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佛学的运用:中国企业家实现大业的必备智慧

2019-04-24 14:58:2421:27 1809
声音简介

导师辅导训练群  

购买者添加课程助理VX:rongdaoshuyuan(融道书院的全拼),加入专属导师辅导训练群

加入导师辅导训练群福利:
1.获得平台导师在经营、处世、投资、家庭等方向针对性的系统、落地式辅导(限每月前100名学员);
2.有机会加入8I融道书院10万+国际优质企业家同学会,当面论道、相参与学、颠覆创新、裂变成长;
3.有机会以3800元获得价值19800元的2019企业转型升级大课名额;


课程文稿  

各位喜马拉雅的听众大家好,我是周贵银,是《总裁觉悟智慧》的主讲老师。

上一讲我们给大家分享了道家思想在企业经营中的运用,本讲我们给大家分享佛家思想如何运用在企业经营中。而且佛家思想是企业家实现大业的必备智慧。

 

关于佛家思想

先给大家梳理一下佛家。佛教有一个终极目标就是度一切众生,将众生度到哪里去呢?度向幸福的彼岸,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离苦得乐。如何将众生度向幸福的彼岸呢?我们需要先了解充满苦厄的此岸,就是我们所生活的世俗世界。

 

佛陀用一个理论向众生描述了此岸,这个理论就是四圣谛,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这四谛叫四圣谛,圣就是大圣的圣,谛就是真谛的谛,就是真理的意思,苦谛就是说现实世界充满着苦,这是一个真理,就是所谓的真实存在的现象,我们生活的这个世俗世界,充满着苦,我们没法避免这个苦,这就是苦谛。集谛,集就是集合的集,集谛是导致苦的原因,这些原因都是自己抓取来的,抓取在一起集合而成,叫集谛。意思是说我们为什么会苦,就是我们要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不停的向外界抓取,结果把苦抓来了叫集谛,灭谛是告诉我们这些苦是可以灭尽的,这是佛陀给世俗人们的希望。那么用什么方法去灭尽这些苦呢?这个灭尽苦的方法就是道谛,这个道就是道德经的道,就是方法,灭尽苦厄的方法。

 

那么这个灭尽苦恶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呢?在第二讲中,我给大家讲老板执念的时候,曾经给大家简单说过,大家可以倒回去再听一次。在这里,我再给大家换个角度说一次。

 

人,之所以会苦,是因为人愚昧,搞不清楚人世间的这些世俗世界所谓的物质、情感、权力是会给大家带来痛苦的。对于这个现象我们搞不清楚,搞不清楚就是无明,就是不明白的意思。不明白的原因就是世俗的人都太自我了,长期以来形成了自以为是的强大的业力,这个业力就是执念,佛教给它叫我执。业力是一个佛教用语,大家可以百度查一下,也可以到《总裁觉悟智慧》课堂现场来听我讲通俗版的。那么世俗的人如果想看清世俗世界,想明白什么才是我们该要的,什么才是我们该舍去的,就必须恢复明,这个明就是明白的那个明,要恢复这个明,也就是要去掉无明,要想去掉无明就得先去我执,因为是我执导致了无明,要去我执就得先去我,佛教给去掉我的状态叫“我空”,空就是空气的空,如何才能去掉我呢?佛陀根据不同的人,也就是每个人的慧根不一样,根据不同人的慧根讲了不同的方法,这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是八万四千,而不是八万五千,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大家先不要管它,你就理解为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这些去掉我的方法就是佛法。但是这些方法只是帮助大家去我执,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方便说。所谓的方便说就是,佛陀为了让大家做到我空,所以才这么说,告诫佛弟子不要过于执着于佛陀所说的这些方法,如果执着于佛陀所说的这些方法,那就是法执。对这个方法也进入了执着状态,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法不可以执着,这叫法空。当有众生用佛陀讲的方法去修我空的时候,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就是讨厌世俗世界,向往极乐世界。既然世俗世界都是苦,极乐世界都是乐,为什么要留恋世俗世界呢?厌世的情绪就传染开了,甚至出现了一些修行人自杀的事件,佛陀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扩大,于是告诉我们也不能执着于空,因为当我们执着于空的时候,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执念,向往空就变成了一种欲望,有人因为不能达到空的状态而烦恼,这完全违背了佛陀的本意,于是佛陀让大家放弃对空的执念,这就是空空。《心经》的260个字就是按照我空、法空、空空的顺序讲的。《金刚经》也是按照这个逻辑来讲的。

