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罗点点vs洪晃:《生死圆桌》的前世今生

2023-06-08 10:17:4727:12 4.5万
所属专辑:生死圆桌
声音简介

罗点点:朋友们好,我是罗点点,欢迎收听喜马拉雅的生死圆桌。

和洪晃聊生死的事,不是一次两次了。我俩这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可能首先是因为我俩都在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任职和干活吧。


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是干什么的呢?是推广生前预嘱的。什么是生前预嘱呢?是一份人们在健康清醒的时候填写的,叫做我的五个愿望的文件。不需要懂得太多医疗和法律的词汇,只要在这五个愿望下面列出的或者不是的选项中勾选,就能对自己的临终做出比较全面和明确的安排。


听到这儿,您要是还没不爱听到掉头就走的地步,那我想你接下来的问题就会是我为什么要做这事?这个说起来就有点费事,案例不少,重点也常常不太一样。比如上海有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家,岁月静好,儿女绕膝,想注册一份自己的生前预嘱,可又不会电脑操作。协会的志愿者上门帮助注册成功后,老人家非常高兴,说是完成了这辈子最后的一项任务,真的放心了,圆满了。


还有位老哥微信跟我说,打小自爱爱人,老担心在最后时刻因为不得已做出违心的事情,坏了一生的清誉。注册了生前预嘱我的五个愿望,把怎么才能不麻烦别人,也不麻烦自己的事,都交代清楚了,觉得实现人生理想的可能性无限增大。


还有不止一个做子女的跟我说过,由于自己的父母或者母亲把自己的临终愿望都在生前预嘱里说清楚了,最后时刻无论子女、医生还是朋友,都能按照他的意愿尽心尽力。虽然逝者已逝,但能尽量舒适安宁,生者虽伤痛,但也能有份欣慰。


媒体的朋友为了帮助我们推广,有的时候想了解生前预嘱我的五个愿望的具体注册情况,比如什么人、叫什么名字、多大岁数了、选择了什么等等等等,但都被我们回绝了。为什么呢?因为对死亡和临终的安排在我们看来是非常重大的个人隐私,我们有很严格的保密制度和措施,不仅不披露,还规定志愿者在推广生前预嘱的过程中坚守第一时间缄默的原则,就是不问不说。原因也好理解,就是在不合时宜的时候轻率地进入死亡话题,往往会对人造成冒犯。谈论死亡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合适的时间、地点、氛围和倾听对象,一直到洪晃打破了这个局面。


她在一场公开演讲中把自己对死亡的看法和盘托出,还把自己的临终安排,要什么、不要什么、怎么让女儿帮助自己等等,全说得清清楚楚。节目大获成功,收听盛况不仅让我打开了思路,更证实了我一直以来的猜想,那就是人人都想知道死亡的事啊。


爱和死亡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可真的不是偶然的吧。只要平台足够合适,我相信人人都愿意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能在一个地方不急不慢,舒舒服服的谈论在别的场合还不一定适宜谈论的生死故事,不正是喜马拉雅这样的新兴自媒体能够接得住的好活吗?于是就有了生死圆桌。


不过,生死圆桌还有个死亡咖啡馆的前世故事。让洪晃说吧,我说这么多了,人家还没吭声呢。


洪晃:没敢打招呼。大家好,我是洪晃。我和点点姐一直在做生前预嘱,其实我原来做时尚,刚开始的话呢,这个主意是点点姐想出来的,然后生前预嘱是为了筹备资金,然后呢,点点姐也知道我是拉广告的,然后就跟我说,晃儿啊,你不是拉广告吗,你去帮我们生前预嘱协会找点钱吧?然后我就去找了很多时尚的牌子,说我做了一个生前预嘱的协会,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广告费赞助?然后居然发现就被拒绝了,然后大家都说,我们都是为年轻人的啊,我们都是要亮丽、有青春活力,你们动不动就说死亡的事,这怎么可以呢?


