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张仲景 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下第5 误用柴胡汤后的症状

2019-02-13 21:10:2417:28 2086
声音简介

【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译文】
伤寒五六日,呕逆而且发热,小柴胡汤症的主症已经具备,而用了攻下方药,但只要柴胡仍在,就仍可用柴胡汤治疗。这虽然已经误下,也不是逆候,服小柴胡汤之后,定会发生蒸蒸振战,然后发热汗出而病解。假如下后发生心下满而硬痛的,这是结胸症,可用大陷胸汤主治。如果心下只是闷满而不疼痛的,这是痞证,柴胡汤是不适用的,宜用半夏泻心汤。

【评析】
本条讲柴胡症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及治法。
据“有柴胡症,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精神,呕而发热,则柴胡症的主症已经具备,自应治以小柴胡汤。反用他药下之,当然属于误治。但由于患者的体质与误用的药物,都有一定的差异,因而误下后就有许多不同的转归。本条所述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误下后柴胡症仍在,因知邪未内陷,虽然误下,不是逆候,所以仍可再用柴胡汤治疗。不过,原来的症情虽然未变,但正气毕竟受到损伤,当服用助正达邪的小柴胡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而奋起驱邪,于是发生蒸蒸而振,随之发热汗出而病解。这种汗解方式,后世称为战汗。如果病程很短,邪在表而正气不弱,汗解时是不会发生震颤的。
二是误下后邪已内陷,如果其人素有痰水,热与水结,就会发生心下满而硬痛的大结胸症,可治以大陷胸汤。
三是患者素无痰水,虽然误下邪陷,仅是心下闷满,但不疼痛,这与有形邪结的结胸症不同,而是正虚邪结,胃气壅滞的痞症。邪已内陷,当然非柴胡汤所能治,而必须使用苦、辛、甘相伍的半夏泻心汤了。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原文】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译文】
太阳与少阳并病,反而用攻下治疗,使结胸形成,出现心下硬结,腹泻不止,汤水不能下咽,烦躁不安。

【评析】
本条讲太少并病,误下致成结胸危候。
太阳病邪在表,固不可下,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亦不可下,太阳邪并少阳,虽然已渐入里,但还未至里实,反用下法,遂致邪内陷而成结胸症。本症不仅心下满硬,而且下利不止,水浆不下,邪结正伤,胃伤则气逆而食不入,脾伤则气陷而利不止,脾胃机能行将败绝,而邪结不去,正虚邪扰所以心烦。此时补泻两难,预后大多不良。

【原文】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①,但气痞耳。

【注释】
①濡:与“软”同,柔软的意思。

【译文】
脉象浮而且紧,主太阳表症,误用了下法以后,浮紧变为沉紧,遂成痞症。按之柔软,因为仅是气分的痞结。

【评析】
本条讲痞症的成因、脉症与病机。
痞症是以胃脘部痞塞闷满为主症的症候名称。本条补充出痞症的脉象、症状及病机特点: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的主脉,应该用辛温发汗法以解表,反而使用下法,势必表邪内陷而发生变症,痞症即误下而致的变症之一。所谓“紧反入里”,就是对误下前后脉象变化的动态描绘,实际也是对误下致痞病机的动态描绘,“紧反入里”指脉由浮紧演变为沉紧,浮紧由于正气御邪而搏于表,沉紧则标志着邪已内陷而结于里。紧主邪结,不专主寒邪。脉与症密切关连,从脉紧的由浮变沉,因知邪内陷结于里而成痞。不过这种痞症内无有形实邪,仅是无形气滞,所以又接着交代其特点是“按之自濡”,其病机特点是“但气痞耳”。掌握了这些,就不难与结胸症心下硬满而痛,手不可近,作出明确的鉴别。

【原文】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zhi2声》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译文】
太阳中风,表症未解,又见下利,呕逆等水饮症,症属表里同病,治当先解表,解表症后,才能攻逐在里的水饮。若见微微出汗,定时而发,头痛,胸脘部痞结胀硬,牵引胸胁疼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怕冷的,这是表症已解,而水饮停聚胸胁,主治用十枣汤。

