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2南怀瑾详解楞严经

2023-08-03 16:03:2316:09 1.7万
声音简介
所谓空是个名词啊,不要有个空的境界,有个空的境界那不是空了,不是真空,那是你心意识造出来的。所以有些人打坐修道学佛说我现在很空啊,我说你的空就是那么大,空空洞洞,大一点就空不掉了,因为他有个空相在,空的境界在。所以空和觉俩个悟到,悟到了本空,极圆圆融通达。怎么叫圆融通达?

空在哪里呢?现在就空。譬如说我在讲话,诸位在听话,哪一个声音哪一句话说留住了?你想留住它都不可能,听过了就没有。说这一句话已经了解了这一句话就是觉、觉性、觉悟了这句话讲什么意思,觉了,知道了。这个音声来,因此知道,音声过了,知道也知道了,空觉都不留,自然不留,不是你要不留。所以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如行云流水一样过了就过了。

空觉极圆,到了极点圆融通达,那么这个时候说证到空性。我们在学理上有个名称叫证到空性,如果拿禅宗祖师来讲,就要打你一棒,空还有个性啊,有个性就不是空了,这是禅宗祖师的讲话,非常简单,这个逻辑也很简单,即然空你还有个境界?还有个空的境界啊?有个境界就不叫空了。

“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所以能空的、所空的都没了,这个时候生理身体、心理起动,这个念头起来生灭的作用都没有。“生灭既灭”,所谓生灭心不动,我们现在我在讲话的作用同诸位听话的作用都是生灭心,一个念头来了,生起了知道了,过去了把握不住的,它就走了,“生灭既灭”生灭是个现象,能生灭的那个自性没有动过。这个就称寂灭,本来清净。“寂”是形容词,本来清净,“灭”不要你去灭它本来灭的,一切念头一切有相、动相,本来灭,过了就空,不要你去空它。所以我们大家学佛打坐是拼命去求一个空,你去空它空不了的,你就是空得了,那个就不是空。自性本空,不要你去空它的,它自然来空你的。

所以生灭既灭,慢慢定久了,观察久了,生灭心不起了,“寂灭现前”。自性本来寂灭的境界就呈现出来。这是观音菩萨很切实的把这个修耳根圆通的音声法门,观世音这个法门,怎么样程序怎么样进步,很切实的告诉我们了。不过话讲得那么简单,练习起来做起功夫来,修行修行要以真正实证的功夫来求证它,不是理论懂了,哎,我现在一听声音,真的呀,也是空的呀,不错啊,你这点也对了,对了但是没有定力,你慢慢练习久了,定力久了定住了,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个身心都在寂灭中,自己也无所谓身体的感觉了。

因修音声连带身体起变化了,所谓身体起变化,现在修道啊,修密宗的人喜欢讲气脉,为什么要修气脉?因为我们痛苦的呀,有身的感受。就是老子说的一句话,我之所以为我累者---为吾有身。我们最大的拖累有个身体的障碍,它又怕冷又怕热又怕累,又这里坐着不舒服,真到了气脉通了忘身了,身体的感受没有了。肉体还是肉体,不过同我没有相干了,所以它归我所用,等于一个表一样,是我用的一个工具,我不会被它拘束了。我们普通人被身体拘束,被它用,没办法用它。到了这个寂灭现前身心转变了,可以用这个身体不被身体之所用,身体不会变成我的拖累,这样修持慢慢的修,话是几句话,原则大家把握住。所以诸位要讲修持,念佛也好,各种修法也好,修密宗也好,显教也好,把观世音菩萨这一段真实做功夫的千万背来。只有两三行。我们再把它原文念一道,这个要背来的:

“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就是这一段,千万背来,乃至于学佛念佛修各种法门,乃至诸位要打坐的,上坐念这一段,你当做咒语一样念,好读书不求胜解也可以,念一下就有它的功德,你慢慢就会懂进去。那么观音菩萨说到这里,

