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华:在《调琴啜茗图》里聊聊古人喝茶的正确“姿势”

2022-05-07 21:02:3220:32 600
声音简介

大家好,我是博物馆有得聊的明华。很高兴在2019年的第二天和大家一起聊天,在这里先祝大家新年快乐!好像去年2018年的第一次分享也是我做的,那时分享的茶席上的“苦节君”,今天的分享也和茶有关,但就没那么“苦”了,毕竟我们刚过完元旦,再过一个月我们就要迎来农历春节,我们还是给大家营造一个愉悦轻松气氛吧,今天要分享的主题就挺令人愉悦的,有美女、有琴、也有茶。我们先来看看这幅画吧,这幅是传为唐代周舫所做的《调琴啜茗图》,目前收藏在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

唐 周舫(传)《调琴啜茗图》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


说起周舫,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他的另一幅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簪花仕女图》。周舫,唐朝时期京兆人,也就是今天西安人,还是我的老乡呢。他主要活动与唐代宗和德宗时期,大体算是唐中期比较靠后的时间。据说周舫出身于官宦之家,曾经担任越州长史,相当于现在绍兴市的秘书长这一类的官职,但在那时,长史是可以领兵的,不是一个虚职。周舫比较擅长画人物侍女画,开始的时候他学张萱,后来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他的风格什么样呢?我们今年跟海啸老师去辽博看书画展的朋友一定有印象,周舫画人物画尤其是仕女图人物姿态都很优游闲适,容貌丰腴,衣着华丽,用笔简劲,色彩柔丽,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重,称绝一时。周舫还有一个绝活是画佛像,尤其是 “水月观音”,人称“周家样”。周舫画人物还非常重视刻画人的神情和性格,据说他曾经和韩幹同时为郭子仪的女婿赵纵画像,两人画的都很好,人们一时也分不出谁画的更好一点,但这时,赵夫人说话了,说:两人画的都很像,但韩幹画得其状貌,周舫画能兼得神气情性。也就是说在赵夫人眼里周舫的画更胜一筹。


 

这样,我们就来看看这幅传为周舫所画的《调琴啜茗图》,画中五个人物,3名贵族女子,2名侍女。整幅画的布局,以正背着我们的红衣女子为中心线,两边各两个人物,人物之间靠姿态和眼神呼应勾连,这种以一个正向和背向的物体为中轴线,两侧各自安排陈列的构图,让我想起北京故宫收藏的同为唐代传世名作的《五牛图》。巧妙的是,《调琴啜茗图》在构图中轴线的红衣女子两侧画了两株树,一来用来说明场景是发生在室外,二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而又形成了新的平衡,我个人还是挺喜欢这种处理方式的。

看人物,画中人物的造型保持着簪花仕女图的丰满体厚的特色,体态很雍容但姿态却都很轻柔,从着装看,是中晚唐的衣着和妆容,衣着没有多余的纹饰,有几分素雅之感,不想簪花仕女图一般艳丽华美。贵族女子面部的妆容却是很有唐代的特色,眉形是典型的蛾翅眉,像是蛾子的翅膀,画中的人物线条以游丝描为主,渗入了一些铁线描,所以在回转流畅之中就增加了几分刚硬,符合周舫上面我们说的“用笔简劲”。


 

现在我们按古人的展卷的习惯来开这幅画,首先展开画一定是先看到右边,那我们就先从画面的右边开始看起,最右边是一个侍女,她站立着双手捧着茶正要端给身前的白衣女子,但这位白衣贵妇却没伸手去接,而是身体微微右倾像是正深切的期待着什么。




紧接着再展开画,看到她的右侧,是一位红衣贵妇,这位红衣贵妇是整幅构图的中间位置,她背对着我们而坐,手中捧着一个茶盏,大家可以留意她拿茶盏的姿势,稍后我们会单独讲她。


和白衣女子一样,她的身体也微微的向左倾斜,这样很自然的把我们的视线引入了她的左侧。


这样随着画面再展开,本幅画的主角,调琴的女子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了,这位绿衣红裙的女子坐在一块石头上正在调琴,可以想象不久她将有一段精彩的演奏。调琴女子正对着我们,是所有人的视线所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是这幅画的焦点。画家对她的描绘也非常的细腻,尤其是她调琴的手,可以说非常的传神和准确。另外,也顺便说一下这把琴,七弦琴,琴的形制是目前我们都很常见的仲尼式。我也找到一张图,是上海老琴家沈草农先生收藏的一把唐琴 “梅花落”,同样是也是仲尼式,和画中的琴非常类似,相得益彰,也给大家欣赏下。





梅花落 唐琴 仲尼式  上海琴家沈草农


回到画面的最后,也就是最左侧,仍站立了一个侍女,捧着茶盘,但茶盘上好像“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但有如果什么也没有为什么她还要捧着茶盘呢?为什么不放下?这样举着那得多累呀。



所以我才托盘中一定是有东西的,只是我们现在看不清或者不明显罢了。那么到底会是什么呢?其实我们看画包括看碑帖,我都鼓励大家有一点侦探精神,勇于去想象和去还原现场。那我们能否通过推理来找到托盘上是什么物品吗?我觉得是可以的。这样我们就从这幅画的名字开始说起吧。