 

只要世俗的人做到了我空、法空、空空,才能算是彻底放下了我执,然后才能去掉无明,恢复智慧,然后就能真正的实现离苦得乐。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很多人选择了修行,有的是苦修,有的是在家修行,有的是离开了红尘修行。目的只有一个,放下世俗的一切,放下欲望,真正的实现解脱。这种以自我解脱为目的的修行模式,叫小乘(乘法口诀的乘)。但是修习小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都想脱离世俗的红尘,佛教给它叫出世。如果大家都想着出世,谁来搞生产呢?这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于是就出现了大乘佛法。就是以入世的心态来修行佛法,然后得到离苦得乐的境界。反正修行佛法是为了离苦得乐,在红尘中修行,如果做一些对别人有利的事情,但不执着于物质所得,也不执著于红尘的荣誉、权力这些世俗的东西,一样也可以获得快乐。这就是大乘佛法的指导精神。当佛法传到中国的时候,必然与中国的儒家思想冲突,因为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是强调家庭得孝文化,儒家思想是强调忠君文化,儒家思想是强调等级观念的,而佛家思想是出世的,佛家思想是淡化家庭观念、没有传宗接代意识的,也没有忠君观念的,这样的观念,至少统治者是不喜欢的。佛教为了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得到政府的认可,只能与儒家进行融合。那么大乘佛法积极入世的思想自然就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选择了,所以,大乘佛法与儒家思想进行融合后,就变成了中国的禅宗。寺院也可以生产,修行者也可以济世救民。这就是大乘佛法中通过度人来实现度己的思想。

 

关于佛教中度人思想

大乘佛法中关于通过度别人到快乐的彼岸,进而实现了度自己到快乐彼岸的这一思想。我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给大家做一个说明。比如你把钱借给你的朋友使用,你是出于爱心,是想帮助对方,然后把钱借给了他。结果他在你的帮助下度过了困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你的朋友特别感激你,你也因此感到高兴。这就是对方高兴,你也高兴。通过布施让别人得到快乐,同时自己得到了快乐。这个行为就是六度波罗蜜中的布施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布施波罗蜜就是通过布施的修行方法到达彼岸。六度波罗蜜分别为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大家就简单理解为六种不同的通往幸福彼岸的方法,其实这六种方法实际上是有联系的,这个比较复杂,大家有机会到我的《金刚般若》课程上可以听到详细版的。

 

我继续给大家说那个布施波罗蜜。这个布施波罗蜜有一个问题,必须给大家说一下。还是拿那个借钱的例子说。当你把钱借给别人的时候,别人在你的帮助下脱离了苦海,对你表示感激,同时你也获得了快乐。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对方没有感激你呢?或者对方对你的感激形式没有达到你的预期呢?比如对方在你的帮助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结果他就把钱还给你,然后说了句谢谢,你会不会心里不爽呢?当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你的心里不但没有获得快乐,而且还增加了烦恼。如果是这样,就没法通过布施的方式到达快乐的彼岸了。所以,在《金刚经》中反复论述一个意思表达叫做“不住相”,住是居住的住,相是相面的相。如果是布施,就得做到不住相布施。也就是说,我布施给别人,不是为了获得感恩,也并不在意对方是在你的帮助下脱离苦海的,也不执着于你作为一个布施的人,也不执著于他是你布施的对象,只要你不执着于这个,对方即使没有感激你,你也不会烦恼。因此,只有做到不住相布施你才能真正的到达彼岸。这就是一个非常有境界的事了。

 

企业家的境界

也就是说说完了不住项布施,我才说到本讲的重点,那就是企业家的境界。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你做这件事动机是为了自己,就会给自己带来烦恼,比如目标没有达成,豪车就没买到,比如说有人过的比你好,这些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烦恼。因为,你们开公司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当自己的欲望被满足了,继续创新的动力就没有了,如果欲望没被满足就会气急败坏。但是,如果你们开公司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呢?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欲望呢?这就是说,你们开公司是为了度别人上岸,只要别人开心,无论别人感不感激你,你都开心,这样,你创业的动力就会十足了。所谓的我空,就是淡化自己的个人利益。当然,我不是说把赚的钱都散出去,因为你还需要度你的孩子,度你的配偶,度你的父母,他们都需要在你的帮助到达快乐的彼岸,你为了快乐,也要有物质基础。但是这些够用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不停的积累钱财到自己的腰包,赚钱的目的是为了造福更多的人。这样,我们的创新动力就源源不断。这就是企业家的境界,度人到彼岸的境界。你度的人越多,你得到快乐就越多,因为你已经做到了不住相。

