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秦征瓯、闽越与闽中郡的设立_下

2023-07-20 00:45:5212:51 9747
声音简介


说完了帝国北御匈奴的事情,我们要把视线转向南方,去看看帝国南扩的情况了。帝国在这个方向的对手,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主要是分布在东南沿海丘陵之上的“百越”族。如果由北向南为这些百越之地大致做个划分的话,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于越、瓯越、闽越、南越。而百越之地的这四个地缘版块,与中央之国的关系,也是渐次渐远了。  所谓“于越”之地,我们在吴越争霸时已经解读过了。从族群的角度理解,这就是越王勾践所引领的部族;从所控制的基本地区来看,则是位于现在浙江省的西北部,仙霞岭——大盘山——天台山,这条分水岭的西北侧。其核心部分包括宁绍平原、金衢盆地,两块主要农业区。  越国之所以能够兴起于“金衢盆地”,兴盛于“宁绍平原”,灭吴于“江平平原”,进而称霸中原。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在杭州湾以南的根据之地,所包含的河流基本走向是由南至北,注入杭州湾(绝大部分区域由“钱塘江水系”所覆盖),。河流的这种走向很自然的决定了“于越”族的渗透方向,并通过与江东平原的吴国争霸,进而成为了华夏体系的一员。相比之下,仙霞岭——大盘山——天台山西南的“瓯越”之地,就与于越之地的地缘属性,有着显著的区别。在这个被视为“外越”的地缘版块中,所有的河流都是向东直入东海的,其中的灵、瓯两江为境内的主要河流。前者的核心区在于灵江的入海口一带,所冲积而成的“温黄平原”,当下属于“台州”市所辖;而后者的核心区,则属于温州市所辖。瓯江与其南面的另两条体量较大的河流:飞云江、鳌江的下游地区,共同组成了“温瑞平原”。  坦白说,象温黄平原、温瑞平原这样的微型平原,在农业为本的古典时期根本不值一提。你甚至很难在一般比例的地图上,观察到这类体量只有几百平方公里的沿海平原。而现在,情况却有所不同了,海洋经济的兴起,为这些拥有海洋优势的地区,提供了发展、兴盛的契机。只不过,缺少大块平原,仍然是瓯越之地的困扰(不种地,也要搞房地产,工商业)  在最初的时候,瓯越之地是作为越国的边缘地区存在的,而到了吴越争霸时期,越国则已经将之纳为了直接控制区,正是借助瓯越族在海上的技术优势,越国才有机会在与吴国乃至齐国的争霸过程中,占据上风。可惜的是,并不成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让曾经有机会称霸中原的越国,在勾践死后不久,就陷入了内部分裂的境地。瓯越之地,作为一个与内越之地有着明显切割线的地缘板块,又一次的陷入了半独立状态。只不过这次的独立,是在于越体系内的分割。即建立于瓯越之地的“东瓯国”,其王族亦为勾践的子孙。  东瓯国并不是唯一在越国体系下,分割出去的地缘版块。在瓯越之地的南部,浙闽丘陵的核心地区,还存在着一个地缘板块“闽越”。如果说瓯越之地所对应的地区,是现在浙江省的东南部;那么闽越之地所对应的,就是现在的福建省了。其实闽越之地,不能说是从越国分裂出去的,因为与前者一直存在半独立的政治体有所不同的是,闽越是在越国为楚所灭之后,由败退的越国王族,向南迁移所扩张的区域。  并不是说闽越之地之前就没有人居住了,只不过在越国王族南迁之后,闽越族得以在文化属性上,归入了“越国”体系,并由部落时代跨入国家时代。这就相当于在百越体系内的“华夏化”,可以相见,当年获得“闽越国”身份的闽越族人,在遇到南面两广丘陵上,整体被归纳为“南越”的百越族亲戚后,就可以骄傲的声称,自己是曾经的中原霸主——越王勾践的直系子孙了。  曾经有不少朋友问过我,从地形图上看,无法理解同属一片沿海丘陵的浙江、福建两省是如何分割的。而实际上,无论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浙江、福建两省,还是二千多年前的瓯越、闽越两地,都有着明显的地缘分割线。其分割之明显,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的省界,可以视之为东瓯国、闽越国的国界。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连续的山脉是最容易成为两个板块之间的地缘分割线的。