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集 贝多芬:个人的,就是全人类的

2019-05-06 18:06:1321:53 3752
声音简介

导语

本集节目集中讨论了贝多芬音乐生涯晚期的作品。一则是他在作曲上的技艺给后人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包括用交响曲改变了世人对音乐的总体看法;二则是他的音乐内涵中深刻的人道主义,既挖掘个体的极致,也观照整个人类。

1、非如此不可

透过两集节目,我们具体而微地看了贝多芬早期到晚期的创作,今天的节目,我们一方面要来多听他晚期的作品,同时我们要来探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贝多芬这么重要,为什么整个十九世纪的音乐家,几乎都可以说是在贝多芬身影底下创作。

首先不谈其他,我们来谈创作技法。我们不断地强调,从海顿晚期的作品一直到贝多芬早期,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这一脉的写作方式是由小动机组织而成大结构。我们也看到贝多芬如何透过这种小动机、小的音乐素材单位,而非旋律,来说话,这样的创作方式根深蒂固地影响了之后作曲家的写作。

越去分析贝多芬的作品,就越能够发现他的写作真是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来看看贝多芬最后一个完成的主要作品,他的《第16号弦乐四重奏》的最后一个乐章。这个乐章很有趣,贝多芬在乐谱上面题了字,说这是一个困难的决定。他在音乐里问: 必须如此吗?然后音乐回答: 是的,必须如此,就是要这个样子。“必须如此吗?”这个问句是这样的。



[播放贝多芬《第16号弦乐四重奏》片段]

问题是这样,那必须如此,他的回答是这样。

[播放贝多芬《第16号弦乐四重奏》片段]

如果您对音调很敏锐的话,大概已经听出来了,如果问题是嘀哒嘀,回答是哒哒哒,这是一个对应。但是如果我们再仔细去分析就会发现,贝多芬的设计不止如此呢。比如说回答的这一句。

[弹奏贝多芬《第16号弦乐四重奏》片段]

我们把它上下颠倒就会变成这一句。再左右颠倒,左右颠倒之后把中间补上音符,把它移一个位置,就成为刚才我们听到的这个回答句的第二句。

[弹奏贝多芬《第16号弦乐四重奏》片段]

是不是非常精妙神奇呢?而这其实不是我的发现,而是二十世纪作曲大师勋贝格的发现。他看贝多芬晚期作品,惊讶地发现,怎么有人对于主题素材之间的运用构思,可以缜密到这种地步!一个音都无法改。

但即使如此,勋贝格也承认,贝多芬晚期作品有很多东西,这个音乐内涵是他不了解的。不要说勋贝格不了解,即使到现在,两百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不那么了解。比如说在最后一号弦乐四重奏之后贝多芬完成的像谜语一样的大赋格。

[弹奏贝多芬《第16号弦乐四重奏》片段]

2、他的音乐围住了整个世界,从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这首曲子首演的时候,愤怒的听众骂这个作曲家一定是一个蠢驴,怎么会写出这种音乐?但贝多芬的回应方式是什么?他没有把这首曲子改得更简单、更通俗易懂,而是写了这首曲子的钢琴四首联弹版本,让它更容易被人演奏,更容易被人听到。你现在不了解我,没有关系,终有一天你会了解我。

[弹奏贝多芬《第16号弦乐四重奏》片段]

这样的精神或者说这样的创作态度告诉我们,音乐不止是娱乐,而是一种人性情感与思考的体验,它不只为满足听者的感官娱乐而做,更是创作者生命与灵魂的呈现与表白,可以呈现最深沉幽微的渴望、焦虑、矛盾和欲求,音乐不一定要带给人立即的满足或者是单纯的聆赏快乐,而是可以表现那一些难以言喻,但是又确实可以感受到的挣扎与冲突。

贝多芬相信音乐家,或整体来讲艺术家,这些人有着一种超自然的神奇的天赋跟本能,而这种本能的义务就是要展现给世人,要直接面对人世中的一切。也因为如此,音乐变得像宗教,我们透过这个艺术获得了升华。

贝多芬的很多作品我们听起来非常的畅快,非常的喜欢,但是也有非常多作品,而且从早期作品就开始,我们会觉得,这个作品写得很让人惊讶,你会对它着迷,但可能也有很大的困惑。就像是我们之前介绍的《英雄交响曲》,光是这个第二乐章,强大的《送葬进行曲》,很多人到现在都不太能够理解它的内涵,但这恰恰是作曲家要你体验的。

