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第六周彩蛋课】黄执中:一句话讲完的故事,怎样展开分享?

2023-05-04 00:18:4509:43 6.9万
声音简介



【吸引关注】避免“好为人师”

避免分享时的说教感,关键就在于两点:第一,避免使用“我告诉你”、“我认为”,尽量使用“我听说”、“我看到过”,要把自己和对方都摆在一个信息接受者、一个听说者的角度;第二,对所讲的事实或道理,要保持一种可以被质疑的开放性。


【吸引关注】用“高代价”吸引听众

怎样说话,才会让别人更想听呢?我们的建议是:在分享之前,不妨先介绍一下,这个信息它是如何的来之不易;而你为了得到这个信息,所付出的代价,它不一定是有形的金钱,它也可能是一些无形的东西,比方说时间,比方说获得的教训。


【吸引关注】分享和炫耀的区分

怎样分享,才不会显得在炫耀?第一,不要去分享那些你自己都描述不清,别人也没有办法体会的事情,而是要去挑选那些,你能够正确传达给别人的故事;第二,要用别人能够明白、甚至体会的角度去形容和分享。



大家好!我是黄执中。


之前的课程,我们有教过,该怎么样利用一个小片段,展开成一段完整的分享。那今天呢,我就来示范一下,这种展开的过程,具体是怎么做的。


前一阵子,我听到了一句很有趣的话,是一位经济学家说的(不是薛老师)。


这位经济学家,叫阿尔文‧罗思(Alvin Roth),是史坦福大学的经济系教授,他也因为研究博弈论,在2012年,得到了诺贝尔的经济学奖。


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莫言,也是在同一年,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


那这位罗思教授说了什么呢?他说:“哥伦布,并不是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人,其实呢,他是最后一个发现新大陆的人。”


好,听到这儿呢,你会不会觉得很奇怪?连小学生应该都知道嘛,哥伦布是第一个发现了新大陆的啊,怎么会变成了最后一个呢?


其实,罗思教授的意思,是这样的。


当我们说,一个人“发现”了一件事,这里所谓的“发现”,其实包含了两个重点。第一,指的是“他看到了”;第二,指的是“他让大家知道了”。


所以,一个发现者,他不但要看到别人没看过的东西,而且呢,他必须有能力,让大家都知道这一点!


就像很多的冒险电影里,主角都会拿着藏宝图,去寻找那些消失的遗迹、神秘的宝物。


而当他突破重重关卡,亲眼看到了那个遗迹的那一刻,这个主角就已经成为了发现者吗?


其实还不够。


主角呢,他还必须要安全地离开,回到大家身边,当着众人的面前,告诉大家,“我看到了什么东西,我有过什么经历。”


此时此刻,大家才会觉得,“喔!你是这一座遗迹的发现者。”


而相反的,如果那个主角,在找到遗迹以后,默默离开,绝口不提;或者更惨,这个主角在遗迹里面,不小心踩到了一个什么陷阱,在里头死于非命。


那么,虽然在理论上,他明明就已经看到了遗迹,但是,对人类来说,这个遗迹的发现者,就尚未出现。


人类还会继续探索下去,努力去等待下一个人,去“发现”这座遗迹。


这就是为什么,罗思教授会说:哥伦布,是最后一个发现新大陆的。


因为,在哥伦布以前,也许还有其他的航海家,登上过新大陆的土地,但是,我们没听说过。他们没有回来过,我们不知道。


而哥伦布,却把他的事迹,公告周知、大肆宣传,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以至于,在哥伦布之后,就再也没有人,可以再一次地,去“发现”新大陆了。


所以,不管你是要发现遗迹、发现新大陆,或者是要在实验室里,发现科学定理……你真正的考验,都不仅仅是在于你能不能发现那个目标,而是在你发现了之后,能不能够传递给大家知道。


也因此,所有成功的发现者,其实都是一个成功的传达者。


让大家知道,其实比你自己看到更重要──这就是罗思教授那句话,带给我的第一点启发。


而我的第二点启发呢,就是我们平常跟人竞争,都是在竞争谁是“第一人”。可是,在很多领域里头,真正有价值、值得竞争的,应该是谁是“最后一个人”。


什么意思呢?


就是所有的竞争者里,率先做出成果的,这叫“第一人”,很厉害。


可是,如果你做出的,是一个决定性的成果,这个成果呢,可以把整个竞争的局面,全部都给终结了,以至于再也没有人,可以在这个领域继续竞争了,那这个,就叫作“最后一个人”。


好比说,当年在汉朝的时候,写史书的人很多,自从有了班固的《汉书》之后,当年有好多的文人,都努力在写《汉书》的续集。以至于,延续着《汉书》的作品,在当时,一度高达有二十一种版本。


但是,虽然有这么多种续集,但真正取得决定性成果、作为正统续集,流传下来的,却只有一种,那就是范晔的《后汉书》。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当年,范晔他老兄,一旦写成了《后汉书》之后,其他人写的各种版本的续集,相形之下都黯然失色,自然而然就被淘汰了。