这一点,在福建和江西两省的划分上就比较明显,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武夷山脉仍将会是它们之间的分割线。而在浙闽丘陵这样高密度的山地中,辨识一条连续的山脉就变得非常困难了。我们曾经在越国部分,对密度相对较低的浙南丘陵作过分解。并提炼出雁荡山——大盘山——天台山,这样一条内、外越的地缘分割线。而在福建境内,这项工作会变得更加困难,以至于我们很难找到一条横向的山脉,作为浙、闽两省的地缘分割线。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影响地缘关系的直接因素,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山脉。相比于山脉所主要起到的是消极的分割作用,河流则在地缘关系的形成中,有些更为积极的作用。被同一水系所覆盖的地区,往往能够具有更多的地缘共性。从这个角度,我们不妨来看看,浙南、闽北地区,是否存在共同的河流。  仔细观察随文所附的《福建水系图》,我们会发现,在浙江、福建两省交界处,河流呈鱼排状,沿两省的边界向东南、西南两个方向分流,并最终注入东海。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很难在浙、闽两省边界找到一条连续的山脉作为分水岭,但事实上,这条分水岭是确实存在的。之所以不象武夷山、仙霞岭那样的知名,很大程度是因为瓯、闽两地的干流大体都为西——东走向注入东海。这也意味着,这一带的主要山脉,基本都偏南北走向(也可以理解为和海岸线大体平行),以至于东西走向的浙、闽分割线,被切割的不成体系了。  不管怎么样,通过观察河流的走向,我们已经知道了,瓯、闽两地虽然在地理特征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已经没有机会共饮一江水了。山地的阻隔,加上水路沟通的缺乏,使得两地在二千多年前,便分割为了瓯越、闽越两个地缘板块。  在中国各省的地缘划分中,有比较单纯而一目了然的。比如江西,西、南、北三个方向的山地环绕,加上北面的长江封口,使得它的地缘脉络,用赣江水系来辨识就足够了;也有如浙江那样,稍显复杂,但各地缘板块之间有着明显的共性的(内、外越,以及向杭州湾以北扩展的江东地区);更有如象江苏省这样,不知所谓的被强性切割在一起的。相比之下,福建的地缘关系是属于比较简单,并内部共性居多的。尽管从水系的角度看,福建境内有“五江二溪”之说(由北向南分布有:交溪、敖江、闽江、木兰溪、晋江、汀江,七大水系)。但居中的闽江水系,所呈现出的漂亮的树冠状流域,足以覆盖福建的中心区域,并使得你有机会控制住闽江的入海口,便有机会溯江而上,沿着上游的诸多支流,将自己的控制区向腹地渗透。二千多年前的于越王族,就是由海路南下,并由闽越地区的那些河口开始他们的征程的。(几百年前的西方殖民者,在新大陆上探险也是这样干的,无论水、陆,河流都是最好的方向指引者)  虽然征服那么一大片高密度山地的想法,看着都让人感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想美国人在阿富汗的遭遇)。但征服闽越地区的难度,实际并没有想象之中那么高。由于所有河流,无一例外的最终都指向海洋,而山地腹地又缺乏有足够农业潜力的盆地型平原。所以河流入海处的冲积平原,无一例外的成为了所处流域的地缘中心。鉴于这些和瓯越地区的温黄(温岭、黄岩)、温瑞(温州、瑞安)平原类似,体量只有数百平方公里的沿海平原,本身并无可能支撑太多的人口,北方那些拥有大量人口和资源优势的政权,可以很容易的攻占这些具有地缘中心性质的“桥头堡”(所以时刻面临外部压力的缅甸军政府,才会把首都从临海的仰光,迁到腹地临山的“内比都”)。唯一不利于外来征服者的,就是在进攻路线上,需要凭借海路,这需要你有足够的海上实力。这对于已经有融合的瓯越地区的“越国”遗民来说,已经不成为困难了。相同的族源和相似的文化,使得他们在进一部号令闽越腹地时,也不会在在太大问题。  从沿海平原的分布来看,福建沿海的主要平原,由北向南主要有:福州平原、莆田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虽然这些平原,在中原政权看起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他们的形成,除掉河流的自然冲积外,更是千百年来,闽越族人不断围堤造陆的结果(不要以为,只有荷兰人会这么干)。在整个东南沿海丘陵地带,都缺乏与经济实力相对称的平原纵深的情况下,这一幕仍然在各地上演。只不过原始的驱动力,由农业转而变为工商业了。