如此信念或者说是意志力,可以表现在非常多方向,在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里面,这是音乐史上第一次,一个作品融合了这么多样的元素,有管弦乐,有合唱,有独唱歌手,兼容了各式各样的音乐素材,我们之前提过的,有交响乐,有颂歌,有土耳其式的音乐,有教堂音乐等等,这样的写法让交响曲自成一个世界,人们在此没有贵贱的分别,四海之内皆兄弟,敬畏伟大的造物主,他用喜乐的诗歌,更用自己的音乐告诉我们这一点。

同时在这样的音乐里面,我们也知道,交响曲作为一种曲类,有主导一切的力量,它不只可以写得像史诗,甚至本身就可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推动这个社会前进或者改变。


[播放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片段]

在这里我必须很坦白地说,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不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作品,但无论我喜不喜欢,这一部作品对于当时还有后世都有巨大的影响,它不只改变了世人看待交响曲的方式,甚至改变了世人看待音乐的方式。我们在上一集节目中提到了贝多芬写了32首钢琴奏鸣曲,把奏鸣曲,还有奏鸣曲式写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也让这个形式彻底贝多芬化,导致贝多芬之后的作曲家要写奏鸣曲就变得困难,而且是非常困难。

同样的,在贝多芬的9首交响曲,特别是《第九号交响曲》之后,要再写作交响曲就变得困难了。所以日后的作曲家面对贝多芬,你不是和他正面冲撞,要不然就是转弯而行,或者就是在他的阴影底下发展,我们看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其实多少都可以看到这一点。

但另外一方面,贝多芬的音乐也不止是对外的公共宣言,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他呈现的是整体人类的复杂情感面向,这包括了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我们一直提到贝多芬最重要的两个音乐形式,奏鸣曲和奏鸣曲式,以及变奏曲式,而这刚好就是他最好一首钢琴奏鸣曲的主题。这个曲子只有两个乐章,第一乐章C小调,第二乐章C大调。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变奏曲。好象一阴一阳,贝多芬让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他自己,而是整个人类、整个世界。

[播放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片段]

接在狂风暴雨的第一乐章之后,我们听到的是极度平和,而在平和中有丰富层次的C大调第二乐章,变奏曲乐章。

[播放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片段]

3.个体中的无限

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奏鸣曲之后贝多芬还能写作另外一首奏鸣曲,的确是没有了。但是贝多芬的创作没有在这里结束,他之后还写了一个大型作品,就是鼎鼎大名的《迪亚贝利主题伴奏曲》。这个作品很有趣,安通迪亚贝利是当时知名的音乐出版商,他也是作曲家,在1819年上半,他把自己写的一个圆舞曲寄给了在当时奥匈帝国境内的所有知名作曲家,希望他们每个人写一个变奏,这样他可以组成一部作品,叫做《祖国的艺术家们》,然后把出版所得用来资助因为拿破仑战争所导致的不幸家庭。

贝多芬当然也接受了邀请,虽然他认识迪亚贝利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他觉得这个圆舞曲的主题实在是写的太烂了,怎么可能会用这么烂的主题来写一个变奏呢!但是我们听一下这个迪亚贝利的主题。


贝多芬《迪亚贝利主题伴奏曲》/ 33 Variations on a Waltzby Diabelli in C Major, Op. 120, "Diabelli Variations"

真的是不怎么样的一个主题,可是在这个主题里面大家有没有听到,有一个往下的动机,这个就是我们刚刚听到的贝多芬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这个伴奏曲的一开始。所以或许是这个原因,贝多芬最后还是写了变奏,只是他没有在那一年交,他是在四年之后交,而且一写,不是写一个变奏,而是写了33个变奏,成为一个长达一小时的大型变奏曲。

[播放贝多芬《迪亚贝利主题伴奏曲》片段]

光是这个第一变奏就非常的有趣,主题是一个三拍子的圆舞曲,但这个第一变奏却是一个进行曲风格,进行曲1212,这是二拍风格,所以你就知道贝多芬在这个曲子里面要玩什么把戏。在这首变奏曲里面有很多地方我们可以感觉到,贝多芬是在嘲笑这个主题,把这个主题写得很笨拙的地方放大化、夸示化,告诉大家这个地方真的写得很烂。把这个主题可以说是又扭曲,又踩在脚底下,做各式各样的翻转。

