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创新是一连串事件

2023-07-23 05:10:5118:07 6457
声音简介

【温馨提醒】购买课程后,可添加小助手微信:hdbj006,加入微信交流群

我最近一两年喜欢一个东西追一追哪来的。任何改变人类命运、大幅度提高我们“收入”的最早事件是idea,是某些人头脑里冒出来的一个想法。

 

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最重要的就是有想法,是这个特征让人类在生物界成为万物之灵。但是,想法最后怎么变成解决问题的技术,中间有很多偶然性。很多事后看觉得这条路线很顺,中间看、还原回去看,不知道走丢多少人,多少人死在半道上。

 

所以,第一组事件是从想法到技术,也就是说创新最早的一环是怎么把想法变成一个可应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二组事件,你有一个技术手段,它能商业化吗?不一定。从技术成熟变成商业上可以用,又需要一连串事件,无数尝试、无数努力。

 

如果没有向一切方向的尝试,创新怎么会进入人类生活,举手就得就可以来杯咖啡?我去年11月去访问过西雅图,看了STARBUCKS创业故事,美国人的咖啡水平在以前,那个难喝呀!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才能成功,中间要烧投资人的钱,要耗你的生命,你的团队可能瓦解。

 

第三组事件,不成功的商业化没关系,成功的商业化一定会惹上大麻烦,越成功麻烦越大,你真成功了就惹人家了,要混战一场。

 

第四组事件,就开始呼唤秩序、呼唤立法、呼唤新的规则,这个过程让创新平庸化,真正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后人类再冒出另外一个想法来,这就是创新的过程。

 

这些事件之间,需要我们努力的方向,承担创新重任的那些人是有所不同的。


我下面分别把这四组事件简单做一些探讨。

 

第一组事件:从想法到技术


人类的人数现在存量是70亿,历史上有多多少百亿人口,每个人都有头脑,都有想法,但事后看能够影响人类的重大想法寥寥无几。而且很有意思,它的分布极其不平均,不是哪些地方都冒出过可以影响人类的想法,有些地方多少年一个也没有。

 

不相信在图上标,有些地方密密麻麻,有些地方就是一片空白,长期空白。这个事情就有意思了,什么条件刺激人类产生那些事后看有远大前途的想法?具备什么条件这些想法可以出来呢?

 

这个问题就要去看欧洲,幅员面积跟中国差不多,人口差不多,文明历史差不多,两个古典时代都是辉煌的,希腊文明很辉煌,我们诸子百家也是很辉煌的。


但是往后捋,13世纪以后,明显有几件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就没发生,启蒙运动没发生、科学革命没发生、文艺复兴没发生。1840年整个中国文明吃这么大的亏,留下来一个李约瑟之谜。(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为什么这一脚就跨不出去呢?李约瑟猜测的答案说,中国古代大一统的科举制度下,天下厉害的人都读四书五经,读皇上规定的经典,考上考不上都有标准答案的,最后皇帝还要殿试,按自己的偏好决定第一名。这一制度的代价是,人们冒出的很多千奇百怪的想法都自己消失了,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所以说,创新的第一组事件里,最重要的是好奇、敢想,百无禁忌想,要擅于提问题,最重要的就是任何想法都要接受检验。知识的重点不是记住很多东西,而是探索未知。如何从已知通往未知,才是学习的重点。

 

我以前去以色列访问,这样一个1948年才创立的国家, 800万人口中出了7000多个上市公司,很多硅谷的关键技术研发都是从特拉维夫出来的。

 

我问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的回答是重视教育。不过,与咱们意义上重视教育的方式不同的是,以色列的小孩从5岁开始读书,没有死记硬背,也没有老师一个人讲的宣教,而是被鼓励提问、进行讨论和探索未知,这种态度是他们的长项。

 

所以说,他们能成功创新的长项是从哪里来的?是激发出来的。不是靠一个天才坐在那里就会冒出来,也不是靠人数多、脑袋多,想法就一定多。有很多想法不碰撞,就出不来。

 