从整个福建省的地理特征来看,是中国诸省中少有的统一体,在地形图上看过去,满眼都是山,而且还是东南沿海丘陵中,高度最高,密度最大的山地集合体。曾经有福建的朋友感叹道,与相邻的浙江、广东两省相比,那两个兄弟省份除掉山地之外,还能有些中等体量的冲积平原。而福建就只能在沿海那些河口去找点平整之地了。可以想见的是,在这样的地理结构下,平原的大小已经不是决定地缘中心的主要因素,能够由此影响多少腹地,才是谁能在这些沿海平原脱颖而出的法宝。由于闽江流域在闽越地区的核心地位,它的入海口处——福州平原,自然也就成为了闽越地区的地缘核心,福州也由此成为了福建省历史传承最为长久的城市。  从闽江水系所覆盖、对应的区域来看,福建省的中、北(东北)部应该是最先受到外来族郡辐射的区域。而相比之下,位于福建省东南角的“闽南”地区,以及福建省西南角的“闽西”地区,就有机会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地缘特征了。  说起“闽南”这个地缘标签,在最近几十年中算得上是出镜率很高的一个名词,其之所以知名度大升,盖因为此地的海外移民时间长,数量多。其实在近现代的历史上,地少人多,又对海洋无恐惧感的东南沿海地区,向海外移民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而核心区为晋江下游的“泉州平原”、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的闽南地区,其移民的历史和数量之所以最长、最多,很大程度是因为台湾岛的存在。正是因为这个与东亚大陆若即若离,地缘潜力巨大的岛屿存在,才开启了华夏民族大规模跨海移民的先河。  理论上,福建沿海的各地区,移民台湾岛的机会并不会有太大差异。但实际上,闽南地区在这其中却占据了很大的地缘优势。这主要得益于,台湾岛的开发顺序是由南至北(原因在国际部分台湾岛一节中解读过了),而与之相对应的闽南地区,由于与台南地区相对距离较近,中间又有位于台湾海峡南部的“澎湖列岛”以为中继。所以算是大陆地区与台湾地缘关系最为接近的区域了。在官方开启大规模移民,开发台湾岛之前,便已经有了频繁的民间接触。而到了官方招募移民入岛之后,有了上述地缘基础的闽南地区,自然也就成了移民的主要输出地了。  其实闽南地区的兴盛,并非始于开发台湾。早在唐宋时代,闽南的“泉州”就成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什么历史选择了泉州,而不是福州这个传统的闽越中心地区,作为中国外海交流的窗口,并非因为位处闽南的泉州,有机会取代福州在闽越地区的中心地位。恰恰相反,正是因为闽南地区不属于福州所在的闽江水系直接覆盖区,而没有机会成为外族入闽的第一选择。当来自中原的汉族,在西晋灭亡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向长江以南地区全面迁移时。那些数量巨大的中原移民,只可能选择土著居民相对较少的地区进行开发(这和委派官员进行上导统治不同,一定要有足够的空间)。而之前属于次级地区的闽南地区,反而有机会借此机会,直接吸收到技术上更为先进的中原文化(包括人口)。泉州所处的“晋江”水系,便是得名于这次南迁。正是有了这次中原文化的直接刺激,提升了闽南地区在闽越的地缘地位,在随后的唐、宋时代,泉州方才有机会成为帝国的海上贸易端口。当然,这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由外部刺激所导致的地缘实力的提升,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还是会和周边地区拉平的。也因为如此,我们现在看到的福州地区仍然是闽越之地的地缘中心。由此想想台湾岛,也是这样一个案例。如果回复至正常的地缘状态,它的地缘潜力(特别是我们现在所看中的经济指标),并不会与东部沿海的任何一个省份,有着质的差距。  如果说闽南地区,因为与台湾岛的地缘关系,在闽越的几个亚文化区中,特点比较鲜明的话,那么由“五江二溪”中最西端的“汀江”水系所覆盖的“闽西”地区,所拥有的气质就会更特别一点了。闽西的特别,在于汀江水是唯一没有在福建省内自产自销的河流。闽越之地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地缘板块,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全部河流,都是是发源于自己境内,而这些河流的流出地,除掉汀江以外,也都是由自己境内注入东海。如果福建和周边地区都是平原地区,那么不能共饮一江水的影响也不会有那么大。可惜的是,面对这么高密度的山地,福建与大陆其他省份的交流会大受影响,这点在技术水平落后的古典时期,尤其明显。  从汀江的最终流向来看,它已经脱离了福建这块东南沿海丘陵中的高密度区,而是流入了一个,比福建所有沿海平原加起来都要大的沿海平原群“潮汕平原”。在这里,山地的密度已经没有福建地区那么高了。以潮汕平原的体量来看,以它为地缘中心,向北控制闽越的那些山地,也许是个合乎逻辑的想法。就象浙江的宁绍平原,在越国时代,便可以控制浙南丘陵一样。问题是,潮汕平原除了一条汀江(下游广东境内称之为“韩江”)能够入闽以外,并没有其他河流可以将他的影响力渗透至闽越之地。而反过来,无论从地缘关系,还是体量上来看,以闽江为核心的闽越之地,要想南控潮汕平原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不是在潮汕平原的西侧,紧邻着另一个更大型的三角洲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的话,我们很有可能会看到一个以潮(州)、汕(头)为中心的省份出现,这在一些热衷于将中国细化为50个省级行政区的设想中,已经被很多民间规划家们设计过了。而就福建这块稳定而又自闭的地缘板块中,唯一会被认为有可能需要变动的,就是汀江流域了(被划入“潮汕省”)。作出这项设计的的人,所基于的理由可能是汀江覆盖的闽西地区,与潮汕盆地北部的山地一起(下游韩江的另一条支流“梅江”流经地区域),都是客家文化的主要覆盖区。其实我们刚才也说过了,自西晋时期开始的,中原人口南迁中,闽南那些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也曾经是这些客居东南的中原汉族的栖身地。只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就只有位于闽、越、赣三省交界处的这些山地,能够在地缘文化上形成鲜明的客家体系了(其他地区大都与当地融合了)。  关于潮汕盆地与珠三角平原的结构,已经属于另一个大板块“南越”的范畴了,这也会是我们下一节的分析方向。之所以会在分析闽越之时,跨度这么大,主要是因为在先秦及秦帝国时期,闽越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地缘板块,所留下来的可供支撑的历史资料也少。事实上帝国对于瓯越、闽越这两片沿海山地,并没有太大兴趣。更因为帝国在灭楚,并将内越之地划入直接管理的“会稽郡”后,原先臣服于楚国的瓯、闽两国,也随之主动示好,在名义上成为了帝国的一部分。假如没有已经华夏化的于越王族,将瓯、闽两地国家化,秦国也许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够彻底征服散落在这些山地之中的百越部族,就象秦军马上要在部落化的南越地区所做的那样。所以说,对于“入侵者”来说,一个地区拥有一个权威政权,并不是件坏事。如果这个政权不能强大到和你进行对抗的化,那么他就很可能帮助你顺利的接管政权(所以不要认为美国人就希望利比亚乱)。这也正是,中央之国如此纵深的国家,在王朝更迭时,往往很快就可以完成的根本原因。  秦帝国对于瓯、闽两地的兴趣不深,还表现在行政区划的随意性上。秦人甚至没有花时间去区分两地的地缘差别,就将他们划在一起成立了“闽中郡”。而对这块帝国新土,帝国亦没有直接委派官吏,只是在名义上将他们的国王变身为管理地方的官员就够了。如果帝国有足够的时间,相信秦人在后来,还是会花时间来整合、调整这片沿海山地的。毕竟在秦人高度集权的体制下,是不会允许有这样的化外之地存在。只是帝国存续的时间实在太短了,在这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又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即使抛开北面的匈奴人,在百越体系内,也还有“南越”这块,地缘潜力相对更大,却又不愿意臣服的土地需要去征服。也正因为如此,最终改变瓯越、闽越两族命运的时刻,被推迟了到了另一位伟大君主“汉武帝”时期。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中二大叔不喝酒