所以,范晔他不是第一个写《后汉书》的人,但他却是最后一人。


又好比,唐代有个诗人叫崔颢,他有一首著名的《黄鹤楼》,可能很多人都听过,就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首诗历来都很受推崇,很多学者甚至称为,唐代七言律诗的压卷之作。


就连李白到了黄鹤楼,都甘拜下风,他说的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崔颢虽然不是第一个,歌咏黄鹤楼的人,但是因为他的诗,实在是太精采了,把大家的作品都给压倒了,别人看了自叹不如,崔颢就成了歌咏黄鹤楼的最后一个人。


其实,一段好的表达,追求的就是这种,“最后一次”的效果。


要让人听完以后,觉得你讲得实在是太好了、传达得实在是太精准了!他已经完全领会到你的意思,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听别人,用别的方式再讲一次了。


而别人呢,就算他换了个方式,来传达你刚才同样的意思,对其他听者来说,也只是老调重弹,不会再产生新的触动了。


这时候,你的那段表达,就叫作“最后一次”。听众听完了之后呢,他就会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沧海难为水”。


听过你这种说法之后,再听别人的,就没有意思了。


好的,关于这个主题呢,我就讲到这里。你看,这就已经是一个大概5、6分钟,一段相当完整的分享了。


你仔细看看,我们这段谈话。它原本只是罗思教授的一句话,他在谈哥伦布,但我们一路讲到了范晔的《后汉书》、讲到了崔颢的《黄鹤楼》,讲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发现”、什么是好的传达。


这个过程,就是把一个小小的片段,充分展开的过程。


你看,所谓的展开,不是要你单纯地去重复、或反复地强调,也不是要你花更多篇幅来讲。


而是要找到,同一个素材,还有哪些不同面向的理解,不同面向的延伸,让别人呢,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如果借用马老师的说法,这就是:一个好的表达者,应该是把一个话题,“掰开揉碎”。


什么叫“掰开揉碎”?就是要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好比你把一块月饼掰开,是要让大家能够看到,原本外头瞧不着的内馅,尝尝原本不知道的滋味。


你把一座闹钟拆开,就是想让大家看看里面的构造,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运作,看到一些表面上,看不出来的东西。


这才是掰开揉碎的目的,是把有限的素材,给讲到透。


像我们之前,在《奇葩说》里,帮忙培训选手的时候,常常就会遇到一个状况,就是很多选手,他没有办法像这个样子,把一个观点掰开揉碎,尽情开展。


以至于,这位选手虽然有观点,可是他的观点,几句话就讲完了、就词穷了,只好努力去伸出第二个、第三个观点,不然就没话讲。


但其实,如果一个人缺乏了展开、掰开揉碎,他缺乏了这种能力,那么,他的观点,永远都不够用的。这世界上的话题,他永远都是两三句就讲完了,而且,也就没有办法让观众印象深刻。


所以,我最后呢,出一个分享题给大家:请各位仔细回想一下,你有没有听过哪一次的表达,产生了“最后一次”的效果,那个人的说法,让你印象特别深刻,以至于,你在听到别人说到类似观点的时候,你都有那种“哎呀,某某某已经讲过了嘛”的感觉呢?


如果你有这样的经验,欢迎大家回复在留言区里,跟我们分享。


人人都需要的表达课,咱们下次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语言的奥妙

那是听一个法国心理分析拉康派的导师霍夫曼,解释欲望是怎么形成的。他是这么讲的,欲望就是当你十分渴的时候,对面有几杯啤酒,当你和第一杯的时候,你会感觉十分的满足。之后,你喝第二杯,想找到喝第一杯的那种感觉,由此而形成了欲望。

煎蛋小诗侠

好好学习~

9xlztp1qyomuyr5j8b4s

邵唯晏老师在设计论坛讲的设计未来,人工智能将会代替设计师一部分的工作,唯独人们的情感思想是人工智能代替不了。洪忠轩老师讲的步移景异设计理念。陈炳坤老师所说的属于设计师的经济理念,成为一名有经济头脑的设计师,而非照搬照抄。

别套近乎没钱

有啊,她说她也喜欢我

KK_____

这三个故事串起来最能说明一件事,三个不多不少

猜你喜欢
雍也第六

一起读经典

by:颖姑娘197705

第六式

每首诗后面都附有青瓷老师的图解,让学诗一目了然。...

by:北国飘雪6

有声课第六周作业

在宅院中悄然上演的一出微妙权谋,叶秋笑而不语,投饵去钓谁心?刘嬷嬷单纯的木樵形象背后竟有所隐藏,一棵树,一顿饭,点点滴滴中尽显小城大姐的深谋远虑与刘嬷嬷的千回百...

by:飞鹰_男

财富第六波

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来,已发展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国,互联网不仅培育起一个巨大市场,也催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上千万就业创业岗位,可见这是一...

by:创业商学院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