但是在这个翻转或者是说嘲笑的过程当中,贝多芬不止是挖苦迪亚贝利,他可能也挖苦了他自己,看自己这一生的种种境遇,在这个作品里面我们听到了各式各样的声音、各式各样奇特的写法,种种超越贝多芬时代的写法,但是这个情感世界又是这么的丰富,我们说这个主题被嘲笑跟捉弄,但是越到后面的发展,你会发现在经过种种的打压之后,主题变得轻盈,变得升华,在最后透过一个赋格曲到达像是天国一般的神奇境界。

[播放贝多芬《迪亚贝利主题伴奏曲》片段]

我想说到最后,或许这是贝多芬最特别的地方,也是他能够影响这么多人的原因,就是即使在耳朵完全听不到,把自己跟外面世界隔绝的情况之下,这位作曲家不止写自己,他的音乐写的其实是全人类,我们的音频会完整收录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还有这33段变奏,我强烈建议大家好好地从头到尾听一遍,体会一下这是什么样的音乐之旅,这其实也是贝多芬的人生之旅,更是可能还不关贝多芬,关乎整个人类的故事。也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能够超越时间、地域、种族、语言,到现在仍然撼动我们、感动我们。

我也同时建议大家欣赏他的歌剧《费黛里奥》,讲述一位妻子女扮男装到监狱里面救出她的丈夫的故事。这个歌剧,作为歌剧来讲问题很大,贝多芬对于人生不是那么了解,歌剧也不是他擅长的曲类,这也是他唯一的歌剧。但这部歌剧的音乐体现了贝多芬的人道主义,以及他对于人性光辉的肯定,即使剧情衔接不是很顺畅,我们还是认为这可以成为史上最伟大的歌剧作品之一。我们来听一下这部歌剧中犯人出来放风透透气所唱的这段合唱,这是这么这么的感人,而这个感人就是来自于贝多芬这一位作曲家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体会。

我非常尊敬并且喜爱的钢琴大师讲过一句话,在我和他的访问里面,他这样说,他说不要害怕你不能跟贝多芬一样深刻,你只要遵循贝多芬在乐谱上面的指示演奏他的音乐,那音乐就会带你达到你自己从未想过你可以达到的深刻境界。


贝多芬《费黛里奥》/ Fidelio

4、本集总结

在音乐声中为今天的节目做总结,作为作曲家,贝多芬开创出来的写作方式影响了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这种由小动机发展成大结构,他在曲式结构上面的用心,在奏鸣曲式上面所累计的成就,也对后来的作曲家造成很大的障碍。而他在音乐中所立下的成就,包括把交响曲成为一个时代宣言,也从此改变了世人对于音乐的看法。他写全人类,也写自己,无论如何他所呈现的是人类情感最丰富也最幽微的面向。无论是他的写作技法、音乐的内涵、想要表达的意志,以及作品本身,到现在都持续影响着我们。

然而和贝多芬处于同一个时代是怎么样的感觉?作曲家要如何找出自己的声音呢?下两集节目我们要看舒伯特,我们会得到非常非常惊奇有趣的答案。欢迎您继续收听。

*本集古典音乐配乐版权由“库客音乐”授权提供。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1377617vtqp

为什么这一集只是试听?

OliverRao_zn

想问一下贝多芬在16号弦乐四重奏后写的那个大附格叫什么名字 好喜欢

李江玲钢琴 回复 @OliverRao_zn

贝多芬作品op.133

猜你喜欢
贝多芬名作全集

大调第一号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一号交响曲完成于1800年,当时他才三十岁,已发表过许多作品而享誉于乐坛。此曲的第一主题可与莫札特「朱彼得交响曲」起始的乐句相比拟,...

by:黎城孤影

贝多芬全集(无损)

Vol.01-Symphonies(交响曲)Vol.02-Concertos(协奏曲)Vol.03-OrchestralWorks(乐队作品)Vol.04-O...

by:悦读烩

贝多芬交响乐全集

贝多芬九大交响乐全集指挥卡拉扬演奏柏林爱乐乐团专辑介绍:C大调第一交响乐作品第21号第一乐章:极慢板、朝气蓬勃的快板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第三乐章:小步舞...

by:高台玩月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2020年,在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之际,张亮作为中国演出、录制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最年轻的指挥家,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贝多芬交响曲全集》CD唱片及《贝多芬交响曲...

by:乐海书情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

by:探索者yuan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