然后我突然间就发现好像说死亡的事,这个事不时髦,就特别不时尚。然后居然就是有谁能来做广告呢?就是那些药物公司,但是实际上我们到最后的话就不能接受这种,因为点点姐也在她的一个公开的演讲里头告诉了大家,我们有时候对生命的医疗的规划是特别憋屈的,就是我们把医疗费用的80%都花在了人的生命的最后的几个月,这个是很不合理的一件事情。那么也就是说明只要你一说死亡,最激动的就是药物公司,就觉得又有人买药了,因为他们怕死。所以我觉得我们对死亡的话,可能需要重新理解一下。因为这事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早晚它会来到的。


那么我看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书呢,大家都觉得早点对死亡有规划的话,实际上是对你安排合理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而且它应该是你的第一个步骤。你知道你想怎么去死,你才知道你今天该怎么去活。我还是挺相信这个的。


我想说一下我看过什么书。我特别崇拜一个美国的一个演员,叫简方达,然后简方达在她60岁的时候写了一本书,她写这本书名字我还真给忘了,可能我是老了,但是她这本书我是看了她说人生就像话剧一样有幕。第一幕是开始,第二幕应该是高潮,第三幕是结尾,她说她认为她的人生到了60岁,就是第三幕了,这个结尾她要怎么样把它做好,而且这个结尾永远是一个话剧里头最重要的一幕。因为它是整个话剧能不能够得到好评,就是看你这个结尾好不好。所以她就作60岁的时候,把她一生写了一个总结,然后她把她做的好的地方,她认为她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她觉得她有些地方是虚荣了,有些地方她太痴迷了,她都反省一遍,然后她觉得有哪些事情她还没有做,她一定要去把这些事情在她人生的最后一幕完成,然后保证她的人生的最后一幕是她所规划好的一幕。


我特别有幸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的时候碰见了简方达,而且采访了她,然后我就跟她说,因为我今年58岁了,所以我看了她的书的话,我也马上要进入她的那个第三幕了,所以她的书对我的影响特别大。然后她问我的第一句话就说,你想好了你要怎么死了吗?所以我就给她介绍了生前预嘱,她说这个是最对的一件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她不是60岁才想到,她说她在30多岁、40多岁的时候就想到,尤其是在她有一段感情特别低落的时候,她也想过很多关于死的事情。到最后的话,她觉得死她一定是要规划好的死。所以她说考虑死这件事情是为活得更好,必须得要做这件事情。


所以她第一个问我就是说你考虑好你怎么死了吗?我说我想在家死,她说那行了,你家里头装修过吗?我说我正在装修家,很痛苦。然后她就说,那就对了,因为你要死在家里头,你就会想一想,你就会安排一下,你那个床肯定是要很舒服,你家里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的情景是什么样子的话,你就可以去安排了。因为我们大家都最后的话,都是有时间问题的。


然后我就觉得她特别有意思,我说那咱们说一些你在第三幕你要做的事情。她说我要做的事情特别简单,我觉得我没有对社会做太多的贡献。她觉得她这一生的话,虽然她参与了很多女权运动,她参与了越南的,就是美国在反抗越南战争的这些政治运动,但是她觉得这些她都没有做得很出色,她都没有做够。所以今天的话,她觉得最重要的话,不是她自己去参加运动,她要去鼓励所有别人去参加运动,完了之后,参与政治。所以她现在在美国干的事就是在加州挨着个儿地敲门。


她说她敲门的时候她突然发现,虽然她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是她只要敲门的话,大家还都认得出来她。然后也有认不出来她的,刚开始有些人还不愿意去听她说的话,她就会跟他说,你知道吗,这是我死之前最后一个愿望。然后一听这句话,大家都马上说,马上吧,那必须要圆你这个梦,你想让我去投票选举,这都是你死之前的最后一个愿望,那我一定要去圆你这个梦。她说有时候死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所以我觉得虽然这一段采访,你们大家在网上可以看见我和简方达的采访,但是因为这个采访是给一个,怎么说呢?是给一个美妆公司做的一个采访,所以关于死的这一段当然就是被咔碴掉了。但是我现在挺想讲这个故事,就是说其实正常的人来讲的话,不管你是有名的,还是没名的话,还是所有的话,我都觉得先去考虑死,再去考虑活,是这个顺序。但是我们经常把这个顺序颠倒了,我们要先考虑今天我要赚多少钱,明天我要去建立什么样的人脉,后天我要去听个什么课,完了之后的话,给自己扫盲。我们忙的都是这些事情,但是时候你会想一想,你要知道你自己要怎么死了的话,也许干的这些事情都是白忙活。


所以我觉得人得从终点往回活,就会活得清楚一点,要是如果是从现在眼下今天要解决今天的问题,明天要解决明天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就到最后的话,真的是给累死,而不是像自己的愿望那样去死。


反正点点姐也说了,反正我想怎么死,我已经都公开完了,我就不在这儿再唠叨了,还是你觉得我还得再大家说一遍?


