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找相同”的大同王制

2023-06-22 09:54:5319:22 1804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礼记
声音简介


现在的孩子从小开始玩的游戏是“找不同”的游戏,从小到大的人生走向的是竞争拼搏的人生。而事实上,每个人生下来就是独一无二的,但又有着相同的内在属性:就是人的属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同的支点。

大同的“王制”恪守的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仁”的内核,一贯内圣和外王,在时时刻刻的“仁”的需求回归上,示范和引领本来该有的和谐生活,千秋万代的有序生活,和谐一家的大同社会!


东方曰夷,被
[pī]髪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髪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yì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南方曰,西方曰狄鞮(dī)”,北方曰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sān)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


各位同学,大家晚安。我们现在接着上一次的《礼记·王制》的本文。我们看本文。

东方曰夷,被髪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前文是讲到中国有戎夷,有蛮荻等等的化外的民族。那么,东方的化外民族叫做“夷”。被髪文身,头发都很长,然后身上都有刺青。之所以为什么会刺青,就是要彰显他的威武,要惊吓水里的蛟龙,陆上的猛兽等等,所以肌肤上就刻意刻了很多很多的猛兽的文彩。

有不火食者矣不火食就是说生食的意思。那时候还没有用到火。有不火食,也有火食的人,也有不火食的人,所以叫做有不火食者,并不是全部的人都不火食。有的人用火煮饭炒菜来吃,有的就是直接生食的意思。

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南方的化外民族叫做蛮,所以叫南蛮。像六祖,他就是在南蛮地区的人。

雕题交趾就是刻的意思,就是额头。题本来指的是盖房子的时候,屋檐那一根一根的横梁,凸出来的柱头叫做题。这边指的是额头,就是额头上刺青。

交趾,就是他们在睡的时候,他们头向着门外,两只脚相交,叫做交趾,就是指他们的生活习惯。

有不火食者矣,那同样的也有吃生食的,他们不用火的;也有的是用火。有的是不用火,所以叫做有不火食者矣。前面那个就是,或者有,或者没有。

西方曰戎,被髪衣皮,有不粒食者矣

西方的蛮夷叫做戎。被髪衣皮,穿的是兽衣。为什么穿的是兽衣呢?因为他们没有丝织品,所以就穿兽皮。

有不粒食者矣,他这个地气寒,少五谷,所以不粒食。不粒食就是稻谷之类叫做粒食。不粒食吃什么呢?譬如说,马铃薯之类的,或者是地瓜之类的。

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北方的民族叫做,因为当地多鸟,所以常常穿的就是羽毛。西方曰,多兽,所以穿的就是兽皮。

衣羽毛穴居,他们住在洞里面,为什么呢?因为天寒地冻的地方盖房子反而冷,在山里面挖洞进去,或者天然的洞穴里面冬暖夏凉,反而温暖,所以衣羽毛穴居

有不粒食者矣,有稻米之类可以吃,五谷杂粮可以吃,有的呢就没有五谷杂粮,那么就吃别的食物。前面所讲的这一些,都是在解释民族文化习惯的不同,大多数都是因为他们的地理环境的不同,还有他们各个不同环境所产的东西。因为不同,所以他的饮食习惯,衣着都有不同。

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

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说,中国位居中方,在现今的河南一带,黄河跟洛水交汇处的这一大块的地方就是中国古中原的发源地。那么,东西南北四方化外国家,叫做夷、蛮、戎、狄。因为地理不同,风俗就不同。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所以,他们各有他们自己的安居的办法,有的住房子,有的挖洞穴。

和味就是他们调味的东西也不一样,所喜好的味道也不一样。比如四川的人就特别喜欢这种辣味的东西。

宜服,他们穿的衣服,就是就地取材,有的就是丝织品,有的是麻服,有的是羽毛,有的是兽皮,就不一样。

利用,所利用的器具那也会不同,为什么?因为地质环境不同,环境就不同。

备器,所使用的这些器具也不同。

这段所要说的就是说,各自使用的东西,风俗习丧器具都不同,但是都各自得到充足,这一点则是相同的。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包含中国在内,然后东西南北方,这样就五方。这五方所生活的人民语言不相同,喜好不相同。为什么喜好不相同呢?各自都得到满足,但是因为地理环境,风俗都不同,所以喜好也就不同。有的吃的比较咸,有的吃得比较辣,有的比较喜欢吃热,有的喜欢吃冷的,有的吃一粒一粒的米,有的吃的不是一粒一粒的(主食)。

达其志,通其欲

虽然不同,但是古代帝王要调和这个五方的人,彼此之间让他们能够沟通,叫“达其志”。“通其欲”,彼此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所以就设置了通达五方语言的人,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翻译。有的人可以通一国的语言,有的人可以通两国的语言,最起码可以通中国和蛮夷一国的语言,就可以作为一个翻译家了。这个翻译家叫什么名称呢?