这幅画叫《调琴啜茗图》对吗?调琴我们非常好理解,琴在演奏前总是要调调弦定定调的。那么什么是“啜茗”呢?茗就是茶嘛,我们现在一般都讲 “喝茶”“饮茶”“品茶”,却甚少说“啜茶”的。那么什么是啜呢?《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啜,尝也。”这还是太笼统了。如果你不理解什么是啜,那可以想象一下“啜泣”是一种怎样的哭法,一定是抽抽搭搭的哭,一边哭一遍短促的吸气。啜饮也是这样,小口嘬,让茶汤和空气在嘴里打着滚来喝,这叫啜饮。我记得有一次跟一个北京朋友去护国寺小吃喝面茶,他说老北京人喝面茶的正确姿势是留着碗边吸溜着喝,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啜饮”。好,那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啜饮”,那为什么要啜饮呢?“啜饮”又什么好处呢?其实就是因为茶汤烫呀。我们知道唐代饮茶的方式不同于我们今天冲泡茶叶,而是烹茶,茶汤的温度自然很高。那您可能会问了他们可以凉了以后再喝嘛,但很遗憾这几位美女显然没有。怎么看出来呢?


我们来看我们看中间这位红衣女子捧茶盏的姿势,她用一块手帕垫着茶盏来喝,证明这茶汤很烫。她无疑为我们做了错误的喝茶示范,淑女是不应该这样喝茶的对吗?当然,如果仔细追究起来,我觉得主要不怪她,应该怪旁边的侍女工作没做到位。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再来看看画面最右边的侍女是怎么拿盏的?大家看她没有用手掌捧着而是用手指托着茶盏,为什么这样呢?还不是因为很烫吗。难道古人都是这样喝茶的吗?那标准拿茶碗茶盏的方式应该是什么样呢?古人当然知道烫,所以人家老早就发明了和茶盏茶碗配合使用的盏托,标准持盏的方式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来看宋代美女的示范。


砖雕仕女像  1959年山西张家庄金墓出土


1959年山西张家庄金墓出土的砖雕仕女像为我们做出了正确的示范,仕女非常优雅的右手拿着盏托的边缘,左手轻轻抵在盏托的底部,茶盏则放在盏托之上,这也是非常典型的宋人持盏方式。在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里,也从提到宋人举茶是茶盏与茶托一起,在很多宋画里我们也能看到盏托和茶盏都是成组出现在画里,形影不离的,一般是双手或单手持盏托,盏在盏托之上。我们再来看五百罗汉图里的示范。


 宋《五百罗汉图》 之备茶图(局部)  日本大德寺藏


唐代的茶盏和茶碗也配有盏托,出土的很多文物都可以证明。我们来看几张唐代茶碗和盏托的图片。所以不是没有而是画中人忘了用。那是他们没拿吗?回想一下画面最左边捧着托盘的侍女,托盘里面放的东西应该是什么呢?90%的几率应该是两个盏托,真相大白了,一切就都合理了。


其实茶盏和盏托,无论在唐朝还是在后面的宋朝,都是非常流行的饮茶器。但是他们在形制上还是略微有些差距。那么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茶盏,可以大致分辨出哪些茶盏有可能是唐朝茶盏,哪些可能是宋朝茶盏呢?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个参考。


北宋-金 牙白划花敞口茶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定窑牙白划花回纹茶托及南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纹茶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朝的茶盏, 往往它口沿的直径和足径相比比例比较大,而唐朝的茶盏比例较小。也就是说宋朝的茶盏上宽下窄,重心容易不稳,所以宋朝茶盏的稳定性会差些,这样宋朝茶盏所配的盏托的形制就又和唐朝不同。宋朝的盏托流行中空,托壁比较深,这样方便茶盏下半部分能悬在盏托内部,来增加它的稳定性。


唐 越窑青瓷茶盏及盏托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而唐和五代流行的盏托中心和口沿凸出一圈,而不中空的盏托。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种改变是一夜之间的变化,也不是说今天当朝灭亡了,老百姓家的茶碗就都砸了换新的,我们说的是典型意义上的形制的改变,通常来讲这种形制上的改变,也顺应了饮茶方式的转变,这就又说来话长了。


总之,今天跟大家分享这幅画,主要是想让大家多一些欣赏古代绘画作品的角度,一幅画可以看出多层次的内容和趣味,我想这也是古代文人之所以把展画作为陶冶性情的一大乐趣之一的原因吧。我们忙碌了一年,年终也该歇歇放松一下,除了出去刷展,也可以在家一个人看看书画、听听琴、喝喝茶,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一下,以便来年再战。最后用一杯茶再次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喝好茶,好好喝茶,身体健康,一切顺利。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吧,感谢大家的倾听。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猜你喜欢
饮啜尸汁「白井智之

折叠尸,溺死尸,腹中尸,活尸,头戴猪头的尸体等八个关于“尸体”的作品……猎奇荒诞搭配上幽默的文风,多重解答,机械密室,伏线回收,逻辑清奇。这是关于作家、刑警、女...

by:身化鹤

禅林香茗惠明茶歌

“禅林香茗·惠明茶”出产于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明寺茶园。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当地民众为了纪念惠明和尚,特地筹建了“惠明寺”,并把当地的茶叶命名为“惠明茶”...

by:古凡艺术

茗言茗语

茶亦醉人何必酒,茶能香我无须花。有茶,有水,一方茶几,几个板凳,世事风云,家长里短,都在唇齿间袅袅生香。

by:声动内蒙古

明觉静话|茗心答疑专栏

五心地带群语音答疑合集五心地带公众号:Vheart_zone茗心:m13145187314

by:茗心miur

茗香

山风徐徐溪水潺潺...

by:静雅阁墨琪

龙之茗

作者:幻晴_沐星雨主播:舒城兰花_喵喵叶青穿越到了茗族大路上

by:舒城兰花_喵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