罗点点:那你随便。但是我想插一句话,简方达问洪晃,说你想怎么死?她第一个回答说,她想死在家里。


这件事是这样,就是说为了上这个节目,我还是做了很好的网上的调研。那么大家知道,很多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传统不一样,大家对于什么是死亡,如何去死,或者怎么怎么样,有非常多非常多的不同的价值和观念。但是现在有一些跨文化和跨国家的这样的调查,我所看到的就是最近的一版牛津的缓和医疗的教科书上,它对400个有关的文献讲到人认为什么样是好的死亡的这样的文献做了分析和调研。


好消息是,全世界人民对于什么是好的死亡的观念,尽管民族、文化、人种不同,但是对好的死亡的观念的看法还是比较一样的。站在第一条的就是没有疼痛和没有痛苦,第二条就是有尊严,第三条是什么?洪晃,就是死在家里。大家如果对这些。


洪晃:所以我挺俗的是吧?


罗点点:应该说你和大家都挺一样的,和很多人都一样,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安全感。我要是一个和非常多非常多不一样的人,我觉得我的愿望可能很难实现。既然我和大家都差不多,那我觉得作为一个比较好的回应,这个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愿望。对吧?


洪晃:是的,俗有俗的好处。


罗点点:对。


洪晃:我觉得其实聊聊这事吧,就不是那么沉重了。好多人认为这事不能说死,中国人4楼有的楼里头都没有,14楼也没有,反正就是我们一说死,就有各种各样迷信和要回避的,但是实际上这是特耽误生活的一件事。


罗点点:外国人忌讳13,中国人忌讳4,所以现在中国的建筑里既没有13层,也没有4142434都没有。


洪晃:断数了。外国人忌讳13是因为宗教原因,就是耶稣的最后一顿晚宴不是13个人吗,完了那第13个人是犹大,他是个叛徒,他是到最后把耶稣给出卖的,所以13就是那个叛徒的号,所以大家就不愿意。所以你就知道就是说这特别逗,就是每个文化里头怕什么。然后老外就特别怕不忠诚,中国人就特别怕死。


我觉得这个作为我们的开篇来讲的话,我们还是想预告一下我们这个栏目会有什么人,素人也可以来谈大家对死的愿望。那我们这里头首先对死的一个安排吧,不能说愿望,我们对死没有愿望,我们都不想死,但是我们对死会非常合理地做我们的安排。


我们会有很多医疗专业人员来给我们解释,就是在中国现在医疗上头有哪些临终安排已经可以达到了我刚才非常世俗的要求的第三点和第一点、第二点,比如说没有痛苦或者是什么有尊严,还有在家里头,这些的话都有一个叫缓和医疗的这么一件事情。


但是我觉得大部分的中国人可能不知道什么叫缓和医疗,所以我们在这个节目里头的话,会给大家介绍很多这些大家还不算太清楚的临终的一些非常好的一种医疗方式和方法,反正是这些方面的情况。


另外我们也有很多大家熟悉的知识分子、名人,甚至电影演员,他们愿意来聊他们对死亡的看法和死亡的规划,甚至对死亡的笑话,还有各种各样的。所以我们所有的东西都围绕着死亡这个字,但是我们一点不沉重,而且我们的功能性很强,尤其是对于今天来讲的话,大家认为我们面对死亡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奋斗,不死。但是这个奋斗可能到最后你成功不了,因为我到现在还没见着去克服疾病是必须要有的一个勇气,但是面对事实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一件事情。


所以生前预嘱并不是让你不去跟疾病作斗争,而是告诉你,在最终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有尊严负责任的安排,是吧点点姐?


罗点点:是的,说得非常好。生前预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文本,就是说大家面对这份文件,可以把自己临终时候的事情做一番想象。那么,对于这个想象,对于自己的选择,生前预嘱这份文件不作任何的价值上的判断,或者是哪个是好、哪个是不好。所以,我觉得与其让人们在非常专业的角度去考虑什么是好死,怎么样得到帮助,不如让人们先说出自己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最一般的感觉和故事。当我们在这个意义上把生命和死亡讨论得更透彻的时候,那么临终的时候自己想要什么,或者是不想要什么这件事情就会非常清晰,就会非常轻松,就会非常得容易。


我想这是生死圆桌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的初衷。刚才洪晃说了,来参加这个节目的有很多是我们的朋友,有很多是名人,而且洪晃也讲到了简方达。我们找了一些名人,不管是文化学者,还是演员,来说他们对于生命和死亡的各种看法。我们不是说只有这些人才能讲出精彩的故事,而是这些人有号召能力,对吧?