东方曰,南方曰,西方曰狄鞮(dī)”,北方曰”。

东方的翻译家,传输中国跟东方化外民族的语言,这个翻译家叫什么呢,叫“”。南方的翻译家叫做“”。通达西方的翻译家叫“狄鞮”,这个是念dī。北方的翻译家叫做“”,翻译的译。

这个是在说明中国的天子,中国的帝王为了要调和各方的人,让他们增进彼此的了解,互利,所以在各方都设有这些翻译来通达他们的意念。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

那么,现在就要讲到一些古代的制度,包含着井田制度啦。凡居民,就是要安置人民,能够平安的居住。

量地以制邑,那么首先要测量地的大小、面积、地形、地势适不适合,再画成图纸,然后在图纸上来规划,来建设哪边适合居住,哪一个区域适合居住,在这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就要来建城邑、城池、城墙等等。

度地以居民,要考量哪一块地适合百姓的居住?适合来作为井田制度的井田,用井田来安置百姓。

各位,这个井田制度,我现在想实在是太高明了,一人一块地,要长多少自己种,自己去努力。每一个人为了自己家庭的安康,当然是各自都会去努力了。

但是这个土地需要得到公平,所以要度地以居民,你要去想什么样的地,是适合居住,是规划为可以盖住宅,可以设井田的;什么样的地,是规划为河川地,山坡地,是不能居住的,不能开垦的等等。这叫度地以居民。

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

说这个“”,地的大小,地的形式;“”就是城邑,建设规模;“”,百姓在多大的地方可以住多少;“”,是怎么样在哪里可以让他们盖舒适的安居的地方。“必参相得”,是必须互相配合得当的。所以不是一个条件而已,所要考虑的就是很多个条件。

所以古代一个乡,一个城,一个县,一个邑他是怎么出来的呢?都是要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他们都是有他们的制度的,也不是随便做的。

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

无旷土就是分配给他的田,都得到很好的耕种。就是我们自家有自家的一块地,对不对?通常都是一百亩,井田制度就是一井,就是一百亩,一百亩最多可以养活九口的人。那么自己家里分配到一块,然后就各自努力耕种。因为什么?因为要收获多少自己栽嘛,自己去努力,所以也不会偷懒,也不会依靠别人,也不会占人便宜,大家都是把公田做完了之后,回去各自做自己的私田。所以井田都有人来耕种叫无旷土。举凡在这个城里面,在县里面适合耕种的土地,那么我们就要尽量分配给人民,不要让土地闲置着,在那边长草。

无游民,每一个人都有分配到他该耕种的区域,每一个人都安居乐业,所以无游民。想想我们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游民,为什么呢?因为找不到工作。他钱也都没了,他家也已经都废了,但是又找不到工作,他如何得以安身?他不得以就变成游民。

所以游民不只是只有台湾有,日本也有,美国也有,那些欧美所谓的先进国家满地都是游民。为什么?因为在现在的这种自由资本的制度之下,财阀越来越大,薪水阶级的空间被压缩的越来越小,所以就产生了很多这个无业的游民。你看看古代来说,井田制度,每个人都有一块田,哪来的游民啊。

食节事时,食物吃的都是当节气所生的,当下的节气所产的,而不是搜罗那个珍奇异兽来吃。事时,说做的事都是符合时宜的。什么叫做事符合时宜?譬如说,前面所说的,要到森林里面去砍柴,他要按时节进去砍,政府官员是不会禁他的。意思就是说,他不按照时节,不该砍的时候去砍,那政府是要处罚他的。

那什么样叫做时节呢?就是前面的书上就有写,当森林里面的叶子都飘落的时候,就是可以进去砍柴的时候,当然,这就是秋末冬初的时候。到冬季叶子不都飘落了吗?那为什么叶子飘落可以砍柴呢?因为那个气,整个地气,万物的气正在收缩,气正在收缩的时候去砍下他来不会浪费这个气。而且,秋冬砍下来的木材,才可以作为栋梁之用,它做栋梁,不会很快就腐朽。

你要是春天、夏天所砍的呢,不仅它的力量不足,容易龟裂,很容易断裂,而且它很快腐朽。因为秋冬雨水少,那个木头加上它的气正在慢慢收敛,所以,那个木头的材质变得非常的坚硬。这个时候所采下来的那个气,才可以用的久。所以叫做食节事时