战国那么早,越地就靠工商业能支持当地人口和经济? 他们的粮食和谁换? 和他们做交易的人需要的是什么商品?

物物而不物于物欤

美国人当然希望,更需要利比亚乱。

渭水钓客

你好,地缘看世界 秦汉帝国的资料来源是什么?讲到东南地理,似乎有点突兀

肖恩imba

支持٩( 'ω' )و

hatrade

农耕大国的形成就是国土扩张的过程

猜你喜欢
回到大秦征天下|架空历史|单播

新书推荐,点击进入尸国传说|恐怖悬疑剧|跨越千年的爱恋双生劫|武侠古言|多人剧|各种悬念让你无法猜透内容简介:人常说功高莫过救驾,白宣不仅救了皇上还一直...

by:耳畔畅听

闽南歌里的人与情

到底是闽南歌唱出了人生百态,还是人生就是一首闽南歌。听歌的你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让我为你选一首闽南歌伴你入眠。如果你有想听的歌或者某种心情,希望分享给我。

by:西街韵事

闽都别记

《闽都别记》全景式地描述了福州地区的社会生活,记录大量的神话传说、风尚掌故、生活习俗、俚语俗谚、方言歌谣、民间信仰和名胜占迹等,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堪称福...

by:花辩雨花花

闽南文化

在闽南的山海之间,一座座红砖厝、骑楼、土楼……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他们曾为我们的先人挡风遮雨,是一代代闽南人智慧的结晶。鼓浪屿、清源山、东山岛……闽南绮丽的风景...

by:小芳bo

闽剧原声

福建省闽剧音乐

by:优麦兔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