想法密集产生的地方,一定有个叫做氛围的东西,都有一些基本的教养,有一套探索的办法,有问题牵引着走。讨论、争论、争辩,这些都是这些事件当中极其重要的,才能把想法最后落成技术。

 

第二组事件:技术想法的商业化

 

第二组事件,有想法,有技术,能满足市场要求吗?这组事件至关紧要,它也不取决于个别企业家,我们事后看是天王巨星般的这些人厉害,但是非常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商业活动什么态度。

 

没有这个态度,就不可能有这个结果。“企业家”,这是个法文词,entrepreneur原意是事业家,来到世界上要成就一件事。千万别以为企业家是有钱人,企业家是缺钱的人,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就是企业家有多少钱都不够,他要做事,做的事比他掌握的资源多,所以借多少钱也不够。想法大,这是企业家的特点。

 

然后,企业家很有意思,对潜在的机会敏感。科学家、发明家是对新的东西敏感,对企业家来说,新不新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满足潜在的市场机会。

 

第三组事件:混战一场


成功的企业家,麻烦就会来,因为你会动人奶酪,越成功越麻烦。

 

比如我研究过滴滴,非常喜欢它的故事。

 

最早他们的研发团队一家一家访问出租汽车公司,一百多家都拒绝合作,他们说再找一家不同意,那我们就不干了。结果下一家同意了。

 

出租汽车老总同意没有用,司机不同意。最后跑到北京西客站,一个门一个门去敲,动员司机装滴滴的APP。

 

创造一个市场,两边都要做工作。很快麻烦来了。所有人都要对准他,传统的出租汽车公司因为被你抢了生意,所以不高兴。没有补贴,消费者也不高兴。前一天你还是创业英雄,突然就变成全民公敌。

 

最后,怎么重建秩序?


政府要出场,人大要出场,制订新的游戏规则,新老利益之间怎么求得平衡,协调社会各种不同看法的能力就重要了。

 

所以,从想法开始到最后改变人类的生活,创新是一连串关口、一连串挑战、一连串难题。这里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持续攀登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完)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友236007967

全部都是废话,一句有意义的都没有。听到一半就关了。

Near89彤

本来不混沌,听完混沌了

猜你喜欢
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周其仁箸

《收入是一连串事件》主要内容:中国的经济发展当然是一连串事件,而以一连患事件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收入增长,正确而又别开生面。二十多年来,数之不尽的漏着,不计其数的...

by:叮宕

周其仁

中国经济学少数学者

by:没有一种解释

城乡中国-周其仁

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周其仁教授将城乡之间差异形成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娓娓道来,试图增加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认识,找出沸沸扬扬的城镇化改革症结,消除城乡间...

by:是工不是灯

改革的逻辑(周其仁著)

中国的改革肇端乎“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凭借邓公的智、仁、勇,做对了。中国的改革业已走入了“深水区”,那就必须讲究“逻辑”了,据此而不仅仅因此,《改革的逻辑》则不...

by:龙元富律师

改革的逻辑 by 周其仁

明年就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我们之前的历史课大多也讲到新中国成立便结束。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发芽腾飞,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从分配住房到房地产市场大爆发,...

by:海胆侠侠

完整版——改革的逻辑(周其仁)

十八大之后,对于中国往何处去,改革应该怎样继续,无论是专家学者、舆论,还是大众,众说纷纭。从改革史上标志性的莫干山会议开始,周其仁教授就与中国每一步改革密不可分...

by:菜根读书

磁性女声CD连串

{涓子磁性女声热播情歌Rnb}文文mix串烧

by:飞海小亠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 经济学家周其仁经典作品

真实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们往往与“大家公认”的逻辑相抵触。“公认”会发生的没有发生,而“公认”绝不会发生的事却偏偏来。这本书所要揭示的,就是这类“与常理...

by:中信书院

改革的逻辑 | 知名经济学家周其仁作品 | 回望改革,揭示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

《改革的逻辑》是知名经济学家、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经济人物周其仁教授关于中国改革的力作,畅销多年。《改革的逻辑》,足够的高水准和*的接地气,完全摆脱了只停留...

by:中信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