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

2019-07-07 19:00:5519:40 190
声音简介
《孟子·梁惠王》

1·1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③。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④?’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⑤?’上下交征利⑥,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⑦;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⑧,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11)。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惠是其谥号,后迁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②叟:对长者的尊称。③亦:只。④大夫:古代官职。夏、商、周三代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⑤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老百姓。⑥交:互相。征:取。⑦乘(shèng):古代一辆战车为一乘。弑(shì):古时下杀上,卑杀尊曰弑。家:有封地采邑的公卿大夫。⑧苟:如果。⑨餍(yàn):满足。⑩遗:抛弃。(11)后:朱熹注:“后,不急也。”

1 ·2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①,顾鸿雁麋鹿②,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③,经之营之④。庶民攻之⑤,不日成之。经始勿亟⑥,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⑦。麀鹿濯濯⑧,白鸟鹤鹤⑨。王在灵沼,于牣鱼跃⑩。’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曰害丧(11)? 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①沼:水池。②鸿:大雁。麋:鹿之大者。③经:测量。④营:谋划。⑤攻:建造。⑥亟:急。⑦麀(yōu):母鹿。攸:所。伏:朱熹注:“安其所不惊动也。” ⑧濯濯:肥胖的样子。⑨鹤鹤:洁白的样子。⑩牣(rèn):满。(11)《汤誓》:《尚书》篇名,商汤讨伐夏桀的誓师词。时:是,这。害:同“曷”,何。

1·3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②,请以战喻。填然鼓之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⑤,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⑥,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⑧,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⑨,申之以孝悌之义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1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1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释〕 ①凶:荒年。②好(hào):喜欢。③填然:形容鼓声。鼓:动词,击鼓。古时兵以鼓进,以金退。④兵:兵器。走:逃跑。⑤直:只不过。⑥数(shuò):密。罟(gǔ):渔网。洿(wū):大。⑦憾:恨。⑧豚(tún):小猪。彘(zhì):猪。⑨庠(xiáng)序:古时的学校。商朝叫庠,周朝叫序。⑩申:反复陈述。孝:善事父母为孝。悌(tì):善事兄长为悌。(11)颁白:头发半白。颁,同“斑”。(12)黎民:百姓。(13)检:制约。(14)莩(piǎo):饿死的人。发:开仓赈粮。

1·4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①。”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②,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③,厩有肥马④,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⑤,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⑥? 仲尼曰:‘始作俑者⑦,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 而死也!”

〔注释〕 ①安:乐意。②梃(tǐng):杖。③庖(páo):厨房。④厩(jiù):马栏。⑤且:尚且。⑥恶(wū):何,疑问代词。⑦俑(yǒng):古代殉葬用的土偶或木偶。

1·5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②,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③;南辱于楚④。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⑤。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⑥,壮者以暇曰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号曰三晋,故惠王犹自称晋。②东败于齐:公元前342年,魏发兵攻韩,韩求救于齐。齐孙膑大败魏于马陵,魏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役后,魏屡败于秦,遂割地十五城向秦求和。④南辱于楚:公元前323年,魏被楚击败,失八邑。⑤比:替。壹:都,全。洒:同“洗”,洗雪。⑥耨(nòu):锄草。

1·6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曰②:“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③:‘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④,沛然下雨⑤,则苗浡然兴之矣⑥。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⑦,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⑧!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②语(yù):告诉。③卒然:突然。卒,同“猝”。④油然:云兴起的样子。⑤沛然:雨大的样子。沛,同“霈”,润。⑥浡然:苗勃勃兴起的样子。浡,同“勃”。⑦人牧:牧民之君。牧,养。⑧引领:伸长脖子。引,伸长。领,脖子。

1·7 齐宣王问曰①:“齐桓、晋文之事②,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④,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⑤: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⑥。’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⑦,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⑧,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⑨。齐国虽褊小⑩,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孟子 梁惠王

此书为南师《孟子》讲记系列之一。采用“经史合参”的方法,以《孟子》的原文为“经”,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人物活动为“史”,并配合其他种种历史故事和社会现象,对孟子...

by:菩提雅舍

《孟子》梁惠王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

by:大豆油条

《孟子》梁惠王~万章

宝贝们,你读书的声音是世间最美的音乐……

by:简小惠于老师

孟子旁通(梁惠王篇)|南怀瑾

此专辑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讲在前面”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以人物和重大事件为纲,作为切入点予以介绍;第二、三部分则是以《孟子》梁惠王篇为核心,详...

by:南怀瑾大学堂

文山不泥講孟子第一篇梁惠王

梁惠王上篇凡七章梁惠王下篇凡十六章bksun8864大師兄微X全網同名-大師兄文山不泥梁惠王(生於公元前400年,歿於公元前319年),即魏侯罃(音英),都...

by:大師兄文山不泥

声音主播

141721870

简介:很多人都知道背诵的益处,就是不能付诸行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人要求,没有人提醒,所以就浑浑噩噩的错失了背诵的大好时光。现在我希望我教的学生不再重蹈覆辙,我更希望我的家长朋友们也行动起来,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美好的背诵时代,难保在我们的身边,不诞生一个文学大家来?其实不管怎么说,只要我们这样做了,就是功德无量啊!这名毕业于物理系的老师,酷爱学习和写作。自学经典古诗文,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带领儿子背诵古诗500多首,熟背《论语》《大学》《老子》《大鹏赋》等。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教育教学无终南捷径,‘巧’自‘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