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章

2022-08-09 01:10:2510:47 260
所属专辑:00034 社会学概论
声音简介

第十章城镇化

一、名词解释

1.城镇化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化,使城乡融合的过程。

2.城市群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城市集聚区。

二、填空

1.中国三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环渤海)

2.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的不同观点:大中城市论、均衡发展论、多元模式论、小城镇重点论。

三、简答

1.当代城镇化的特征:

(1)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

(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

(3)知识经济、科技、物流、信息、通讯和其他活动领域的不断创新提升了城镇化的内涵(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进步及其扩散加速

(5)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进入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进程

(6)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

2.城市群的分类:

(1)从规模和层次角度分为:超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二级城市群、三级城市群

(2)从形态和结构角度分为:星系城市群、带状城市群、扇形城市群、葡萄串城市群

(3)从中心城市的角度分为:单核城市群、双核城市群、多核城市群

3.中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为平稳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1958-1977)为大起大落阶段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4.中国城市群演进中面对的主要问题:

(1)城市群形成过程的人为因素过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期

(2)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依然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的束缚,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易发,降低了整体和各自的效率和效益

(3)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还不高,对全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拉动还有限

(4)城市群内部结构还不完善

(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

5.小城镇化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1)小城镇建设要有科学规划(2)小城镇建设规模要适度

(3)小城镇建设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4)建立健全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不平等:广义是指社会差别,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狭义是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

2.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3.种姓: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的社会等级制度。

4.种族:又称人种,指在体制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

5.等级: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

6.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7.社会分层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不均等分配。

8.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外一种地位或职业的变动。

二、填空

1.私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产生:卢梭。

2.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阶级分析、分层研究。

三、简答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

(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一个质的飞跃

(3)在真实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6)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达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3.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1)上层有产阶级,即在财产占有上具有巨大优势的阶级

(2)优势职业阶级,即在市场处境中具有优势的阶级

(3)小资产阶级,即在财产和市场处境这两个方面具有一些优势但又不明显的人

(4)工人阶级,他们从事的工作往往只需要非常简单的技能培训,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其市场处境居于弱势。

4.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1)任何社会中都有一些职位比另一些职位更重要,需要有特殊才能和技术的人去承担

(2)这些能人从事工作之前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并为此付出代价

(3)与此相对应,他们将来的职位就必须具备吸引人的特殊价值

(4)社会在回报上对这些特殊才能的人予以倾斜,所以的社会成员都会因此获益

(5)这些职位报酬的不同,就是社会分层所谓的地位差距

(6)表现为稀少物品享有和地位声望上的社会分层差异,对社会具有正功能,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5.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缺陷:

(1)先赋性或继承性的优势,可能会影响到不同资源配置的逻辑

(2)能力较强的人未必都能得到高报酬等实质性的刺激

(3)教育不均等导致地位获得未必是均等的

(4)总的说来,社会分层不能保证最有才干的人去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或培养他们去扮演这些角色

6.社会流动的类型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2)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3)结构式流动和自由流动(4)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7.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1)社会流动模式发生重大改变(2)社会结构从封闭迈向开放

(3)社会流动呈向上流动的趋势

(4)当前,中国社会流动仍然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带有明显的转型特点

(5)当前中国的社会流动正在表露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开放、公正的消极趋向。

第十二章 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一、名词解释

1.偏差行为指在特定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差异行为。

2.社会规范:在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套对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用以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这就是社会规范。

3.偏差习惯:是指个人行为嗜好因不为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4.偏差心理:是指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活动表现出来的行为。

5.偏差文化:是指以与社会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行为。

6.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保罗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

7.违章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的行为。

8.违规行为:是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

9.宏观控制:是指社会利用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0.外在控制:指利用外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

11.积极性控制:指利用奖励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12.消极性控制:指利用惩罚手段来防止社会成员的偏差行为。

二、填空

1.文化传递理论把社会文化分为:主流文化、亚文化。

2.偏差源于文化差异。

3.社会控制特点:普遍性、规范性、多重性

4.社会控制方式:法律控制、道德控制、习俗控制、宗教控制。

5.社会控制类型: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

三、简答

1.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1)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2.偏差行为的正功能:

(1)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3)有助于社会预警

(4)有助于社会进步

3.文化传递理论的基本观点:

该理论认为偏差行为者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是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习得的,他们不是偏离了社会规范,而是遵循着所在团体的社会规范,他们的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只是因为他们所在团体的规范和主流的社会规范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

4.社会控制的内容:

(1)对社会行为的控制(2)对社会关系的控制(3)对社会价值的控制

5.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首先表现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

(2)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

(3)社会控制的必要性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