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唐.韦庄的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2023-07-14 05:33:1307:28 1917
所属专辑:古诗词赏析
声音简介
 台城
唐代: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译文
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先后衰亡,宛如南柯一梦。江鸟哀婉啼叫,听来悲悲切切。
只有台城柳树最是无情,依旧灯笼十里长堤。

作者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是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中和三年(883),韦庄客游江南,于金陵凭吊六朝遗迹,感叹历史兴亡,便成此吊古伤今之作。

  吊古诗大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它从头到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诗的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这景色即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伥。这就为下一句抒情作了准备。

  “六朝如梦鸟空啼”。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们如梦之感;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台城六代竞豪华”,但眼前这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慨很深。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韦庄

韦庄(约公元836年-公元910年),字端己[1]。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2]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

by:假说真听

一座城一首诗

用诗歌传递文化,用声音倾听大美中国!

by:泽语如诗

一座城一首诗

一座城一首诗云上诗词大会朗读活动

by:喜马拉雅城市文化

一座城一首诗

古诗词中的中国名城一座城一首诗沿袭悠久历史文脉传承优秀古代诗词为城市点亮新名片

by:云天_北辰

历代名家词集精华录 | 01.温庭筠词集·韦庄词集

《历代名家词集》共二十二册,精选唐、宋、清共13位词人词作合成二十一册,再加经典词话一册,尽收历代词作精华。分别是:1.温韦词集(温庭筠、韦庄),聂安福导读;2...

by:听雨轩_2020

一天背一首唐诗

一天背一首唐诗,一年就可以背会唐诗三百首了。坚持是一种美!

by:海海_嗨历史

一天一首唐诗

每天更新1—2集,每集一首唐诗,可以随机反复播放,让宝贝儿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背诵唐诗。

by:百合爱玫瑰

一座城一首歌

有一个地方,博大、宽广,有诗有远方。她的名字叫内蒙古。有没有那么一首歌牵引您爱上她,走进这里。

by:面朝大海的旅行日记

每天听一首唐诗

每天一首唐诗,只为等你赏欣。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原籍祁(今山西祁县)。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九岁开始作诗...

by:睿rui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