 

所以,认真的修习大乘佛法就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境界与格局,自己也会越来越快乐。所以我给我的学员说,跟我学习首先是学习如何提高境界与格局。

 

当然佛教的智慧博大精深,我上面讲的只是冰山一角。比如十二因缘,比如我在《总裁觉悟智慧》上讲的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比如烦恼与菩提的关系等等,这些智慧每一个都值得说上几个小时甚至几天。

 

当企业家长期修行佛法,慢慢的会让自己的面容变得慈悲,内心充满着喜悦,自然就会增加自己的可信度和能量场,自己的个人魅力也会随之增加。这对需要靠诚信,需要靠人与人的信任才能成功的商业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不仅如此,当一个公司的高管和核心员工都具备以出世的非功利的心态来积极入世度人的时候,这个企业从老板到高管到核心员工都会充满着巨大的愿力,遇到困难不会退缩,遇到烦恼积极转化为动力,一切想的都是别人,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这样的公司将会无敌,想不赚钱都很难。

 

那么结合上一讲我们谈到的道家思想,老板降低了自己欲望之后,会不会丧失创新的动力呢,如果只看道家有可能,但是如果把佛家思想放在我们的思想高度上,我们就通过佛家的思想提升了我们度人的情怀,这种情怀呢就变成一种信仰,信仰的力量淡然是无穷的。就是根据愿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赚钱变成了一个顺带的事。

 

这就是作为佛家思想,为什么说是老板必备的智慧,因为如果老板没有度人的思想,就不会想到度员工,员工也不会度你自己,你不去想着度社会,社会也不会度你,所以佛家的思想的度人,就是你度谁,谁就会度你。

 

小节总结

好,我们总结一下这一讲。佛家的核心宗旨是让大家通过去我执的方式到达幸福的彼岸,因为通过去我执,达到我空,然后才能恢复智慧。达到我空的方法就是佛法,但是佛法只是方便说,因此要做到法空,但是执着于空一样会带来烦恼,还需要做到空空。这是小乘佛法的修行逻辑,但是小乘佛法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大乘佛法通过度人来实现自度更适合世人在红尘中修行。大乘佛法传入中国之后与儒家融合成为了中国的禅宗,因此核心为六度波罗蜜的《金刚经》就成了大乘佛法的经典著作,通过不住相度人来实现自度,这正是企业家提升个人境界与格局的最好方法。如果将这些思想植入到企业,企业上下将充满着愿力,企业自然无敌。

 

下一讲我们给大家分享儒家,作为中国人,如果不了解儒家,基本上也就不能了解中国人,自然就没法管理中国的员工,也没法理解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

 

谢谢您的收听,我是《总裁觉悟智慧》的主讲老师周贵银,我们下一讲再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南师讲佛学

南怀瑾先生讲述三十七菩提道品,录音文字参阅同名微信公众号

by:怀师精舍

毛选实战运用300讲

我们读⽑选,最有价值的是学会两⼤能⼒:1.获得规律2.运⽤规律解决问题获得规律的⽅法分两类:⼀是学别⼈的实践总结,⼆是⾃⼰实践总结,这两类要结合起来,总结不能瞎...

by:帝王之学

佛学

透过平实流畅的语言,领你进入佛陀的世界,契悟佛教的奥秘。

by:九妹吉祥

听南怀瑾讲佛学|严谨详实的佛学入门书

本书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佛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内容大纲】第一章...

by:洁懿读书汇

听南怀瑾先生讲佛学

四本佛教经典解读合集。【图书】金刚经说什么【作者】南怀瑾著述【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图书定价】48元【ISBN】978-7-309-13125-3/B.61...

by:复旦大学出版社

南怀瑾佛学讲演录:定慧初修 | 佛学智慧

“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是佛教全部学说的三大组成部分。戒,是用来防非止恶的;定,是用来息虑静缘的;慧,是用来断除烦恼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

by:复旦大学出版社

佛学国学

经文,学习,阿弥陀佛

by:善缘堂二瓢字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