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百姓都安其居,安于政府所分配给他的这一块井田,以及分配给他可以居住的这块土地,他就在自己的这块土地上努力开垦。

乐事劝功,乐事就是对于这个田里面的事物,他很乐于去从事,他不会偷懒。为什么不会偷懒?因为我要收成多少都是我自己要努力的。早上太阳一起来我们就想到说,要养足我这一家口的人,对不对?我得好好去耕种,看着小孩子慢慢成长,小孩成长需要营养啊,需要读书啊,需要买点衣服一点费用啊,从哪来呢?我们就要到田里面去耕种啊。所以去做事情再怎么辛苦,心里很安乐,叫乐事

劝功,劝功是什么,就是劝勉自己,勉励自己去多做点事,多历点事业,然后来改善我们的家庭,经济,生活,叫做乐事劝功

尊君亲上尊君,作为臣的要尊敬他的君,这是基本的道德。亲上,作为弟子的要亲爱他的长上,亲爱他的父母,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品德。

最基本的品德都有了呢,然后兴学,然后就开办学校,来教什么呢?教更多的东西,更细腻的东西,然后开创小学,开创大学等等。所以,各位可以从这个短短的文章里可以看得到古人为学的次第就是他能够安其居,乐事劝功,能够尊君亲上,然后才去学习。

这个跟《弟子规》很像,《弟子规》说,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在家里能够孝,在外面能够敬长。谨而信,泛爱众,讲话做事有信用,踏实,然后能够亲爱这些百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这些基本的事情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那就去上学吧。

各位,这个跟我们现在为学的次序刚好相反。我们现在的人,就父母常常跟小孩说,你好好读书就好,你什么都不用做,你这也不用做,那也不用做,你只要把书读好就好了。然后考试得第一名我还有什么奖励,第二名还有什么奖励,我还给你什么奖品,多少奖金等等。

刚好相反,我们不注重小孩的基本观念,不注重小孩的品德,我们只注重他的学习成绩,但古人不是这样。

古人是说,然后兴学,基本德性有了,最后再去学那些技艺。各位,去学校不是学技艺而已啊,不然学什么呢?各位对不对?学数学,学英语,学什么学什么,不是学技艺而已嘛,古人把这个技艺放在最后面。

就是你安安分分的,踏踏实实的,能够做好基本的德性,过好基本的生活,守好基本的规矩,有兴趣、有时间再去兴学。这个也是我们现在做教育的人所要注意的。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

司徒,这个徒就是徒弟的徒。举凡跟教育有关的,都是司徒所管的。司徒就是古代管教育的人。如果我们以现在来说,类比于教育部长,大概可以这么说。不过现在的教育部长只管学校里面的学生,他管不了社会上的人事。

但是古代的司徒不是这样的,只要跟学习有关,跟礼教有关的,跟德性有关的,不论你是学生,不论你是社会民众,通通都在司徒的范围里面。

这个司徒要明修六礼,六礼是什么?

冠礼,男子二十而冠,到二十岁的时候给他一顶帽子,说你是成年人了,那个时候要进大学了。

婚礼,结婚的时候是什么礼节?结婚的时候为什么男方要到女方家去迎娶啊?为什么求婚的时候要给她跪下来啊?为什么拉着马车,新娘坐着轿子,新郎呢,走在轿子的旁边,骑着马,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不新郎坐轿子呢?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礼,款待一个女子呢?

我们最常讲的不是说古代的人歧视女子吗?各位你仔细想想,结婚的时候那一天,新娘最大最大,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个我在《孔子家语》大婚节里边已经有谈到,我们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这边所要说的是,要跟这些小孩子说明,婚礼其实等于是在告诉小孩说,为什么要尊重女子。因为婚礼最大的特色就是,那一天那个新郎十足的表示出对女子的敬重,戒慎。这婚礼是要教的啦,绝对不是轻视女子的。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黄庭禅官网 https://www.htz.org.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黄庭禅”“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添加交流群请加志工微信号htzchina。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友201806382

三十五岁以下的游民各国都有。日本叫都市隐者,大陆叫啃老族。

听友216699805

王制第五(15) 东方曰夷, 被髪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南方曰蛮, 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西方曰戎, 被髪衣皮,有不粒食者矣。 北方曰狄, 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中国、夷蛮戎狄, 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 五方之民, 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 东方曰寄,南方曰象, 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凡居民, 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 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 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 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 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听友216699805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 明七教以兴民德, 齐八政以防淫, 一道德以同俗。

1881725lzbg

东方曰夷,被髪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髪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