比如说如果我们在生死圆桌上说我们有谁谁谁,比如说罗点点来说这件事,谁都不知道罗点点是谁。可是我们要说洪晃,我们要说江珊,我们要说柯蓝,她们来说说她们自己生死的故事,我估计就有很多人愿意来听。


那么说来说去,说来说去,我们也非常想听到普通的人,比如说像罗点点这么普通的人,或者是所有的参与我们这个话题的最普通最普通的人,那么大家对于自己生命和死亡的看法,我想生死圆桌也应该倾听他们的声音。


洪晃:我觉得素人如果说有故事的话,可以给我们留言,然后的话我们特别欢迎素人来上我们的节目,讲你们的故事。我们总会有人跟您对话,然后你把故事讲出来,我们特别希望分享这件事情,就是我们不要把这件事情弄得那么沉重,好像弄得好像终身大事似的。其实死亡这件事情好聊,结婚这件事情反而不好聊,所以我们觉得我们反而是找了一个比较好玩的事情去聊,而不是一个特别困难的事情去聊。


罗点点:其实生死圆桌我刚才说了,它有个前世的故事,它叫做死亡咖啡馆,这实际上是来自于洪晃的创意,洪晃你说说呗。


洪晃:这个死亡咖啡馆实际上是有一个,我也是看着《纽约时报》曾经等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一个女的写的一封信,是一个专栏文章。这篇文章是这个女的写的这封信是什么呢?是给她的丈夫找下一个老婆,她就说,我得癌了,但是我老公真的是很好的一个人,我觉得在我过世之后,我特别希望他找一个好的老婆,然后我给你们推荐一下我丈夫,我丈夫有什么什么优点,他怎么怎么样,但是他也有缺点,但这些缺点都是可以容忍的。所以,这封信就成了一个特别有名的一篇专栏在《纽约时报》上头。后来我记得她是一个女作家,后来她把她自己最后几年的生活也做成了一个记录这样的。


罗点点:我有一个新的想法,这个故事太有意思了,我要在我的五个愿望里增加这样的内容。我要告诉大家,如果哪天我先走了的话,那大家要知道我们家老公也还行,是个不错的人,我现在要把我的五个愿望里增加这么一个内容。


洪晃:好吧,我们都记录下来了。


罗点点:这封信既然这么有意思,洪晃老师给咱们找找,咱们生死圆桌其实这也是一种声音对吧,我们把这封原文的信找着,然后呢,比如说如果大家不讨厌我的声音,我愿意在这儿读一下,可以吗?


洪晃:好,我去找。然后因为这封信之后的话,其实死亡这个事情在任何文化中,大家都还是忌讳的,因为这个都觉得是一个很沉重的事情。但是因为这个女的写了这个专栏之后,我应该记住人家的名字,但是我真的是想不起来了。所以,她就到最后的话,大家就对这个事情就比较开放了,而且就觉得是可以公开谈论的一件事情。然后就在哥伦比亚大学那边,一位教授就开了一个死亡咖啡馆,而这个死亡咖啡馆实际上是一个线下的真的咖啡馆,每次有好多人到那去,大家都去聊一下关于死亡的事情,自己的一些生前预嘱,但是它是一个线下的。


我们本来想做线下的,后来发现北京的房租太高了,所以可能还不到我们实现生前预嘱的时候,我们就没钱维持下去的,所以非常感谢喜马拉雅让我们把这个死亡咖啡馆给搬到喜马拉雅的线上了。


罗点点:如果有哪位咖啡馆的老板愿意开一个线下的死亡咖啡馆,请来找我们。


洪晃:我们到你们那去录音去,所以我觉得这个就算是我们的前世故事,所以我们讲清楚了,也希望大家关注我们,关注生前预嘱。我们的目的不是死亡,我们的目的是让你活得更好。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书非读不看也

我想如果去的话,应该就是和生是一样一样的!你生的时候自己是没有任何感觉和意识的,我想去的话也是相同的吧!!!

雷雷1968

先考虑死,再考虑如何生

1358209jqvg

主播开言像极了洪晃

秋玉_2k

死在家里是幸福的,但是死在家里在咱们国家还是有忌讳的。

Jane2567

搜了一下公众号好像最近一直在维护中…

猜你喜欢
一点设计丨点点设计点点家

点点设计点点家,多年从业经验的设计师,和您一起聊聊设计、聊聊装修、聊聊生活方式。

by:骁猛哥

点点点评

点点点评艾宝良老师的演播打卡练习300天演播练习创作练习后期练习

by:点点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