下面说真到了寂灭现前这个境界,寂灭就是涅磐境界,涅磐不是死亡,涅磐是翻音,这两个字勉强翻译讲它的境界寂灭。讲它的功用呢?是常乐我净,这是纯乐无苦的,没有苦,不是我们普通世间的乐,舒服得很,永恒不变的,这是自性的真我,这是净土,这是寂灭境界。所以涅磐境界翻译成寂灭或者圆寂,中文来讲都不是全体,所以涅磐两个字很难翻,因此我们中文翻译佛经大部分只翻音不翻出来。它是圆满的、清净的、寂灭的,纯净的、极乐的、至善的。这一切的美德都集中了,这是一切众生与诸佛共有的自性的境界,寂灭现前。到了这个境界,观世音菩萨下面的讲话。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到了寂灭现前这个境界,注意哟,不要去求它,只要你修持真到这个境界,自然而然,忽然之间超越了“世”这个世间,这个世间有两个观念,这个世间是两个观念啊,所谓世间就是跳出了这个物理世界,拿我们来讲超越了地球物理的限制,超越了一切物理作用的限制,这还是狭义的这个世间,超越了物理世界。真正广义的世界,什么是世界呢?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个世界,超越了。所以他说忽然超越世,这个世间的世。下面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刚才我们讲过这个世包括世间,狭义的就是物理世界,物质的世间,广义的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跳出三界。跳出三界到哪一界去啊?圣贤世间,就是出世间,出世间清净的世间,一切圣贤都在清净心中。如果说我们修行跳出三界,我们常说中国文化把儒释道三家融合了的讲,所谓修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常常问一些青年同学你要跳出三界外到哪一界去?没有第四界啊。不在五行中你在哪里中啊?五行以外没有第六行啊!所以要想一想。譬如象我们在坐诸位出家的同学叫做跳出了世间,形象跳出了世间,要心真能够跳出了世间,叫出世间,那就叫做出家了,家就代表了世间。

但是你跳出了世间,住在出世间,也不能算是最高的解脱啊,还是住在某一个形象里,佛境界不但跳出了世间,也不住出世间,换一句话说即可以入世又可以出世。拿我们普通人讲,一个伟大的人生,伟大并不是说你官做得大,钱多,有权力,不是这样啊。哪怕你一个担水卖菜的,哪怕我做苦工的,那没有关系,那个是职业不同,人生伟大不在职业上面,在我自己的精神修养上,精神修养到了最伟大处你做任何一种职业都可以,你替人家扫地也可以,乃至在地下打滚都可以,那是职业。真正伟大的人生是以出世间的修养做入世间的事情,形式上是入世的,他的心境精神出世间的,永远是出世的,这个样子就是观世音菩萨说的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读中文古文经典要注意,翻译成白话这四个字要翻得很多了,世出世间。到这个情形,到达这个程度。

“十方圆明。获二殊胜”。十方代表了空间东南西北四个角上下,所以叫十方,那么拿我们观念是空间。到了这个世界是一切空间没有限制,象我们是空间有限制啊,人是最差的,所以科学都晓得,到了三度空间,有些动物譬如象蚂蚁啊壁虎啊它倒转来可以爬,因为它观念里头没有这个方的空间,它觉得都是平面的,在它这个拿我们来比方了,所以它倒转来可以爬,我们人就不行,因为有空间的限制。所以修行到这个时候,没有空间观念的限制,当然也没有时间的限制。

我们最难解脱是时间与空间。譬如大家念佛打坐念一阵坐一阵心里就烦躁了,觉得好象蛮久了,功夫很好了,看看半个钟头,对得起诸佛菩萨吧,下坐了,因为心理头时间、空间的观念忘不掉。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林工_wn

南师本段讲得很是精妙。南无阿弥陀佛

听友186144389

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三相。了然不生。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伟。感恩主播师法布施!!!

听友186144389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感恩主播师法布施。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猜你喜欢
南怀瑾|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图书】南怀瑾选集(典藏版):第十二卷【作者】南怀瑾著述【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图书定价】74元【ISBN】978-7-309-09448-0/C.261...

by:复旦大学出版社

南怀瑾

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

by:学成名医

南怀瑾|南怀瑾讲述维摩诘经

【图书】花雨满天维摩说法(上下册)【作者】南怀瑾著述【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图书定价】80元【ISBN】978-7-309-13625-8/B.659、9...

by:复旦大学出版社

南怀瑾经典大合集|悟道|南怀瑾

南怀瑾大师贯通佛、道、儒三学,又有所偏重、有所取舍。从思想基础来看,南大师似乎偏于儒学,倾向于以积极的态度融入世界、融入社会生活,并有所贡献,有所影响。虽以80...

by:天卷博文

南怀瑾讲述系列-南怀瑾谈心兵难防

南怀瑾先生,一九一八年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二零一二年九月去世,南先生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后赴台湾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又远赴美国、欧洲...

by:长安集品牌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