【评析】
本条讲外感表症兼胸胁悬饮的症治。
本条讨论太阳中风的外感表症兼下利呕逆的悬饮里症,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应当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所以说“表解者乃可攻之”。未提中风的症状,属于省文,切不可将下利呕逆,误作中风症候。否则,其后的“表解者乃可攻之”的治疗原则,就没有着落了。下利与呕逆,乃水邪上攻下迫所致,但是仅据下利呕逆,很难与太阳阳明合病相鉴别,因而颇有必要进一步指明辨证要点:其一,漐漐汗出颇似太阳中风之表虚症,但中风症的汗出不是发作有时,今阵发性地漐漐汗出,乃因水邪外迫肌肤,影响营卫的功能所致。其二,头痛似表,但表症头痛,必有恶寒,今不恶寒,因知这种头痛,亦为水邪攻冲所致。其三,心下痞硬满,颇似结胸和痞症,但痞症不痛,结胸症虽痛却不是引胁下痛,实际上悬饮以胸胁痛为主症,此处先举心下痞硬满,当是为了便于类比鉴别的缘故。悬饮的主症既具,那么,则不难看出干呕短气,也是因于水邪,犯胃则胃气上逆而干呕,犯肺则肺气不利而短气。这一切都是胸胁悬饮的症候,所以最后又着重指出“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这是辨表里的主要依据。胸胁悬饮症不同于大结胸症,自非大陷胸汤所宜,而应以十枣汤主治。

十枣汤方
芫yuan花(熬)、甘遂、大戟ji。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原文】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①,无阳则阴独②。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shun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注释】
①阴阳气并竭:表里之气均受损。
②无阳则阴独:表症已罢,而里症独具。

【译文】
太阳病,医生使用发汗法治疗,汗后仍然发热畏寒,于是又用攻下法治疗,误汗伤表,误下伤里,致表里正气均虚,阴阳之气同时虚竭,表症已无,而里症独存,故见心下痞满。医者治疗再用烧针法,使脏气大伤,出现心胸烦躁不安,面色青黄、筋肉跳动的,为难治之候;若面色微黄、手足温暖的,表明胃气尚存,较易治愈。

【评析】
本条讲汗下烧针导致的变症及预后判断。

【原文】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译文】
病人感到心下痞塞,但按之柔软,其脉象关部浮的,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热痞的脉症特点和主治方法。
热邪内陷而胃气壅滞,以致发生心下痞塞不畅。这种痞症,单纯由于气滞,所以按之柔软,不硬不痛,它与大结胸症的心下痞硬疼痛,与胸胁水邪癖积的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都不相同,不难鉴别。
再则关上脉浮,这是因为心下有邪热壅聚成痞,心下即胃脘部,就寸关尺来说,相当于关部,邪热既壅聚于心下,所以关脉相应而浮。痞因热邪壅滞所引起,所以用清热泄痞的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①二升渍之,须臾yu,绞去滓,分温再服。
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注释】
①麻沸汤:沸水。汪苓友曰:“麻沸汤者,熟汤也,汤将熟时,其面沸泡如麻,以故云麻。”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张仲景伤寒论

医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流传千古只为告诉您,珍惜健康,防微杜渐,别让小病酿成大患……

by:荞麦妈妈

伤寒论-张仲景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

by:狙公赋予

张仲景《伤寒论》

学习中医,若想提高临床诊病能力,若选一本书,必然是张仲景《伤寒论》

by:执象中医馆

每天学一点伤寒论|张仲景著

《伤寒论》是公元219年汉代张机(仲景)著。共十六卷。它总结了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by:小马哥XMG

张仲景《伤寒论》398条文助学

张仲景《伤寒论》是中医必背经典,明·赵开美影宋刻本,是公认最佳版本,其核心内容是398条文,值得中医学子反复诵读,体会伤寒学术精髓。本音频依据底本是北京中医药大...

by:执象中医馆

郝万山 《张仲景伤寒论》70集全

爱学习的粉师们,本专辑不是老师本人,而是是传播老师的文化

by:梦圆FC

精讲伤寒论|跟医圣张仲景学中医

最详细、最易懂的伤寒论解读!中医经典伤寒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医大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如需咨询,请加微信:wx13718623580主讲人刘元春多年来精研黄帝内...

by:六经堂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