲁迅看到祥林嫂和那条骗人的门槛,萧红看到呼兰街上的大泥坑,李咏看到你想要欢笑……


世界处处可看,生命处处可写,只在于如何写……


萧红作品分享,到今天这期小广播就算暂时告一段落。我也需要稍作休息,为接下来的小广播做些准备。


从《鲁迅文集》中选取了一节,放在下面。这位一向刚强的老同志要离开了,临走前,他慢慢地、细致地看着自己熟悉的书房、书堆,然后意味深长地写道:


“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



“这也是生活”(节选)

作者:鲁迅


有了转机之后四五天的夜里,我醒来了,喊醒了广平。


“给我喝一点水。并且去开开电灯,给我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为什么?……”她的声音有些惊慌,大约是以为我在讲昏话。


“因为我要过活。你懂得么?这也是生活呀。我要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哦……”她走起来,给我喝了几口茶,徘徊了下,又轻轻的躺下了,不去开电灯。


我知道她没有懂得我的话。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第二天早晨在日光中一看,果然,熟识的墙壁,熟识的书堆……这些,在平时,我也时常看它们的,其实是算作一种休息。但我们一向轻视这等事,纵使也是生活中的一片,却排在喝茶搔痒之下,或者简直不算一回事。我们所注意的是特别的精华,毫不在枝叶。给名人作传的人,也大抵一味铺张其特点,李白怎样做诗,怎样耍颠,拿破仑怎样打仗,怎样不睡觉,却不说他们怎样不耍颠,要睡觉。其实,一生中专门耍颠或不睡觉,是一定活不下去的,人之有时能耍颠和不睡觉,就因为倒是有时不耍颠和也睡觉的缘故。然而人们以为这些平凡的都是生活的渣滓,一看也不看。


于是所见的人或事,就如盲人摸象,摸着了脚,即以为象的样子像柱子。中国古人,常欲得其“全”,就是制妇女用的“鸟鸡白凤丸”,也将全鸡连毛血都收在丸药里,方法固然可笑,主意却是不错的。


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


1936年8月23日


萧红、萧军、周海婴、许广平于鲁迅墓前合影



萧红经典散文,还原最真实的鲁迅

演播、解读:萃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萃萃LOOK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友287336096

想起《黄金时代》…… 感谢主播!

骑马去火星

淡淡的忧伤感觉

松涛_Cf

萧红的笔比现在手机拍照还真切细腻

松涛_Cf

希望才人均长寿!

渭城已远

妈妈不让喝酒,听了,没说不让抽烟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一个人眼中一个鲁迅,且看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by:爱上光芒万丈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优美的女声播讲,全新的文字解读

by:萃萃的小广播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录是散文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萧红又是写作散文的大咖,纵然回忆鲁迅先生的文字多如繁星,但那些作者都是满怀仰慕崇敬之情,读完之后颇觉与大师有些距离感。然而萧红的...

by:张立生FC

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本描写鲁迅先生生平的书。本书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通过在生活中对鲁迅先生的观察,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体现了鲁迅...

by:A请叫我达文西

鲁迅与萧红|人物

【内容简介】近年来,“萧红与鲁迅”变成了一个暧昧而意味深长的话题。在2006年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前后谈论了一阵;眼下,萧红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这一话题又热闹起来...

by:北方文艺_电子书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回忆鲁迅先生——萧红作品精选

【内容简介】通过在生活中对鲁迅先生的观察,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体现了鲁迅先生的随和豁达的性格和对亲友的深情厚谊。【作者简介】萧枫

by:良言声声

鲁迅的故家丨周作人先生回忆兄长鲁迅

《鲁迅的故家》是周作人晚年回忆鲁迅的重要著作之一,从“百草园”、“园的内外”、“鲁迅在东京”、“补树书屋旧事”四部分,记述鲁迅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交游情况。他...

by:声音客栈

萧红《生死场》(鲁迅学生萧红代表作)

《生死场》讲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生”与“死”的故事,作者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日常生活,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之不足,必须到城里...

by:有声文学频道

《萧红集》(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

她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是天生的先锋派,常常能别出心裁,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学天分。...

by:希子希子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丨周作人先生回忆兄长鲁迅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是由周作人生前亲自编定的文集,出版后后屡经增补,是理解鲁迅小说必读之作,同时也是非常有分量的鲁迅研究资料,真实还原了有血有肉的“人”之鲁迅。...

by:声音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